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2011,我们一起幸福

时间:2022-05-21 01:38:01

十年前,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看重的是为理想赶路;十年后,白岩松问“幸福了吗?”从匆忙前行到平静自省,从快到慢,做的是减法。“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逐渐做减法的过程,我只见过做减法成功了的人,没有见过一路上是不断做加法成功的人,没有。”

中国十亿电视观众,很少有人不认识他。

直播间的聚光灯下,他身份多样,却无一例外地皱着眉头。倘以主持人的身份坐在这里,他一定频频发问,咄咄逼人,让人感觉有些“尖锐刻薄”;若是以评论员的身份“着陆”,其侃侃而谈,深刻精辟的分析、环环相扣的逻辑,让人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过去的十多年里,香港回归、澳门回归、98抗洪、中国加入WTO、国庆60周年庆典……这些中国记忆犹新的时刻,都有他的声音、他的身影。

在中国,所有新闻人能拿到的奖,他全拿到了,没有几个人敢像他那样斩钉截铁地说这话,他可能是唯一。

他,就是白岩松。

2011年的某个春夜,羊坊店《新闻周刊》的办公室里,白岩松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的身体陷在软软的沙发里,非常放松,眼神也没有镜头前的犀利,缓缓的语调,让人倍感温暖。

“靠努力寻找一点点卑微的成就感”

2010年3月5日,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个具有感性色彩的词语——幸福,频频出现在参加两会代表委员的话语中。

当然,不仅仅是在两会上,“幸福”也是过去一年最热门的词汇,连白岩松都和幸福“纠缠”不休。

十年前,他写了一本《痛并快乐着》,读者反响甚好。谁不是痛并快乐着生活?谁不是一边受着伤,一边学坚强?

十年后,他又写了,名曰《幸福了吗?》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对于幸福,白岩松说:“我觉得每个时段都有每个时段的幸福,看你怎么把握。人不可能追求一个极致的幸福,如果那样,你永远都在路上,达不到这个目的。但是如果你喜爱生命中每个年龄段,而不是在一个点上回忆,把当下做好,把平淡活出滋味来,就很幸福。”

“17年了,你生活的主题就是新闻,厌倦过吗?”

“经常有,如果从入广院那一天算起,新闻在我生活中已经开始26年,做电视也即将18年。众所周知,在中国做记者很不挣钱,在全世界都是不挣钱的。那支撑我们的是什么?就是那点小小的成就感……”

“小小的成就感”,让白岩松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这么多年,很多时候我感觉是在‘疲于奔命’,所以对于那些不喜欢四平八稳生活的人,新闻是最好的归宿,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已经能用平静的心去面对每一种变化,同时也留了更多时间面对自己。心静了,外面的乱就不是问题。”白岩松说,“新闻里安放着理想,就像我做“新闻1+1”,每天都在继续,每天感到自己推动这个时代进步一点点,回家路上就很踏实。这十几年所有的重大的新闻直播都是我做的,总在风口浪尖,里面所有的阻碍、压力、麻烦,无法说给外人听。17年了,走了这么久,就是靠努力去寻找一点点卑微的成就感。”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巨大的优点

2009年3月31日,白岩松和央视摄制组赴美国拍摄专题片《岩松看美国》,向耶鲁师生发表了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演讲,台下的美国学生激动了。其实,类似演讲他在国内大学做过很多场,他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

“青年人是未来。你想想你的悼词是谁在写,是下一代人在写。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世界,当你要离开的时候都要交给下一代人,他们有自己的道理、宿命、背景,长者就应该给他们提供舞台去发展。去建设他们期待的世界。每一代年轻人都有巨大的优点,也会有年长人感到不满意的,这很正常。当你到了那个年龄的时候想一想,难道你的上一辈就对你满意了吗?”说这段话的时候,白岩松若有所思,他想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当下的年轻人,不是告诉他们必须怎么做,而是讲述一个个青春故事,因为他就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即使路上充满了险阻。

和现在大学生找工作艰难一样,白岩松也犯愁过,大学毕业的时候,想留在北京,为了能留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实习生的他,每天早晨5点就要坐公交车赶往单位,开始繁杂琐碎的实习工作。

即使这样,因为当年国际广播电台不招收中文编辑,他最终没有“如愿以偿”。就在踌躇转移阵地、南下广东的时候,阴差阳错地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他心怀感激,也正是他一直坚守北京,才有了此后与中央电视台的“邂逅”。

刚毕业的白岩松在地下室里开心面对,工资都很低,一群天南海北的青年过一种集体生活是再自然不过。即使有了“东方时空”这样的兼职,他们还是屡次搬家,最后稳定在六里桥的半地下室里。那套房子有七八个房间,住着近20人。“由于吃饭长期处于打游击状态,因此大家请了一个保姆,专门负责做饭。这位保姆每天清楚地给我们算账,谁领来一个朋友吃饭,钱自然是不能少交的。”王志回忆说,他曾经也是其中一员。

男男女女,人来人往,生活永远是热闹的。每天都会讨论片子的拍摄,争论得面红耳赤。那时,手机是奢侈品,离家甚久的人会在夜晚到办公室给父母打一个问候电话,然后踩着夜色回到地下室。

白岩松说一共搬过8次家,直到2000年,他才有了自己的房子,真正的家。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不算是苦难,甚至回忆起来还多少有点留恋的味道。这中间还有其他因素时常困扰着流浪的人们。比如,漂泊感、感情生活,不是央视的正式职工,没有福利,没有对于分房子的渴望,没有借资料的资格,还有某些正式工的白眼,采访时不公正的待遇等等,这一切都曾经在局部时间里刺痛过流浪的心,好在,很快就过去了。

为什么这么快,因为他还年轻。

“现在的青春跟过去的青春比较已经幸福多了,每一代的青春都很难,绝不仅仅只有当下的青春是艰难的。只是因为我们活在当下,所以去呼吁人们去关注改善他们的现状。一个硬币两个面,社会和年轻人都要知道,青春不容易,要奋斗,不会有天上掉下来馅饼,正好砸中你。我非常担心只有青年的焦虑,没有社会的关爱,而社会关爱了,身为年轻人却认为改善是天经地义的。每一个时代、每一段青春都有人成功或受挫。”白岩松说。

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

记者:过去大家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却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你怎么看待这个观念的流行?

白岩松:有人说现在走进了“拼爹时代”,但是我总跟年轻人说,你们想想我,父亲在我8岁时去世,母亲把我养大。我没有一个亲戚在北京,没有因为求职送过一次礼。我深刻地感受到求人不如求己。如果我们不优秀,潜规则才会起作用。所以改变你自己比改变环境容易。你说有几个年轻人能有能力改变环境?你优秀了,什么环境都会优秀。你不优秀,去抱怨也没用。所有沮丧的人一生都在沮丧,因为他不断的抱怨,所以,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

记者:这一路走来,有快乐,肯定也有委屈、有难受,那么,最难的是什么时候?

白岩松:太多了,谁的一生能很顺呢?如果真是从回忆的角度看,太顺的成长有什么味道呢?最大的风险就是太顺了。遇到困难,只要面对了,或许就知道会怎么做。我的回答就是迎难而上。只有面对它才能坦然的去解决。所以我不会认为最难的时候很艰难,我会想反正已经这样了,到了最低谷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向上,慢慢来,不要着急。

记者:这就像你对十年后的自己的寄望,是“让生命的脚步慢下来”,你怎么慢下来?

上一篇:周边国家如何平抑物价 下一篇:个性是“季节性蔬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