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在西工大航模队的日子

时间:2022-05-21 06:30:08

我从小就是个航空迷,在幼儿园时第一次认识了橡筋动力模型飞机,中学开始学习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知识,最后如愿进入了国内著名航空院校――西北工业大学,并幸运地加入了西工大航模队。现在我已经毕业一年多了,望着墙上与队友们的合影,常回想起自己在航模队学习和训练的日子――我在西工大4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历史悠久的航模队

我对西工大航模队向往已久。《航空知识》曾对第一届“枭龙杯”空中机器人大赛做过报道,其中西工大航模队的优秀战绩让我心生佩服。

西工大航模队的前身是华东航空学院团委组建的航模队。1955年5月,在南京紫金山麓卫岗,我国第一架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紫金山之鹰”就是由这支航模队研制并试飞成功的。1956年,以华航师生为主体的国家航空模型运动队,第一次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国际航空模型竞赛”,并取得了两个项目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此外,西工大航模队也为我国无人机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曾走出了陶考德等著名的无人机专家。

2010年秋天,我怀着对这支队伍的无比崇敬,开始了在西工大的4年生活。

渴求知识的菜鸟

参加新生军训时,我经常能看到航模队的队员在操场上试飞模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学长操纵模型飞机做低空通场,技术十分精湛。

2010年10月,校航模队开始了招新工作。在招新现场,我看到了以前自己只能在专业杂志上看到的各种遥控模型,以及小型侦察无人机。我特别积极地与学长交流,并认真填写入队申请表,最终如愿以偿加入了校航模队。

虽然在初中时就学习了一些遥控模型飞机知识,但到航模队后我发现很多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落伍了。第一次组装模型飞机时,我就闹了个笑话。在调试无刷电机时,我依然遵照有刷电机的使用方法,让电机空载低速运行以延长电刷寿命。教我的学长笑着说,这种无刷电机没有电刷,不需要低速磨合。

从那时起,我意识到自己在航模理论知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对最新技术缺乏了解。于是我开始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坚持阅读最新的《航空模型》杂志,并购买了大量相关书籍。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从最基本的遥控模型飞机开始,了解了模型飞机的飞行原理、制造工艺和电子设备。学长则带着我们这批菜鸟学习切割、粘接和打磨木材,最终作品是一架油动模型练习机。

培训的另一个重点是学会遥控飞行。虽然不是每一个队员都能成为飞手,但丰富的飞行经验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技术。学习遥控飞行,每个人都得从模拟器练起,常用G4和“凤凰”模拟器。那时,西工大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大一新生不允许携带笔记本电脑。于是我们只能缠着学长,蹭他们的电脑练习。等练到一定程度,学长便会带着我们去外场飞行。每每有菜鸟遥控飞行时,身边都会围着一群人。大家都紧盯着空中的模型飞机,一旦发现模型偏离了航线就会切换成学长操纵模式。

2011年初夏,我摔毁了亲手制作的第一架遥控模型飞机。这个挫折,成为我模型生涯的新起点。

初涉科研类锦标赛

西工大航模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参加每年举行的全国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2011年我第一次参加科研类比赛,正好赶上第一届“中航工业杯”无人机大赛。学校为了准备这项赛事,抽调了很多有比赛经验的老队员,导致参加科研类比赛的队伍里只有两个老队员。

正式备战从2011年7月开始,我队准备参加4个项目的角逐。因为人员奇缺,所以大家决定把重点放在3kg载重项目上。考虑到重新设计模型飞机耗时耗力,我们延续了前一年的设计,技术上没有任何创新。但由于大部分队员没有任何相关的制作经验,竞赛机又需采用多种考究的工艺制作,因此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完成第一架试验机。

利用暑假在学校准备比赛异常辛苦。当别人都在家里享受空调或者旅游的时候,我们或在烈日下试飞,或在工作室里连续几个小时制作模型飞机,或在深夜里画工程图。虽然那段日子很辛苦,却过得非常充实。经过3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站到了赛场上。

2011年的10月,科研类比赛在山东莱芜雪野湖畔举行。初出茅庐的我们不幸遇到了糟糕的天气:第一天突降大雨、第二天遭遇大风、第三天大雾弥漫。而比天气更大的考验还是对手的强大。

西工大航模队的最强对手――北航航模队在各个项目上大量运用了新技术,使其在比赛中拥有了巨大优势。以我参加的3kg限时载运空投项目为例,北航航模队首次采用了高效减速板配合大直径螺旋桨的设计,使模型飞机具备了高机动性。第一天训练时,北航航模队模型飞机的优势就严重打击了全队的信心。

3kg限时载运空投比赛共分3轮。第一轮比赛我队排在第一组,不料还没起飞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在裁判的坚持下,我组飞手张冰融只好冒雨比赛,并将第一组水袋投放到了二区。随后因雨量过大、模型发动机无法启动,我们无奈放弃了这轮比赛。第二轮比赛依旧不顺利,操纵手不小心让模型飞机撞到了场地周围的广告牌上,造成机翼严重受损、只能退出比赛。

前两轮比赛的全军覆没,让我们这些初次参赛的新人严重受挫。但大家还是利用中午休息的间隙抢修比赛机,激励自己最后一轮一定要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第三轮比赛,飞手张冰融异常冷静、动作准确,接连几次将水袋投中了高分区,而模型飞机也很争气,状态一直很稳定。最终,就是靠这最后一轮的成绩,我组夺得了该项目季军。

这块铜牌只是一个新的开始。2012年,西工大航模队终于将3kg限时载运空投项目的金牌收入囊中。

菜鸟变成了老队员

参加完科研类比赛,我升到了大二,从学弟变成了学长。经过比赛的锻炼,不管在操纵技术还是知识储备上,我都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参与了培养新一届队员的工作。

在科研类比赛中失利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在招新时,我与队友扩大了宣传范围,争取了更多不同专业的同学加入这个团队。培训新队员是一件累并快乐的工作。绝大多数新生没有航模基础,甚至有一些连刀都不会用,但当我看到他们通过努力完成一架小弹射时,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对我而言,最宝贵的财富还是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除了完成学业,我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设计、制作和试飞模型上。每天傍晚,操场上都会响起发动机的“嗡嗡”声,模型飞机在空域内轻盈穿梭。每到周末,航模队还会举办飞行聚会。在赛场上,我们曾一起哭过、更曾一起奋斗过,在蓝天下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作为一个有几年航模队经历的老队员,在此有一些经验想与大家分享。对个人而言,如果想提高航模技术,绝不能只停留在“玩”的阶段。首先应有足够的理论知识,理论上的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操纵技术的不足。其次在学习操纵技术时,务必从最基本的动作练起。只有根基扎实,才有可能飞得更好。

我在西工大的4年,正好是国内高校航模运动发展最迅猛的几年。在科研类锦标赛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航模大家庭,航模运动的影响与日俱增。航模既是一项充满魅力的运动,更是一项培养人才的活动,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其中。

上一篇:在移动电话中NFC技术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探讨工程案例法在网络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