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家,大家之美

时间:2022-05-20 06:53:38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后文简称民大附中)前身为蒙藏学校,1913年由蒙古改革派蒙古族王公贡桑诺尔布创办,1951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是少数民族革命的发源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摇篮,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母校。建国后,根据中央指示,招收国家急需人才,先后特招班、青海班、四川班、宁夏班、新疆班、广西班、云南班,专为建设边疆、稳定边疆服务,因此民大附中亦成为一所对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繁荣发挥重要作用的学校。民大附中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中央民族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民族学校,现在也是国家唯一面向全国招生的民族中等学校,其招生计划由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统筹管理。2003年,教育部发文批准学校可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当年可以在北京市参加高考和录取;2007年,学校纳入中央财政经费预算。现有教职工154人,其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51人,博士4人、硕士40人。学生1818人,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53个民族。

提起民大附中,不少人心中都不禁带有些好奇,受民族文化、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汉族孩子相比,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在学习上会有哪些不同?翻看民大附中的成绩,2013年高考,共560名毕业生,650分以上215人(仅次于人大附中),600分以上423人(北京市第一),本科升学率99%;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计47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37人,考入复旦大学15人,考入香港大学等港校和美国纽约大学等国际名校14人。仅2009~2013年五届毕业生,合计录取清华、北大125人,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157人;总成绩600分以上的有982人。由于成绩显著,民大附中获得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也成为了众多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校。同时民大附中也被纳入了部级特色高中建设校的行列,是北京市自主排课和自主会考的试点校,成为了北京高考第三、高校认同、家长称赞、学生眷恋、社会满意的“品牌中学”。民大附中还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和学生信赖和首选的学校,成为了“民族工作的一张名片”。这一张张沉甸甸的成绩单,令人乍舌称奇:是怎样一所有实力的学校、是怎样一位有能力的校长、是怎样一群有创造力的学生,创造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如约前往,想叩开这扇神秘的大门,一探究竟。

采访当日,民大附中正在紧张筹备百年校庆,一大早,田琳校长便已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在校门口等待的间隙,看到学校的校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使人不禁联想起各民族同胞着民族服饰盛装相聚的喜庆场面。与其他高中“勤奋”“团结”“求是”“严谨”等具有严肃色彩的校训相比,以“美”为校训的确独树一帜。作为一所升学率如此之高、排名如此靠前的高中,不是应该以严谨求学、奋斗前进为追求吗?如此特立独行,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带着新的疑问,我们走进了田琳校长的办公室。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身材并不高大却无处不渗透着霸气,略显严肃的脸庞上仿佛刻着“认真”二字,这是我们对田琳校长的第一印象。在我们的采访提纲中,校长介绍是排在首位的重要内容,然而田校长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几个数字介绍自己:1994年开始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做了4年副校长、8年正校长,2005年通过全国公选,成为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现任校长。接着,作为民大附中校长一干就是8年。20年时光在田校长口中轻描淡写地说出,然而从普通教师到校长,从张家界到北京,从胡同里破旧、狭小的落后校到如今名动京城的优质校,可想而知这其中承载着怎样的艰辛!

提起学校建设、办学理念,田校长却是滔滔不绝。针对我们对校训之“美”的疑问,他解释了“美”的内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即倡导来自不同地域、民族的学生,到民大附中都可以美,都有长处和优点,“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天生我才,必有所用”,要善于发现并发扬每个人的“美处”(优点)。到了民大附中就是美美与共,大家要“融和”到一起,展示各自的美,美美与共的核心是“与共”,能够尊重、认同、包容、学习、借鉴、赞美、吸纳,发展开来,学生在各个领域、不同阶段、不同方面都可以美,如有人学习好、有人歌唱得好、有人球打得好、有人演讲好、有人组织才能好、有人能当裁判、有人能当运动员,都是可以美的,寓意很宽广。

校训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衷只是基于附中的学生来自多个民族的现实,使每个孩子都能展示出属于本民族独特的风采,学校引导他们发扬自己的民族之美,同时学会欣赏其他民族的美,让各种美交融到一起,促进民族大团结、大“融和”。这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初的涵义。随着办学过程的发展,校训又有了新角度的阐释,学校各个教职员工的团结协作、学校各项工作的紧密配合、各个学科之间相互交融、校际之间的交流等等,都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此,民大附中的校训,便增添了新的内涵:个体的各种素养之间、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甚至每个人的不同阶段,都是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

这里的美已不局限于个人才能、民族风情的“小美”展示,更被赋予了民族大义、社会和谐的深厚内涵,这也正是田校长二十年校长生涯孜孜以求的“大美”之境。

民族情怀、人文见长、才能卓越、社会担当

那么,这种大美情怀,凝结在教育教学中,在学生培养上是如何体现的呢?

