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安全”外套的谣言

时间:2022-05-20 04:13:18

披着“安全”外套的谣言

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里,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老调重弹,比如西瓜注射;有一些是新的爆点,例如致癌的牛奶;有一些是理论升华,例如小分子水的概念;还有一些是补品的升级,比如含着吃的虫草。但上面这四件事,都是我们没必要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这样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是“真相”还有很多。

诸如牛奶致癌这类谣言,炮制者大多是哗众取宠。关键词通常是两个:“致癌”和“有毒”。然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

以“牛奶致癌”为例,其理论的源头来自一本《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书,作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学家柯林康贝尔。真正读过这本书会知道,首先这只是个统计学结果,目前并无确定实验证据,其次作者并非说牛奶致癌,而是说会诱发黄曲霉素致癌,再次就是北美人群的饮食结构中每年人均牛奶消费超过300磅,因过量饮用牛奶出现病变的可能是存在的,显然对中国来说这还远不是问题。

很多知名学者都会发表这类散文性质的著作,通常展现的是科研的半成品,用来启发更多学者关注并开展后续研究,因此著作也不会言之凿凿地下定论。但对一些人来说,这类著作就成为引经据典的对象,但却常常曲解作者本意,变为了自己的理论。

不仅是非学术著作,有些人引用的学术著作也是不可信的,这一点最可笑的莫过于“酸性体质”理论了。

科普网站“果壳网”今年十月曾十大生活谣言,其中就提到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炮制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引用诺贝尔奖得主奥托瓦伯格的理论,提出酸性体质可以致癌,并可引起其他各种疾病。但实际上,“酸性体质”本身就是无厘头的说法,人体的酸碱性保持极高的稳定性,食物的影响全部通过呼吸和尿液进行调节从而被抵消。而躺枪的德国科学家奥托瓦伯格实际上发现的是,某些癌细胞在氧气匮乏的条件下,可进行无氧代谢产生乳酸,从而使癌细胞周边呈现酸性,“酸性”是癌细胞作用的结果,而不是致癌的原因。与“酸性体质”相对应的“酸性食品”,这个概念倒的确存在,但并无太多营养学意义,因为酸性食物包括了人体主要的能量与优质蛋白质来源,如大米、蛋、鱼等,谁也不可能离开酸性食品,我们身体发生病变也不是酸性食品惹的祸。

即使我们擦亮双眼能够看懂这些,有一些突发事件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2013年初发生的“樱桃活蛆”事件,有图有真相,但由此引起的慌乱则没有必要。樱桃里的蛆是一种叫作“果蝇”的物种,已经与人类和平相处了数百万年。一般条件下,果蝇产的卵在20小时左右就可以孵化,所以樱桃出现果蝇幼虫的源头不一定是在树上挂着的时候,消费者家中如存在果蝇一样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另一方面,人类早就可以抵御果蝇的危害,目前没有案例可以证明果蝇对人体健康具有影响。所以诸如樱桃活蛆事件,尽管真实存在,但实际只是因为无知而大惊小怪。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多,只是因为我们不去思考,所以常常会觉得不可思议。

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普通民众对此高度关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对于行业的监督作用也非常明显,但也正因为此,谣言乘隙而入。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术业有专攻,谁也不可能是各行各业的“智者”。只有主动选择在传播环节终止才有机会遏制谣言的影响。每天都能在微信、微博上看到各种“求传播”、“求扩散”的帖子,对于小孩遗失这类的转发很多人都认为是骗局而无视,但转发食品健康安全的却十分踊跃,宁信其有。很多人或许不会意识到,如果是谣言,可能会伤及无辜,尤其是在第一线耕种的农民。比如樱桃事件,如果不甄别就开始扩散,千万人每人按一下手指,可能就会由此造成樱桃主产区销量下滑,导致果农收入减少甚至亏本,对于果农而言这就是半座山或是一整年的损失。

上一篇:解密美国经济“导航仪”之谜 下一篇:摩托罗拉的“余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