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小额贷款的现状及其可行性探讨

时间:2022-05-20 01:33:15

中国农村小额贷款的现状及其可行性探讨

【摘要】文章从理论和现实探讨了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希望小额贷款在我国能够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小额贷款;问题;可行性

小额贷款在一些发展中国已获得了较大发展,在我国却步履维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农业生产资金的获取却困难重重。2008年5月银监会与人民银行联合《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给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但是小额贷款自身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

一、小额贷款及其特点

小额贷款是一种为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服务方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更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小额贷款是一种以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额度、持续性、制度化的信贷服务方式,主要是向农、牧、渔、各种微型的非农经济体以及小商小贩等发放短期无抵押的小额贷款。总的来说,小额贷款具有点多、量小、面广、线长的特点。

二、当前小额贷款面临的问题

(1)资金来源瓶颈。我国小额贷款组织的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捐赠资金、政府扶持金等,而且股东最多不超过5个。银监会下发的《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有明确规定,只能办理各项贷款,办理贷款项下的结算,不得吸收公众存款。银监会的规定极大地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农业生产具有典型的季节性,需要贷款的时间相对集中,资金短缺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2)信用风险。农村小额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是非常明显的。就我国的现状来看,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从农村的现状来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回笼也确实面临着问题。首先,从农业生产方面来看,就已经面临着风险了。生产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并且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防范措施做不好,保险系统不完善会给还款带来很多的风险。其次,从农业销售的环节来看。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会因供求关系、品种及质量、价格等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给农户造成损失,当没有其它收入来源时,拖欠贷款成为必然。最后,部分农户喜欢搭便车。国家为实现公平,给予低层人民许多政策性的援助,这就会使部分农民习惯性地认为是不用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从而想方设法地争取贷款,到期后却不愿偿还。(3)信息风险。信息不通畅也会带来风险。由于农村小额贷款组织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户,因而对农户调查建档困难,有的虽已建立,但档案内容记载不全,不能起到预警和监测的作用。信息不通畅可能导致小额贷款公司不了解贷款对象及项目的有关情况,使其资金低效利用,形成逆向选择。农户带到款以后也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并没有把贷款用于农业生产上来却用做其他,如吃喝、赌博等。(4)人才匮乏。小额贷款的发起人多从事与金融无关的其他实业,对金融机构的运作缺乏专业知识,也缺乏贷款风险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使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农村小额贷款组织的服务对象集中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而且资本也没有正规的金融机构雄厚,付给职员的薪酬也不会高,没有实力吸引高学历的懂财务、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员专职从事小额贷款工作。

三、小额贷款现实意义上的可行性

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有利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适应农村特点的新型信用机制的有效探索。第一,有利于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杜绝地下银行、高利贷对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危害。资金作为一种稀有资源,在社会上有较高的需求,而地下银行、钱庄等民间融资有些会形成高利贷,冲击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和负担,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可使部分民间资本走上合法化经营轨道,从地下借贷转向阳光化,通过政府引导规范管理,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第二,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的试点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状况。目前一般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主要针对经济发展和效益相对较好的地区、企业进行融资服务,对大中企业服务相对多一些。所以,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和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一方面可以疏导、吸收民间资本,规范民间信贷,压缩地下金融生存空间,实现民间信贷和正规金融的对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解决当前资金供求矛盾。因此,适度放开小额贷款公司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贫弱地区农村金融制度绩效研究――甘孜州案例分析[J].金融研究.2006(9)

[2]章敏.关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9(7)

[3]孙先明,杨丽萍.中国农村金融业务创新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1(2)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考公热”之由 下一篇:BT融资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