不同栽培模式对莲藕萌芽、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时间:2022-05-21 11:39:24

不同栽培模式对莲藕萌芽、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摘 要:为探索不同栽培模式对莲藕萌芽及产量产值的影响,以东河早藕为试验材料,利用大棚、小拱棚及露地栽培模式改变莲藕生长环境温度,通过温度变化的跟踪分析,探求温度与莲藕萌芽的关系。结果表明,莲藕大棚、小拱棚栽培模式,主要通过促进莲藕前期生长实现早收增收,其中钱叶抽生时间分别比露地栽培模式提早21 d和18 d,具有较好的促进萌发的作用;终止叶抽生期分别比露地栽培模式提前25 d和7 d,早熟作用明显,但单位面积产量并无优势。此外,东河早藕在日平均温度12~13℃时约10 d即可萌芽,与各地报道莲萌发温度在13~15℃有差异。因此,早熟莲藕以大棚、小拱棚覆盖栽培较为适宜。

关键词:栽培模式;温度;萌芽

中图分类号:S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8-0032-03

2000年以来,浙江省金华市一带设施栽培莲藕面积不断扩大,小拱棚栽培提早到5月底6月初采收,大棚栽培莲藕提早到5月上中旬采收,分别比露地栽培采收时间提早10 d和20 d以上,效益大幅提升,为浙江省莲藕产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生产中还是存在由于莲藕设施栽培技术不够完善,特别是保温增温技术原理不明确、温度管理技术不到位,导致部分种植田块植株徒长、采收期过迟、收益下降等情况。

笔者根据多年来对莲藕生长发育情况的研究,认为决定莲藕萌芽即打破休眠的关键因子是莲藕生长的环境温度。为此,本试验针对性地开展大棚、小拱棚及露地栽培试验,研究莲藕生长环境温度与莲藕打破休眠之间的关系,为莲藕生长发育理论研究及设施栽培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东河早藕,由金华市农科院提供。该品种特早熟,利用设施栽培具有较大的早熟、增收潜力。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A,大棚覆盖栽培;B,小拱棚覆盖栽培;C,对照1,露地栽培;D,对照2,宿藕田(上一年7月以前采收主藕上市,随即将子藕作为种藕种植,下半年不采收,冬季田间越冬,翌年通过肥水管理,在6~7月采收)。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66.7 m2。

1.3 田间管理

试验A、B、C 3个处理,于2013年2月25日定植,株行距1.2 m×0.8 m,每穴栽种种藕1株,每小区种植70株约50 kg。种藕用95%绿亨1号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浸泡,大田每667 m2用生石灰100 kg消毒杀菌,基施腐熟猪栏粪2 000 kg、碳酸氢铵50 kg、过磷酸钙20 kg;70%植株抽生第1张立叶时,施尿素7.5 kg、复合肥7.5 kg;莲藕封行期,施尿素15 kg、复合肥15 kg,施肥后注意叶面清洗以防肥害。大棚、小拱棚栽培,温度达到20℃以上,大棚二边开门通风降温,而小拱棚则两头掀开薄膜降温,使得棚内最高温度不超过40℃。当外界气温稳定达到20℃以上时,大棚、小拱棚完全揭膜。各处理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常规。

1.4 考查记载

观察记载不同模式栽培莲藕萌芽前后温度变化情况、莲藕生物学特性以及经济性状,根据试验结果,开展分析讨论,为形成莲藕产品质量器官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①温度数据采集 试验采用杭州泽大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温湿度记录仪,感应器位于水面以上20 cm处,每30 min采集一组数据,每天记录48组数据。本试验仅分析温度相关数据。

②采藕期 莲藕形成商品藕需要20~30 d,故测产在终止叶完全展开后10 d进行[3]。

③钱叶 种藕节或上一年形成的顶芽长出的叶片,小而薄,叶柄细,常浸于水中或浮于水面,又称“浸水叶”[3]。

④立叶抽生时间 指30%莲藕植株抽生立叶相对应的日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莲藕生长环境温度的影响

