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应急水源地选址及取水方案研究

时间:2022-05-20 08:34:56

衡水市应急水源地选址及取水方案研究

【摘要】基于缓解衡水市民饮用高氟水及市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的现象,本文在深入分析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源地选址及取水方案,并采用解析法进行了水位降深预测。

【关键词】 水源地选址取水方案水位预测

中图分类号:S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2008年8月,省建设厅通报了衡水市自来水公司4处水厂出水水质氟化物超标的报告。报告结果显示,衡水市市区供水水质均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氟化物规定限值1.0mg/L的标准,含量为1.07~1.56mg/L。现状衡水市区仅以深层地下水为唯一生活供水水源,年开采量为可采量的4倍(年开采4700万m3,年补给量只有1185万m3)。由于近年来大量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冀、枣、衡深层地下水下降漏斗,衡水市区处于漏斗中心,每年平均水位下降2米左右,寻找新的水源地,可缓解衡水市民饮用高氟水问题、缓解当前水源地的供水不足问题及市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问题。

2.自然地理概况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连石家庄市,东与沧州,南与邢台市毗邻,东南隔卫运河与山东省相望,北与保定市、沧州市接壤。

2.1地形地貌

本区地貌属冲洪积,冲积平原,地势较平坦,中东部衡水湖附近地势较低,西部地势较高,地面标高19.1~29.9m,自然坡降为0.25‰。

2.2水文

区内分布有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和索泸河。河流均由西南向东北径流。衡水湖水为经清凉江引黄河水入湖,是华北平原上第一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2.3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最高气温42.7℃,最低气温-23℃。土壤冻结期在11月中旬,解冻期2月下旬至3月上旬,无霜期在210~240d之间,年日照量2430~2682h,水量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年降水量70~80%,集中在6~9月份。

3.水文地质条件

3.1 区域地质

衡水市区位于Ⅰ级构造单元中朝准地台,Ⅱ级构造单元华北断拗,Ⅲ级构造单元临清台陷(Ⅲ216)内,跨越Ⅳ级构造单元新河断凸(Ⅳ267)和南宫断凹(Ⅳ268)。 基底埋深1000~4000m,其上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其中第四系厚度450~470m。第四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主要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3.2含水层结构特征

区内第四系厚度约450~470m,从上到下分为Ⅰ、Ⅱ、Ⅲ、Ⅳ含水组,各含水组水文地质条件分述如下:

第Ⅰ含水组相当于全新统(Q4),土层主要岩性黄褐色、棕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砂层岩性主要为锈黄色、黄灰色细粉砂、粉砂,单层厚度1~4m,总厚度7~18m,单井单位涌水量<5m3/m·h,水化学类型Cl·SO4—Na·Mg型,水质矿化度3~5g/L,水位埋深4~6m。由于矿化度较高,开采量很小。

第Ⅱ含水组相当于上更新统(Q3),土层主要岩性棕黄色、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上部亚砂土为主,下部以亚粘土为主。砂层主要为灰黄色、浅黄色中砂、细砂为主。单层厚度3~10m,单井涌水量约10m3/m·h。

第Ⅲ含水组相当于中更新统(Q2),土层主要岩性以棕色、红棕色亚粘土为主,砂层岩性上部主要为浅黄色、灰黄色细砂夹灰黄色粗中砂。下部以浅黄色粗中砂、浅黄色细砂为主,单井涌水量5~10m3/m·h,局部小于5m3/m·h。水化学类型Cl·HCO3·SO4—Na,水质矿化度0.5~0.7g/L, 氟化物含量0.5~0.7mg/L,水位埋深较深60~70m。

第Ⅳ含水组 相当于下更新统(Q1),土层主要岩性为棕红色粘土、亚粘土为主。砂层岩性为浅黄色细砂为夹粗砂,砂层单层厚度4~10m,砂层总厚度40~50m,单井涌水量5~10m3/m·h,东南部小于5 m3/m·h,水化学类型HCO3·Cl—Na型,水质矿化度<1g/L,氟化物含量0.5~0.7mg/L。

