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让巴山变通途

时间:2022-05-20 03:32:26

2009年12月31日,这是值得400万巴中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我宣布,乐坝―巴中铁路正式开通!”省委书记刘奇葆的话音刚落,汽笛一声长鸣,一列货运列车缓缓驶出新建成的巴中火车站。这一声汽笛长鸣,宣告革命老区巴中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

而此前两个月,广元―巴中高速公路也形成了通车能力,联想到不久以后川东北区域交通枢纽在这里即将变成现实,人们的思绪不得不回到为了路曾经走过的艰辛历程。

半个世纪以来,曾经山多路险的革命老区“优势”成为巴中发展的最大“劣势”。其实,这里并不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绿色农产品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矿产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富集,但是因为交通瓶颈制约,这里的人民一直在贫困之中艰苦奋斗,这里,成为国家级贫困连片地区。

直到2004年,巴中的交通仍可用“四无”来概括:无高速、无铁路、无机场、无码头。这在诸多革命老区及彼邻地区都极为少见。

路,成为巴中发展的首要瓶颈。“要致富,修大路”,巴中人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四通八达的路修好了,才能打通巴中这片沉睡土地的“命脉”,才能走向富裕安康的幸福未来。

自1993年建区设市以来,通过三次交通大会战,巴中全市交通有了较大改善。

但是,直到迈入新世纪,巴中仍然没有一条与大城市相连的“大通道”。这是巴中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扶贫攻坚、发展翻身,没有方便快捷的“外循环”作为支撑,巴中还将继续在大山深处沉寂下去。

打好扶贫攻坚战,打好发展翻身仗,基本着力点在哪里?还是路!

然而,财力薄弱,依靠自身修高速、建铁路,钱从何来?

“没钱我们可以向上争取大政策!没项目我们可以向上争取大项目!”经过深思熟虑的巴中大交通蓝图,在市委书记李仲彬脑海中形成。于是,他带领巴中市委、市政府班子开始了行动。

几番上下,千呼万唤,巴中革命老区终于得到了中央和省级各部门的支持。

2008年12月2日,总理作出了重要指示:“巴中是我联系的一个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前些年在交通部大力支持下,‘行路难’的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目前还没有通往市外的大通道,他们希望交通部、省政府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务院相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贯彻落实,相关工作也立即跟进,巴中革命老区的大交通建设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

随后,巴中“六路”大会战在1. 23万平方公里的巴山大地热火朝天地打响了。“人人都当修路人”成为巴中人民的共同口号。炮声隆隆,机器轰鸣,一幅幅“誓让天堑变通途”的动人画卷在百转千回的崇山峻岭之间快速展开,一道道鲜红的道路施工完成线路在指挥部的地图上徐徐延伸。

站在2010年的节点上,巴中构建的“六路”大交通已经初具雏形:

2009年10月30日,广元―巴中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通车能力,竣工后将使巴中到成都的行车时间缩短到4小时;

2009年9月12日,巴南高速公路破土动工;

2009年9月28日,巴达铁路开工建设;

2009年12月23日,巴陕、巴达高速公路建设同时打响……

突破了常规、创造了奇迹、变成了现实,构建大交通成为巴中脱胎换骨的民生工程。在巴中的规划中,到“十一五”末,全市交通将实现六化:到省会城市高速化,到县(区)城镇快速化,100%的乡道油路化,100%的村道通达化,50%的村道通畅化,全市交通网络化。

“六路”,已经由蓝图变为了现实,但这不是路的终点。以构建大交通为基点,巴中将迎来明媚灿烂的春天。

巴中人憧憬着这个春天:高速公路、铁路将纵横穿越巴中,形成川东北交通枢纽。从巴中出发,可以南上北下,通江达海,到成都、到重庆、到西安,时间将缩短到3个小时左右。这将改变巴中发展的时空条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带动力,将引领巴中迅猛发展。

上一篇:成都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梦 下一篇:“有话问省长”,收获的不只是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