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随想

时间:2022-05-20 11:44:10

小学数学的教学随想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文通过教与学的研究,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随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53-01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心灵之间的融洽与碰撞,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探究学习作为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突破教材的框框,教师教学的轨迹,以自己的特有的学习体验来寻求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教师要合理调控自身的情感

微笑可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增加师生的情谊,可使学生“爱屋及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从而使学困生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这样学生会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而积极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

二、教学准备阶段的教学行为创新

1.准备阶段任务

研究、确定教学目标;研究、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研究、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要在研究《课标》,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与教材要求适宜、与教学内容贴切、落实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要对照《课程标准》有关内容标准,分析教材内容,明确学习内容(知识点)(学什么);二要针对学习内容具体要求,分析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经验是什么);三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预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结果(学到什么程度);四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围绕知识与技能),合理的确定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目标(怎么学)。

3.明确的行为目标的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应该是学习者。“学生应该……”,诸如,“使学生……。”或“教给学生……”都是不妥的。

(2)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分为含糊的和明确的动词。含糊的动词有:知道、了解、掌握等等。明确的动词有:说出、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设计、对比等等。

(3)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借助计算器,探索……”“给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个点,能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线” “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4)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衡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说出解决问题的三个主要步骤”“3分钟内完成20道百以内的加法计算题,90%的题都能算对”。

4.教学设计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就教师个体而言,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主要表现在――资源信息的收集、甄别、筛选与创新处理上;为此,我们要以积极的学习、行动与反思,培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习惯、方法和能力。

学习――目的是培养兴趣,学会收集、整理、筛选、甄别的方法,增加储备;其途径主要有阅读文本、调查访谈、反馈交流、记录整理分析、网络查找与检索等。

行动研究――目的是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验证理论,通过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找到新的行为方式;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深入思考、深刻反思,寻求更优化的教学策略。

三、情境创设的教学行为创新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停地对事物提出“为什么”、“怎么办”,探索对事物的新认识,寻找新发现,解释新问题。

一是情境的创设与呈现应注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凸现数学主题。“情境”都不是观赏性的停留在表面,而是为了深入进去,研究情境背后的故事,找出与数学有关的线索,要分析情境中的非数学内容和数学内容,恰当地发挥非数学内容的作用,突出数学内容

二是情境的创设与呈现应有问题的导向性,要有利于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衡量一个问题情境质量的好坏,不在于问题呈现形式上的差异,而要看是否引起学生主动做出反应,同时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愿望

三是问题情境呈现后,要给学生观察、交流与表达的时间。有价值的情境,往往容易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处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产生探究愿望;有价值的情境,往往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入情如境,深入地思考。教师应该考虑让学生整体观察情景,围绕数学主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交流,并提出数学问题,避免偏离主题的泛谈。

参考文献:

[1]殷聪聪.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杨承印,赵彦美. 在中西部农村科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2):32-35.

上一篇:Courtesy Language Research Based on Letter ... 下一篇:试谈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