4.拟建水源地选址及取水方案

4.1选址原则及方案

1、选址原则

(1)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开采地下水不会对周边已有用水单位造成严重影响;

(2)地下水水质良好,符合居民饮用水标准;

(3)距市区距离适宜,管道配置完善合理。

2、选址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第Ⅲ含水组水文地质条件见3.2。第Ⅳ含水组开采井单位涌水量在7.29-9.53m3/m·h,其水质检测项目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标准限值的要求。

3、选址方案

拟建水源选址地位于衡水市区西南,距市区约15km处,衡水湖西湖以西滏阳新河内。第Ⅲ、Ⅳ含水组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开采量较小,基本没有农灌开采量,仅有农村生活用水开采量,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富水性相对较好,且距衡水市区较近,具备水源地条件。

沿滏阳新河走向布井,水源地东西长11650m,南北宽5160m;布井区东西长7650m,南北宽1160 m。布井区占地面积8.874km2。

4.2取水方案

目前市区供水每日6万吨,年供水量2160万吨,按此用水量设计实施一期工程,新打深机井32眼,年提水能力为1682万吨,再按适当比例配入衡水湖水。随着市区用水量的增加,加强对衡水湖水进行处理的力度,加大衡水湖水兑入比例。

共布井32眼,按照局部3眼井一组,各组大致呈东西走向,南北交错排列,东西间距1500m,南北间距900m,每个井组的3眼井按三角形设置,间距300m。

分层取水可以有效的缓解某一单一含水层的负担,使不同深度的含水层开采更加均衡化,故每组井成井段按不同含水组分层取水。每组井取水段埋深大致为140~240m、260~350m、360~470m,分别为第Ⅲ含水组的上段、下段和第Ⅳ含水组。

4.3水位预报及水质评价

1.水位预报

用解析法进行计算。

公式:

式中:

——区域地下水降值(m);

——开采强度(m/d);

——压力传导系数,(m2/d);

——开采时间(d)(一年按365天计算);

——含水层弹性释水系数;

——计算区长之半(m);

——计算区宽之半(m);

T——导水系数(m2/d);

Qwd——单井开采量(m3/d)

S'——附加(单井)水位降深(m);

R——单井控制半径(m);

r——抽水井半径(m);

计算结果如下:

拟建水源地,开采5年后,预测水源地处区域地下水下降值为11.25m,附加(单井)水位降深为7.2m。开采10年后,预测水源地处区域地下水下降值为23.35m,附加(单井)水位降深为14.8m。

2.水质评价

拟建水源地的水质评价包括两部分,

(1)选址范围内取水层位:根据收集的衡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的27眼井的水质检测报告分析,拟建水源地附近的第Ⅲ、Ⅳ含水组水质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标准限值的要求。

(2)衡水湖内湖水:衡水湖内深水区的水样,检测项目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标准限值的要求。经过净化处理,可以与地下水进行勾兑,供给城市用水。

4.4建设项目取水影响分析

1、对区域水资源影响

由于近年来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淡水,已形成冀、枣、衡深层地下水下降漏斗,每年平均水位下降1.67m左右。根据计算,拟建水源地项目建成运行后,区域地下水下降速率为2.25m/a,与原下降速率相比变化较大,所以对区域地下水水位有一定影响。

2、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由于预测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与原水位下降速率有一定差距,可能对该区域造成地面沉降等不良影响。

3、对其他用户影响

水源地建成后,将对周边农村的取水带来一定的问题。

(1)由于区域水位的不断下降,有些老井面临报废,建议水利部门将水源地周边吃水井纳入水源地保护范围,统一管理。

(2)对农田灌溉用井进行限采,增加渠水引入量,增大渠灌农田面积。

参 考 文 献

[1] 陈望和主编,河北地下水,地震出版社,1999。

[2]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衡水市应急供水水源地勘查报告,2010

上一篇:浅谈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 下一篇:高铁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