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说课

时间:2022-05-20 07:29:48

新课程《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说课

对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Ⅱ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 乙醇,我将从七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

一、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是:掌握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基础知识,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乙醇既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对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也是学生深化理解同分异构体概念的过程。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性质变化中去领会有机化合物的实质:官能团决定性质,为学生学习其他烃生物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可以说,本节课前承烃类化合物,后启羧酸、酯类化合物,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二、把握课程理念,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理解乙醇的性质和用途,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强调官能团与物质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实验操作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乙醇的结构、组成和性质出发,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乙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社会问题,渗透科学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祖国文化历史悠长,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 理论联系实际,确定重点难点

布鲁纳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故而,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乙醇的分子组成及结构;乙醇的化学性质;官能团的概念。教学难点: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从结构的角度初步理解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方法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其学习思想逐渐转变为“自主型”,他们学习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阅读、类比、引导、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产生联想,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所学知识。

五、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习方法

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采用直观感受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乙醇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理来理解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六、创新理念引领,实施教学过程

一曲“开缸酒”拉开了本节的序幕,燃起了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联想乙醇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乙醇的分子式,引导学生自由组装其可能的分子结构模型。新课标指出:实验是探究物质结构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结构的原子连接方式,结合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但却与水剧烈反应的实验事实引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找到乙醇分子结构的特征之处。从而,确定乙醇的分子式。通过CAI模拟乙醇与钠反应的微观过程来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酒精灯中乙醇的燃烧引出乙醇的另一种氧化方式――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学生亲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机理,CAI模拟乙醇催化氧化的微观过程。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又一重点、突破又一难点。

我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置了响应的习题,力求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这样既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又引起了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

七、自信愉快学习,预测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掌握乙醇的分子组成及结构,乙醇的性质,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初步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实验操作等能力都有所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我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和自我突破的能力,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上一篇:学会在错误中“淘金” 下一篇:刍议化学课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