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财政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5-20 12:11:49

咸宁市财政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

[摘要] 财政收入结构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构成要素,它的优化程度如何,关系到成宁市的财力和对本市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近5年成宁市财政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本市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来源仍以营业税为主、地方税收收入增速缓慢且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能力有限,县城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仍待优化等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要求,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为推动成宁市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结构;优化;实证分析

一、成宁市财政收入的现状分析

1.财政收入的税收结构分析。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一共有23个税种,按照课税对象不同分为5类:一是流转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二是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类,个人所得税类等:三是财产税类;四是资源税类:5是行为税类。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已经被取消,以上税种除极个别外,在市县乡几乎都有征收。下面根据咸宁市的的税收现状,从下面二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1)主体税种分析。由下表可知,主体税种由2005年的2.18亿增加到2009年的5.92亿,年均增长34.3%:三大主体税种占地方的税收收入的比莺逐年提高,从2005年的29.40%上升到2008年的32.66%;增值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保持在9%~12%之间;营业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0%~17%之间。(如下表)

(2)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05~2009年期间,本市税收收入从2005年的3.75亿增加到2009年的12.15亿,增加的绝对值为8.4亿,年均增长95.62%。这表明咸宁市在这五年间,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加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力度,本市非税收入规模从3.70亿增加到5.99亿,年均递增24.97%。在非税收绝对量增加的同时,本市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49.61%下降到2009年的33.00%。(如下表)

2.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分析。有关数据显示,县域经济日益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如何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事关全省经济发展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和优化。自2005年以来,咸宁市各县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经济规模不断增强。二是地方财力不断壮大。咸宁是一个县域经济相对不协调的区域,由于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等不同要素的影响,该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发展极不平衡。咸安区,赤壁市发展比较快,而通山,通城等地发展相对缓慢。表现在财政收入上是不同区域的财政收入很不平衡,地区间的差距是极为明显的。

3.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中央提出要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咸宁市产业结构现状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向,对推动成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从上图可以看出,咸宁市一,二,三产业在近几年内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从2005年的80亿增长到2008年的154亿,四年间近似翻了一翻,发展趋势很好。第三产业也从2005年的70亿增长到2008年的124亿,但增幅小于第二产业,亟需发展提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研究,现代经济具有产业结构不断趋向高级化的基本规律,即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结构重呈上升趋势。咸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三次结构变化也在逐步印证这一规律。咸宁市于1996年完成了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1999年又完成了产业结构第二次升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在2008年咸宁市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2.8%,42.8%,34.4%。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咸宁市的财政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

二、成宁市财政收入中存在的问题

(1)咸宁税收结构中存在主体税种不明确、收入规模小。我国目前共有十几个地方税种,但每一税种都不具备对地方财力起决定作用的特点,从而使得地方税的收入规模较小。(2)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不协调。税收收入很高,非税收收入很高。(3)县域经济不平衡,县域之间对财政收入贡献率差距大。市县财政发展不平衡,县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状况难以改变。县域内地方财力增长滞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4)咸宁市产业结构存在一,二,三产业规模增加,但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亟需提升;咸宁市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5)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2008年的比重只有42.8%,相比其他城市比重较低。(6)支柱产业发展滞缓。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为支柱产业,发展及其缓慢,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对策建议

(1)确立主体税种,加强税收管理,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确立主体税种,优化市县税收结构。在分析咸宁市财政收入税种比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应将营业税确定为咸宁的主体税种。同时加强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咸宁市的非税收入总量很大,对财政收入起着很大的贡献作用,因此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与监督体系。其次要强化部门预算,切实落实国家的收支两条线,使非税收入更多的缴入国库,从而使咸宁市的财政收入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2)以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来发展县域经济。咸宁各市县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极不均衡。通山县的经济基础薄弱。通过咸宁核电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通山县政府可以做好与此相关项目发展的产业规划,为通山县财政收入的扩大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赤壁市在咸宁市四县一区一市中,经济基础较好,但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二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当地政府应在把握好蒲圻电厂进行二期扩建这个重大项目的历史机会的同时,整合赤壁市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优化赤壁市产业结构,转变赤壁市经济增长方式。咸安区在咸宁市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财政收入规模也是最大的,在此基础上,政府为更好的发展咸宁,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科学开发,从而更好的巩固咸宁作为武汉城市圈”后花园”的地位。嘉鱼县的财政收入在咸宁四县一区一市中处于中间地位。但应加大财政投入夯实嘉鱼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构建大园区、招引大项目、办好大工业、优化大环境,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

的发展。(3)努力形成良性,持续的增长机制,依靠国家政策,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财政收入的优化和突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夯实第一产业的地位:一要加大对农村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三要适当提高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出比例,并建立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四要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支柱财源。采取政府引导,要素倾斜,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主攻电力,冶金,旅游,电子,食品饮料加工,森工业等优势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壮大财源支柱,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加快以无烟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税收结构,使财政收入增长具有持续性。要把发展以休闲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作为优化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积极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加大以咸安区温泉旅游业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景点景区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品牌宣传,着力挖掘旅游文化,为咸宁市调整产业和税源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吉洁.中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

[2]李一花.中国县乡财政运行及解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

[3]刘明慧.外国财政制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

[4]王玮.地方财政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

[5]项怀城.新财税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4)

[6]宫照海.优化贺州财政收入结构的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09

[7]洪梅华.我国财政收入适度规模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5(3)

[8]王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适度规模研究――以温州为例[D].同济大学.2008(3)

[9]谭建立,闰俊斌.论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的科学化及实现途径[J].现代经济.2006(9)

[10]张丽.我国地方政府收入结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3)

[11]王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适度规模研究,以温州为例[D].同济大学.2008(3)

[12]谭建立,闫俊斌.论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的科学化及实现途径[J].现代经济.2006(9)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经济伦理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