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精神与当代国防生的培养

时间:2022-05-21 07:11:01

摘 要:红安精神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以及深入人心的“一要三不要”和“一图两不图”是最具代表性的红安精神阐述。近年来,依托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已形成为军队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国防生在依托培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红安精神的重新阐发,将对当代国防生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是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养“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后备人才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红安精神;国防生培养;启示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73-02

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223位将军,有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在册烈士22 552人,被誉为“全国第一将军县”。由于红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军事史学界逐渐形成了对红安精神的统一的内涵阐述。随着国防教育的不断深入,红安精神的内涵将对当代军人有着重要启示作用,尤其是对当代国防生的培养具有鲜活的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红安精神

红安精神是指在1923年中共红安地方组织创立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一特定时段,在红安及其周边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一种以党性和人民性为价值取向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总和。它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孕育,在“黄麻起义”1927年底产生,在黄安战役的1931年前后形成,在后来的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展,是红安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红安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以“红安精神”为代表的“大别山精神”,最后表述为:“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具体来说,“万众一心”就是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句流传在红安街头巷尾的革命歌谣就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紧跟党走”就是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坚守共产主义信念。红安县是我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的故乡。以董必武为代表的黄安革命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对湖北党组织的创建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黄安发展党、团组织创造了条件;“朴诚勇毅”更是体现了红安革命先烈们迎难而上,奋勇向前,攻破敌人一个个堡垒的精神。一个人做事之前还是做人,朴诚是一条底线。翻开董必武的家训,就有“朴诚”二字,正是有了朴实诚信做底色,就会有勇敢和刚毅,就会为了胜利而一往无前;“不胜不休”还是红四方面军的军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陈锡联偷袭阳明堡机场事件。抗日战争初期,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形下。他坚强果敢,迎难而上,亲自组织指挥偷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的行动,创下炸毁日军24架飞机的战例,更是成为全民抗战中能与“平型关大捷”相媲美的辉煌一役。

从总体上讲,红安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安精神首先是一种理念,而后是一种信念;红安精神来源于红安地区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在同一时期产生,因而是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交融,更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冲击力。

二、红安精神的当代意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当前经济发展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于此背景下的国外“中国责任论”“中国军事”已扰的周边不得安宁。同时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正显现出高新技术群推动的显现特征,军事领域里的变革更加依靠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军队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干部要逐步走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范围选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示。从2000年至今,我国普通高校为部队培养军事人才的创举已走过了11年的历程。国防生培养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验摸索到科学规范,规模迅速扩大,层次不断展开,质量不断提高的飞跃。一批又一批毕业国防生逐渐在部队崭露头角,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迄今为止,后备警官选拔培训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有6年的实践经验。从中可以看出,国防生在进入部队任职后与军校出生的基层指挥干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国防生依托高等院校,学校期间,以学习为主,训练为辅;与军校生相比,少了许多训练,生活也相对自由。同当代普通大学生一样,他们有着非常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受着国内外各种思潮的熏陶,其主流也是追求新潮,崇尚理性。再加之近年来国防生指挥类专业取消读研,对一些在校国防生的心理上和目标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社会各种诱惑随之而来,也影响到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生。处于年轻气盛的国防生学员,有着很强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五强五弱”:一是主体意识强,政治观念弱。当代国防生都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的意识,而政治观念比较淡薄,缺乏政治洞察和辨别能力,责任心不强,不能自觉地把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转化为献身国防的朴素感情。二是领悟能力强,学习劲头弱。现代学员们高考成绩出众,有着过硬学习功底,对所学专业领悟能力很强,但由于国防生是定向招生和分配,“签了协议盖了章,如同进了保险箱”,结果就是学习劲头不足,思想上容易产生惰性。三是理论知识强,实践经验弱。与军队官兵相比,缺乏基层带兵经验和部队管理常识。四是个人意识强,大局观念弱。表现为过分的个人主义色彩、过分追求个人的荣誉,对集体活动不上心,缺乏牺牲小我精神。五是自信心强,意志力弱。某些国防生娇气重,缺乏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部分国防生的体能很差。

在旧中国,红安人民内受封建军阀压迫,外受列强的侵略,反对压迫反对剥削成为红安人民主要斗争方向。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他们坚定了革命意志,自强不息,把红安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最近一个时期,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军事局势,作为依托普通高等院校定向给部队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国防生更是担负着中国军事的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由此不难看出,“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以及深入人心的“一要三不要”和“一图两不图”的红安精神的重新阐发对当代国防生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三、红安精神对当代国防生培养的启示

当代国防生要积极抵制社会诱惑,继续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朴素的作风,要努力克服上述“五弱”,积极分析自身原因。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之余,还应该努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时刻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以达到国家的培养目的。鉴于此,红安精神对国防生的培养有以下几点启示。

1.深刻领会红安精神的时代内涵,打牢国防生“紧跟党走”的思想基础

红安的革命先辈们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红安精神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更具有时代内涵。发扬“红安精神”,就是让学员们通过革命教育认清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把这个精神充分转换为国防生自身牢固的思想基础。

要坚持“紧跟党走”这个红安精神的核心。国防生要坚持党的领导,增强自己的时代责任感。国家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资源来培养高素质的军事后备人才,就是为了满足复杂世界政治格局下的军事要求。俗话说的“宁可让人等装备,也不让装备等人”就是这个道理。国防生对革命信念的坚定信仰以及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是中国军队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2.积极拓展红安精神的实践意义,培养国防生过硬的专业素质

作为为部队培养的国防生,一定要珍惜高校资源,学习过硬本领。我们在探索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红安精神教育与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一要努力培养热爱专业,服务部队的意识。这就要求选拔培训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学生训练之余,多在学习上督促。学员们更应该多了解专业学科动态,积极探索专业热点,并思索怎么将所学运用于部队,服务部队。二要努力培养静心读书,不骄不躁的作风。现代社会物质充裕,青年学生容易沉醉而浮华。这就要引导广大的学员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红安精神“一图两不图”中的“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精神,静下心来读书。三要努力培养求真务实,勤奋执著的态度。国防生要发扬红安精神中“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学习劲头,努力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学习好理论知识之余,更应该增强实践能力,知行结合;珍惜高校齐全的教学课堂和各种学科资源,孜孜求索,探赜索隐。

3.紧紧围绕红安精神的内核思想,实现国防生“打得赢,不变质”的终极目标

改革开放之后,拜金主义有所抬头,为此,一定要禁止这股歪风吹进国防生群体。红安精神中的“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就有很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此,一要培养国防生艰苦朴素的作风,积极开展“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米,节省一度电”的活动并进行每月评比,让国防生从自身着眼,深刻认识继续发扬艰苦朴素作风的重要性;二要优化国防生模拟大中队组织。模拟大中队是国防生培养模式的一个创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治,锻炼他们的组织才能;另一方面可以提前让学员们知晓部队建制模式,让国防生提前适应部队的准军事环境,为以后的毕业任职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红安精神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新形势下开展国防生教育的鲜活教科书。在国防生培养中,认真领会红安精神,积极贯彻红安精神,继续发扬红安精神,一定能打造出一支“打得赢,不变质”的后备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刘飞超.黄麻起义与红安精神——访全国先进离休干部胡耿[N].长江商报,2011-07-01.

[2]胡耿.关于“红安精神”表述之我见[EB/OL].,[2007-09-09]

[3]曲星,金玲,苏晓晖.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发展中国家[J].求是,2010,(18).

上一篇:应用型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研究 下一篇:创业困境的因素分析和创业能力提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