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的非犯罪性考察

时间:2022-05-21 07:09:58

【摘 要】安乐死,是近年来刑法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如何界定安乐死,法律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司法实务案例处理的不一。欲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角度,对安乐死的非犯罪性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安乐死;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非犯罪性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50-01

安乐死,是指在患者临近死期,难以忍受痛苦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嘱托,使用医学处置方法,让其无痛苦的死亡的行为。具有缩短生命的可能或者必然的安乐死,争议较大,试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视角谈谈看法。

一、大陆法系犯罪成立要件理论—三阶层模式简介

德国和日本刑法理论通常认为,犯罪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构成要件符合性,即犯罪首先必须是符合刑法典各本条及其他刑罚法规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二是违法性,即犯罪应当具备违法性。三是有责性,犯罪的成立除具备以上条件,还要求行为人具有责任。只有同时具备以上要件的行为,才是犯罪。

二、实施安乐死不具有犯罪构成要件符合性

安乐死与故意杀人比较,二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安乐死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即不具有犯罪本质属性。安乐死是为了给身患绝症的临终病人解除难以忍受的肉体痛苦,是一种善意之举;并且能减轻亲属和社会的负担,节约社会资源,是一种符合人道的行为,因而不是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安乐死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表现在:第一,从犯罪主观要件看,实施安乐死是为了减轻患者难以忍受的死亡痛苦,是一种善意行为;而故意杀人是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权,是应受社会伦理谴责的恶意行为。第二,从犯罪主体上看,实施安乐死的只能是医生,而故意杀人罪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第三,犯罪客观方面,安乐死执行方法仁慈而无痛苦,在伦理上是妥当的,能够被接受的。故意杀人往往采用暴力、残忍的手段,是被社会谴责的行为。第四,犯罪客体方面,安乐死是根据患者嘱托,是 基于被害人承诺的行为,是对患者生命权利的尊重,并没有侵犯其生命权利。而故意杀人是侵犯生命权利的行为。

因此,安乐死不构成犯罪,首先它不具备犯罪成立的构成要件,当然也不同于故意杀人。

三、安乐死存在违法阻却性事由

犯罪行为不仅是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是违法的行为。所谓违法,就是指行为违反法律,行为为法律所不允许。

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某些不具有违法性,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行为就是如此。这种排除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就是违法阻却性事由。

什么样的事由能够阻却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法性呢?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目的说,相当性说,法益衡量,下面以这三种理论为法理依据,对安乐死进行法理梳理。

根据目的说的观点,如果行为是为了达到国家承认的共同生活的目的而采取的适当手段,则是正当的。安乐死是为了减轻身患绝症的病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是在尊重病人真实意愿的前提下采取的救济方法。这符合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宗旨。对于一个在当时医疗技术水平下无药可救的人来说,选择死亡也许是一种优越的取舍方法。

根据社会相当说,被历史地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所允许的行为就是正当的。当前时代背景下,安乐死与一般的社会伦理习惯有着冲突。这主要是历史形成的天命观的影响,但应该看到,在当前人们的生死伦理观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安乐死是在严格遵循法定条件下的医学手段,其本意是善良且能被人接受的,这本身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善恶观并不违背,因而具有正当性根据。

法益衡量主张对所保护的法益与所侵害的法益进行比较衡量,如果被保护的法益具有优等性,可以阻却违法性。对于安乐死而言,法益衡量的实质是对患者“生且承受难以忍受的、意义不大的巨大痛苦”与“死且消除难以治愈的病疾”二者的法益衡量,让患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进行选择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如果由第三人进行判断的话,则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结果各异。

四、安乐死的责任阻却事由

要成立犯罪,除了必须具备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以外,还要求行为人具有责任。责任判断则是考虑到行为人的意思与主观能力,责任要素包括了责任能力、故意、过失、违法性的意识与期待可能性。文章对安乐死问题仅进行期待可能性分析。

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其他适法行为,就不能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非难,因而就不存在刑法上的责任。

于绝症患者,由于其招致难以忍受的巨大病痛,同意实施安乐死应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反应。法律不应强人所难。对医生而言,面对患者的巨大痛苦和再三请求,他也不可能无动于衷。“法者,缘人情而制,非治罪陷人也”,医生帮助患者实施安乐死是尊重他人生命意志、符合人道的行为,不应该受到刑法制裁。

综上所述,安乐死被认定为合法有其充分的理论基础,对安乐死进行法律规制西方有成熟的理论。 安乐死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刑法学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对安乐死进行规范化、把它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惠.论安乐死的非犯罪性[M].上海大学学报,2010(2).

上一篇:律师会见权浅析 下一篇:从一则案例分析拿走他人存放财物的行为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