4月12日,各处理钱叶均已抽生,由表1可知,该日期以前45 d内莲藕田间最低温度平均值,A处理为6.3℃,分别比B处理和C处理高1.4℃和3.0℃,具有较好的保温增温效果;日平均温度A处理为14.1℃,分别比B处理和C处理高1.7℃和2.8℃,3种模式的日平均温度温差值并不大,这可能与这段时间阴雨天气较多,以及大棚、小拱棚及时掀膜降温有关。尽管3种模式之间绝对温差并不大,但是,A处理和B处理满足日均温度13℃的时间比C处理提早5 d左右。日最高温度平均值,A处理为30.6℃,分别比B处理和C处理高4.0℃和7.1℃。4月13~27日,外界气温进一步回升,通风降温处理后田间最高温度仍然接近或超过40℃,根据天气预测预报及植株生长情况,4月28日完全揭膜。由表1可知,3种模式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趋势是比较接近的。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莲藕萌芽时间的影响

莲藕萌芽的外在表现是抽生钱叶。结果表明(表2),A处理、B处理钱叶抽生时间明显早于对照C处理和D处理,其中A处理分别比B处理、C处理和D处理提早3 d、

21 d和26 d,对应日期以前日平均气温均有10 d以上超过13℃,而从C处理钱叶抽生情况分析,虽然3月14~22日日均气温达到13℃以上,但是直到4月12日钱叶才出叶,说明3月22日至4月12日期间的温度条件有促进莲藕萌发的作用,即12℃以上可能就具有促进本试验参试品种萌发的效果,这与以前报道的莲藕萌芽需要满足15℃左右不一致,是否与品种特性以及有效温度之上需达到多少有效积温等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可见,采用大棚、小拱棚栽培对促进莲藕提早萌发具有较好的作用。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立叶抽生时间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2),A处理第1张、第2张立叶抽生期明显提早,其中第1张立叶抽生时间分别比B处理、C处理和D处理提前14 d、29 d和24 d,第2张立叶抽生时间分别比B处理、C处理和D处理提前21 d、28 d和25 d。终止叶完全展开后5~10 d,地下根状茎达到2节以上,单株质量 1.0 kg左右,是春藕采收的适宜时间,生产当中往往根据市场行情灵活掌握。试验结果表明,A处理终止叶抽生期分别比B处理、C处理和D处理提前18 d、25 d和23 d,A处理和B处理的早熟效应十分明显。C处理和D处理立叶抽生时间的迟早,与4月中旬以前环境温度有关。莲藕生长前期一旦遇到低温冷害或者温度较低时,当年种植的莲藕生长进程较慢;前期温度较高时,则当年种植的莲藕发棵快,长势旺。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东河早藕单株质量、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3),若仅以终止叶全展后时间为标准,A、B、C处理单株质量逐渐增加,这可能与B、C处理采收期推迟及环境温度更加适宜莲藕生长发育有关;终止叶全展后5 d和10 d比较,A处理、B处理和C处理单株莲藕质量均明显增加,前期3个处理差异大,后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由此可见,莲藕设施栽培,主要是通过促进莲藕前期生长发育从而实现早收增收的目的,而单位面积产量反而略低于露地栽培模式;同一种植模式,适当延迟采收,可以明显提高产量,一般情况下可以弥补价格下降所致的损失。D处理因为种藕基数过高,个体差异增大,虽然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大,但是平均单株质量明显下降,总体商品性较差。由此可见,莲藕重新种植,合理密植,利于提高莲藕单株质量和商品性。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显示,大棚栽培模式和小拱棚栽培模式,4月12日以前日平均温度5 d平均值分别比露地栽培模式提高2.8℃和1.1℃,具有较好的保温增温效果,钱叶抽生时间分别比露地栽培模式提早21 d和18 d,具有较好的促进萌发的作用;终止叶抽生期分别比露地栽培模式提前25 d和7 d,早熟作用明显。

试验表明,大棚栽培模式、小拱棚栽培模式,主要通过促进莲藕前期生长实现早收增收,单位面积产量并无优势。

莲藕重新种植,合理密植,利于提高单株质量和莲藕的商品性。宿藕田密度高,个体差异大,平均单株质量明显下降,总体商品性较差。

本试验结果还表明,12℃以上具有促进莲藕萌发的效果,这与以前报道的莲藕萌芽需要满足13~15℃不一致。莲藕萌芽与品种特性以及有效温度之上有效积温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孔庆东.中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7.

[2] 柯卫东,刘义满,黄新芳.水生蔬菜安全生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7.

[3] 李良俊,陈学好,曹碚生.水生蔬菜设施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J].长江蔬菜,2009(16):92-96.

[4] 张尚法,叶自新.水生蔬菜栽培新技术[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18-33.

[5] 柯卫东.水生蔬菜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69-471.

上一篇:0.1%氯吡脲可溶性液剂对三倍体西瓜果实生长和... 下一篇:终止代表资格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