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默示预期违约

时间:2022-05-21 02:25:21

[摘要]默示预期违约是合同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根植于英美法系,其制度价值在于调整默示预期违约时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失衡关系。文章首先介绍了关于默示预期违约的规定,再次总结分析了默示预期违约制度规定的缺陷,结合与不安抗辩权的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并对相关法规的修改提出了修改意见。

[关键词]默示预期违约;缺陷;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49-01

一、关于默示预期违约的规定

预期违约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包含“违约情况”与“救济”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合同法》分别在第六章“合同的权利义务中止”第94条第1款第2项和第七章“违约责任”第108条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第94条第1款第2项规定: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虽然第108条就预期违约的后果仅规定为对方可以在履行期届满前要求当事人一方承担违约责任,而未规定违约的具体责任形式,但从《合同法》的逻辑体系来看,此处的违约责任形式应理解为第94条所列的责任形式,即解除合同。

可以看出,我国《合同法》上的默示预期违约是指当事人一方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救济的方法是,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二、默示预期违约制度规定之缺陷

首先,以上规定显然与《合同法》不安抗辩权条款第68条和第69条存在冲突。举个例子看,当一方当事人抽逃资金、转移财产时,这种行为显然属于默示预期违约的行为。按默示预期违约的规定,另一方当事人可解除合同,而按照《合同法》第68条和第69条的规定,另一方当事人不能解除合同,只能中止履行,并立即通知对方。若对方提供担保,应恢复履行;若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未提供适当担保的,才能解除合同。

其次,我国的默示预期违约制度缺乏完善客观的判断标准。当事人一方是否构成默示预期违约,我们既可以从当事人的行为来判断,也可以从客观事实判断,而不限于仅从当事人的行为判断。而《合同法》只规定从当事人行为这一个方面去判断默示预期违约,没有规定从客观事实方面去判断默示预期违约,这种判断标准的不完善容易导致对默示预期违约认定上的主观随意性。

再次,救济方法不足。按照合同法规定,只要当事人一方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对方当事人就可以直接采取解除合同这种救济方法,这赋予守约方的权利过大,严重影响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平衡。

最后,缺乏制约当事人一方滥用默示预期违约救济权的规定。为了避免合同当事人一方滥用默示预期违约救济权,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必须预设一项责任,为当事人设置必要的制约。

三、默示预期违约制度规定之完善

首先,针对默示预期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的冲突,有效的办法就是废止不安抗辩权制度,而详细规定默示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及效力。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删除并不会导致某种法律漏洞的存在,因为默示预期违约制度比不安抗辩权制度具有更大的涵盖性。

其次,完善默示预期违约的救济方法。赋予守约方直接解除合同这种方法并不恰当。当默示预期违约这种情况出现时,当事人一方首先应书面通知另一方,让其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履约担保,并有权在提供履约保证之前,采取中止履行这种救济方法。若另一方在合理期限内提供履约保证,则证明其不构成默示预期违约,合同不应该解除;若另一方不能在合理期限内提供履约保证,这就构成默示预期违约,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这种分步骤采取不同救济方法的模式在英美法系国家相关法律中都有规定,并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最后,为避免合同当事人一方滥用默示预期违约救济权,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法律应明文规定若合同当事人一方没有对方不能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确切证据,就中止或解除合同的,应负相应违约责任,因此造成另一方损失的也要负责赔偿。

综上所述,应就《合同法》默示预期违约规定做如下修改:“在履行期限届至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主要债务的,对方可以解除合同。在履行期限届至之前,当事人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1.其行为表明将不履行主要债务;2.经济状况严重恶化;3.商业信誉有严重缺陷;4.有其他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的。中止履行一方当事人应立即书面通知对方当事人;若对方当事人对履行合同提供了充分保证,中止履行一方应恢复履行;若对方当事人自书面通知发出30天内未提供履行合同的充分保证,中止履行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上一篇:对地层穿时性的认识 下一篇:刍议软件过程质量管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