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虫试验报告

时间:2022-05-21 02:59:09

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虫试验报告

[摘 要] 茶毛虫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吊丝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今年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省植保总站下达我县实施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虫试验示范,经过上下共同努力,试验示范工作成效良好。本篇文章主要对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虫作出以下报告。

[关键词] 茶毛虫 性信息素 诱捕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160-01

茶毛虫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吊丝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是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为害茶叶,还可为害油茶、柑桔等。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群集嚼吃茶树的嫩叶片,其虫体、毛、丝都有毒,人体皮肤接触后会红肿发痒。

我县是全国绿色食品(茶)原料基地县,近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霍山县植保站一直在开展实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今年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省植保总站下达我县实施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虫试验示范,县农委、县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确定了分管领导专门抓,并由县植保站负责组织实施,经过上下共同努力,试验示范工作圆满完成,成效良好。

一、试验示范目的

通过在茶园开展试验示范,检测茶毛虫性信息素组合诱捕器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并在生产中示范推广。

二、试验原理

利用茶毛虫成虫对性信息素的趋性特点,在组合诱捕器中央放置性信息素诱芯,诱捕器下盖内放置粘胶纸板,茶毛虫成虫趋赴诱芯时,接触到粘胶纸板即被粘住。通过定期检查诱捕器,记载诱虫数,分析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虫效果。

三、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

茶毛虫性信息素诱芯(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诱捕器,上下盖组合而成(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粘胶纸板,与诱捕器配套(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辅助材料:铁丝、竹条

2.安装

2.1将粘胶纸板按折痕折叠放于下盖内(有粘胶的面朝上),上、下盖用塑料扣连接好。

2.2用细铁丝固定住诱芯,并通过上盖中间圆形小孔将其固定于上盖内部,呈悬空状,调节诱芯位置,使其与底座相距不超过1cm。

2.3用粗铁丝制作的支架穿过上盖左右两边的小孔,并将其固定连接到竹条上。

2.4挂诱捕器的竹条斜插入茶地(约30~45度角),使诱捕器挂平。

2.5组合诱捕器高于茶蓬面约5~10厘米左右。

3.试验地点

试验在诸佛庵镇狮山村进行,试验地为梯田茶园,试验作物为茶叶,茶树树势较为均匀,周边生态条件良好。

4.试验设计

试验设组合诱捕器处理区和对照区。处理区连片面积3亩,每亩20~30套,均匀设置,共80套。对照区选在同一处茶园500米以外上风口处,面积3亩,茶树树势及农事管理与处理区相当。

5.试验调查

诱蛾量调查:2010年5月6日在试验区茶地设置好组合诱捕器,每5个星期更换一次诱芯,直到8月20日结束。诱捕器每3~4天调查一次,记录80套诱捕器诱茶毛虫总数。

田间虫口密度调查:在诱虫高峰日后10天,由于茶毛虫幼虫具有群集性,在诱捕处理区、对照区(各3亩),调查茶毛虫幼虫田间虫害中心,每个虫害中心调查幼虫数,记录虫害中心数和总幼虫量。

1.处理区诱蛾量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从5月10日到8月20日,80个诱捕器共诱捕茶毛虫89头,在6月上旬出发蛾次高峰,6月10日调查最高为11头,在7月中下旬又出现一个发蛾高峰7月21日调查最高为13头。

2.田间幼虫量调查情况分析

计算处理区虫口率减退率。

茶毛虫幼虫发生量田间调查分析表

表2 单位:个,头

五、小结

1.在茶园利用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诱杀茶毛虫,是一种易操作、投入稍高、防控效果良好的绿色防控措施,有利于降低茶叶农残,提升茶叶品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实现茶叶丰产丰收,增加茶农收入,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使用茶毛虫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诱捕茶毛虫,能掌握茶园中茶毛虫发生消长规律,了解其为害高峰期,对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茶农田间防治有很好的指导工作,可作为预测预报的一个辅助手段。

3.在茶园实施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诱杀茶毛虫,要根据茶园类型、害虫常年发生程度,因地制宜安排诱捕器位置(高度、间距)、数量,由于诱芯中性信息素在夏季挥发较快,长时间使用要注意及时更换诱芯,从而达到最佳诱杀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模. 茶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与茶园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D].湖南农业大学,2004.

[2]冯世强. 赤松毛虫性信息素次要组分林间诱虫试验[J]. 辽宁林业科技,2011,06:17-18.

[3]王永模,戈峰,刘向辉,王利军,冯峰. 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的田间试验[J]. 昆虫知识,2006,01:60-63.

[4]冯世强. 赤松毛虫性信息素次要组分林间诱虫试验[J]. 辽宁林业科技,2011,06:17-18.

[5]许国庆,罗礼智,丛斌. 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杀虫灯对甜菜夜蛾发生监测作用的比较[J]. 植物保护,2006,01:77-79.

[6]盛忠雷.性信息素对茶园主要鳞翅目害虫控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下一篇:试述陇川县甘蔗间套种生产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