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5-21 05:33:16

管窥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甚至是无问题意识的现象已经成为教师的一个难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给广大教者一些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78-02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无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适时引导,在分析好生问题意识成因基础上,进行"提问能力"要素分析,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

调查发现学生"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方式被动等方面,而课堂中教师因为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这也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逐渐缺失的原因。同时,我国传统的教育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目标,我们的着眼点在教"学"上,在解决问题上,从而导致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反而越少。另外当今的中、高考制度以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原因,使我们的教学也不知不觉染上了功利的色彩,从而忽视对问题意识的培养。这种现象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我们从学生心理现状出发,抓住其兴趣萌发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地发展。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促使学生有"疑"可质,有"问"可寻,从而促使其创新精神逐渐增强。

1.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使其产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2.设质疑情境,给学生合理的评价,使其敢于质疑问难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外在环境,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其中,师生平等交流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师生平等,学生才能克服畏惧心理,大胆提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敢于突破常规定型模式,敢于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敢于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但我们学生往往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但教师却偏偏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总之,批判性意识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导,批判性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要素。如果教师有意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那么,学生就敢大胆质疑,随时质疑,随处质疑。

学生由质疑问难所享受到的成功体验,往往来源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所给出的合理评价。如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发光点。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后进生,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会更好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因此,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的质疑能力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的质疑能力,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借以发现并发展学生的质疑潜能。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恰当或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要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或者,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应采用与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

3.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会问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根据笔者的前期诊测,发现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用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切和谐的笑容,为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创设良好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时,教师也要认真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也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爱问、敢问、会问、善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略谈初中汉语教学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