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破解外部信用评级所面临困境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5-20 12:19:19

对破解外部信用评级所面临困境的几点建议

摘要:文章选取山西信用评级发展为案例,概述了山西省2005年以来开展信用评级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结合对信用评级监管的实践和体会,从借贷市场信用评级、国际国内政策环境和评级机构公信力和独立性等方面提出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山西省信用评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人民银行规范、推动和发展信用评级的必要性的阐述,提出了现阶段进一步推动山西省资信评级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金融市场 外部评级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80-03

一、推动外部信用评级所面临困境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竞争、整顿、整合后,逐渐形成了以中诚信国际、大公、上海远东和联合资信等为代表的一些独立的、较为知名的评级机构。截至2011年底底,我国共有各类评级机构70多家。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起步晚、发展慢、评级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才匮乏、专业经验不足、服务品种单一、社会公信力较差、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

1.外部评级认可度低制约了内外部评级相结合。山西省的借款企业资信评级工作在2005年试点和2006年推广时,尚有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参加,但从2007年开始就基本只有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做,以2010年为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展借款企业和担保机构评级共1086户,占到全部业务量的96.71%,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2户,仅占0.18%。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一般都有自己相对比较成熟的内部评价体系,由于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和银行内部的评级体系存在差异,银行对客户的主体评级评价指标也采用了债项因素和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等因素,导致同一客户的内外部评级结果差异较大,而银行在使用时也未能真正关注报告本身揭示的被评企业的风险因素等内容,级别差异就让银行左右为难,可能有部分客户的外部评级级别甚至低于银行的准入级别,在实际信贷业务管理过程中,银行还是使用内部评级结果,感觉外部评级作用不大。

2.外部政策环境影响了资信评级的稳定发展。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国际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也使国内评级机构深受影响。2010年10月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委员会《减少对信用评级机构依赖的指导原则》报告,呼吁各国减少对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的过度依赖,建立独立的信用评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建议在现行标准和法规中逐步减少,甚至完全删除使用评级机构评估结果的规定,防止出现过度依赖带来的系统风险。2011年2月银监会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的通知》,对商业银行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的行为进行规范,防范商业银行因外部评级调整产生的系统性风险。《通知》要求,在投资业务方面规定商业银行的重大投资原则上应以内部评级为依据;商业银行确定评级时引用或参考外部评级结果,应至少选择两家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和违约概率数据进行比较,并选择使用评级较低、违约概率较大的外部评级,以确保对评级结果的审慎使用。国际国内监管当局对规范外部评级制度规定的相继出台,进一步增加了部分金融机构对开展外部评级的疑虑和抵触,这给人们银行推动、规范和发展外部信用评级设置了政策障碍。如山西省农村信用联社出台了《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法人客户信用登记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法人客户授信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启动的内部评级体系,虽然没有明确要求拒绝外部评级结果,但绝大部分信用社事实上已经中断了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合作。

3.个别违规评级行为削弱了评级行业的公信力。有些评级机构受利益驱动,内部管理混乱,开展不正当竞争,没有在质量上下功夫,没有从评级业长远发展考虑。一是个别评级机构不按规范流程进行,影响了评级质量。在监管实践中,有的评级机构收集的客户资料不完整,使用的被评企业财务报表更新不及时;被评企业缺乏相应资质;现场调查访谈未尽职;评审程序不严格,有的缺少一级审核,有的未经过评审会。二是评级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山西信用专业评级人员2010年同比下降了24.60%,以大公国际山西分公司为例,年内数次更换总经理,大幅裁员,评级专业人员由40多人裁减到不足10人,经常造成在同一评级项目中项目组成员、现场访谈人员和流程表中人员不一致现象,影响了信用评级的连续性和公信力。三是内控管理缺失,如东方金诚在2008年兼并重组过程中未做好业务承接工作,致使一家被评企业缴纳评级费用后两年内未收到评级报告。这些行为扰乱了山西评级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评级行业的整体形象,导致个别金融机构对整个评级行业产生负面评价,认为评级机构做不到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估,不愿意再参考外部评级结果。

二、推动外部信用评级的必要性分析

信用评级的本质就是揭示风险。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对评级对象的整体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用简单、直观的专用符号表示出来,向市场参与各方揭示其信用风险,以保护市场参与人的利益。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信用评级作用从不同方面凸显出来。

对于人民银行来说,首先,根据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可以系统性地了解到金融市场的风险状况,实施有针对性、有效的监管措施。其次,信用评级作为金融市场的风险指示器,引起金融交易更多地更快地发生,促成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在此基础上,信用评级作为管理金融市场的重要依据,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运行效率,引导了资本的流向和优化配置,有助于提高市场整体信用水平,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从国际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看,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两种:市场驱动型模式和政策法规驱动型模式。对于发展初期的我国信用评级业,采用政策法规驱动型模式是实现我国信用评级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200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市场筛选机制和市场监管体系,培育具有民族品牌、社会公信力的征信机构,建立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征信机构体系,满足全社会多层次、专业户的信息服务需求,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进一步强调规范、推动和发展信用评级业,在评级行业中培养民族品牌。2011年由人民银行牵头编制的“十二五”期间报国务院审批的重点专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大力推动评级行业发展,重点扶持品牌评级机构,鼓励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标准制定。”2011年,山西省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国家在山西省设立“转型综改试验区”,提供了新路径、新改革,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为山西信用评级开拓创新、先行先试、跨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 下一篇: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