民大附中始终以“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全面进步”为理念。学校面向全国各地区各民族自主招生,具备“学生住校、来自外地、未成年人、少数民族”的特点,因此从教育的本质来讲、它的本位价值体现的是高中教育,而从教育工具性角度来讲,又是民族中学和普通中学的结合体,因此田校长提出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是内涵的需求。一个孩子涉及一个家庭,对学校来说只占千分之一,而对其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因此每一个孩子都是学校关心和爱护的对象。

这里提到的健康成长,被赋予了“五长”的内涵:长思想――多元、包容、上进、大气;长知识――虚心、积累、交流、心得,课堂文化知识、课堂内外、书本内外;长身体――身心健康、清纯阳光;长情趣――多才、多艺、多姿、多彩;长技能――生活技能、学习技能、工作技能、协调关系的社会技能。以此为标杆,只要学生尽力了,进什么大学不重要,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心态和素养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大学不是附中培养的终极目标,目标是孩子未来发展需要什么。

提到教育和学习目标,田校长还引用了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到校演讲时的观点“我们现在在给人生道路上作储备,储备相当于金钱一样的东西,当人生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刷卡。”储备的东西也是学校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孩子们在附中学习培养以下素质:要具备“民族情怀、人文见长、才能卓越、社会担当”的优良品质,具体内涵是:“民族情怀”讲的是热爱和忠诚,热爱民族、忠于祖国;其中“人文见长”指的是情感和态度,培养一个人一定要有情商、情感、情义,大千社会需要这些,缺乏这些能力不会走得太远、有好的发展;“才能卓越”主要是培养学生当领导和领袖的能力,具备管理和组织才能;“社会担当”主要是指现在招收的是民族精英,要有引领社会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国家与社会)、责任(集体与家庭)、成才(作为与改变)”,为争做“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奠定基础,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美教育。

学校在窗外

当提到学校的特色课程、特色建设时,田校长并没有给我们介绍学科特长、名师讲堂,没有奥数、竞赛,不谈演讲、也不谈作文,只用了五个字形容――学校在窗外。

为实现“美美与共”的大美之境,为培养学生的卓越才能、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学校更多地用实践、体验来教学,课堂内外用大量的课程和活动来承载和实施。对此有硬性要求,如每位学生到北京后,必须在学校教师的引领下游玩北京的40个景点,时间是每周六下午。这样,学生们可以在玩中学,在玩中建立和同学的友谊,在玩中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比如学校要求能唱歌,每天下午都要唱歌,唱国歌、唱校歌、唱民族歌曲,音乐课、美术课,都是学校必修课,这对高中生来说都是少有的。学了,会唱了,就会留下烙印,用田校长的实在语言来表达“到社会上需要应酬时,唱歌都能用上,这就是他们的才能”。此类实践活动共开设了两百来项,三年期间,要去8所大学,自己家乡去1~2所,在北京的高校要去5~6所,这些都是硬性指标,为此专门设计了学生品行养成课程体系,学生在此方面的素养得到了提高。

民大附中比较独特,生源全部来自外地,学生全体住校,学生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每天早上有早读,上午四节课,中午有午休,午休后要唱歌,下午上课,课后有课外活动,看30分钟新闻联播,晚上自习。学生们把自己的时间、关注点、精力、情感都寄托在学校,因此学校也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活动。每天的活动在校园开展,每周的活动到校外开展,学生社团非常活跃,每位学生必须参加一项社团活动,学校对此是倡导性而不是约定性的,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教学的另一特别之处是一周39节课,用5天半时间完成,相比其他学校每周40节课用5天时间完成,附中学生每天都有相对较多的空余时间,能够参加更多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己去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学习、交流、习得,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财富,比起给学生灌输、教化、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现在从民大附中走出去的学生大多具备卓越的才能。田校长玩笑道:“至少到北京玩的时候景点都很熟悉,都能当向导,家长到北京来,孩子都能带着去玩。”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到位的,从这些活动中可以挖掘孩子在不同领域的长处和潜能。

针对活动效果,田校长干脆地指出在:学校的活动开展非常多,但最后单从文化学习、高考角度来讲,成绩却很优秀,这是因为活动虽然占用了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活动结束后回来学习的时间就非常讲效率。这里的效率体现在学生讲学习效率、教师讲课堂效率。老师上课时认真备课、精讲精练,学生情感投入、精力投入,关注、 集中、认真,效率就比较好,学习中一味地记忆、背诵不一定能完全掌握知识,很多东西不需要重复,只要效率高,成绩自然会好。现在这些活动已经建成了体系、归纳成课程,这个课程是广义的,不只存在于课堂课程,更在课外,简言之“学校在窗外”,窗内有很多是文化知识学习,窗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长知识也是长多种多样的知识。现在,民大附中的课程一方面是国家主体的课程,课程慢慢变成文化、文化变成思想;另一方面民大附中也开设了自己所特有的课程,其中一大特色是,每周六下午的选修课,学生可以自己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大部分课程与民族有关,所以民大附中毕业的学生对民族知识的了解、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对民族的情感态度都是比较深厚的,从民大附中出来的学生味道就不一样,田校长称之为“腌萝卜式”的培养模式,不是流于表面的活动,而是像腌萝卜一样渗透式的课程实施,所以这种课程可能是永久的,有自己的味道、文化,这种文化也促成了现在的“民附语录、民附料理”等现象。一系列民大附中的东西,体现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这是应该传承和传播的,是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在这种情况下,课程和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形成自己的特色。

情怀・爱・情感

民大附中面向全国各地各民族自主招生,保证每年基本在各个民族都有招生,各个民族的青年汇聚于此,凝聚成浓缩的民族大家庭,这便是“美美与共”的大美之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学生来自外地、特定生源、住校等特定因素,使他们自然地把情感寄托在学校,每天都和老师、同学生活在一起,交流更多,感情也更深,更加依赖彼此。反过来学校对这些孩子也格外关注、更用情,所以民大附中的老师常讲,自己有五十多个孩子,这些孩子离家在外都很乖巧,老师看到之后自然会产生呵护、关怀和帮助他们的想法,因此在民大附中的老师都是辛苦的家长。

上一篇:技能比赛对培养中职护生执业能力的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污水处理厂能耗降低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