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是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动器

时间:2022-05-19 11:47:29

赏识是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动器

摘 要:当前许多中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以及教师通过赏识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从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为学生服务、塑造理想学生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中学生;赏识;服务;塑造

随着周弘和他女儿周婷婷的成功教育之后,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赏识之风,赏识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这一教育思想与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谋而合,目标都是指向学生发展的,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所以,只有对事物产生需要或者某事物满足一个人的某种需要时,人才有可能对其发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内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其外因性动机,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把学习当作自觉的需求。在这过程中教师适当地鼓励和赞美,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学也同样指出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求成的需要,只有满足了他们的成功需求才能使他们产生全身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然而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育评价的“单一化、片面化、绝对化”。常常利用选拔、甄别的方式进行“档案袋”式的筛选,“好学生”往往得到老师的表扬,受到特别的关注和期待,而大量的“中等生”“差生”却常常被忽略,甚至时常受到批评和辱骂,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这些中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使这些学生感到被抛弃感,从而产生孤独和焦虑感。科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可能因为不喜欢这一老师而不喜欢这一门课程,也可能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

一般来说,成绩差的中学生大多丧失了自信和学习兴趣,对老师有一种胆怯心理,在课堂上怕老师看见他,生怕老师提问,存在恐惧感,即使会也不敢举手,老师喊到了回答问题也是音调低沉,他们怀疑自己,生怕出错。这时,成功的教师会激励学生,例如,用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在1986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一批学生作了一次所谓潜力测试,实际上是一般的智力测试,他们故意告诉老师说他们是最有潜力的学生,要求老师注意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八个月后,这些学生的成绩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的快,这是暗示的作用,赏识就是利用这一现象,教师对学生每一次哪怕是微笑的进步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并表现出新的希望,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获得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具备了哪些条件才能做到赏识学生呢?

一、心中要有学生

曾经有一位老师说:“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他们任性,有缺点,不懂事,老师之所以是老师,就在于他们年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阅历丰富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所以,教师对于中学生要学会宽容,要呵护和关爱他们。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就是要将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坎上,倘若一个教师心中没有学生,就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学生身上,何以让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什么样的教师心中有学生呢?

1.对待学生要有爱心

法国画家夏尔丹说:“人类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之后,终将会发现还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当这天来临时,人类将迈向一个新的世纪。”作为中学生,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真诚的信任、尊重和帮助,只有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关爱,学生才乐意向教师打开心扉,接受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台湾著名教育家高存栋说:“爱是老师的天职。”老师只有爱他的学生,才会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学生。

2.全面了解学生

每个个体都是鲜活的,每个生命都是有意义的,因而教育要关注每个中学生,如果不了解你的学生又怎么会发现“花儿”的美呢?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指出“知其心,然后能就其也”。这说明只有深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卓有成效。中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原有的知识水平,对知识的理解力等等这些导致了他们的个体差异,教师要了解他们,才能知道产生差异的原因,然后因材施教。“世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冰心语)确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心灵,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去,才会发现他的美好。所以,每个教师要努力做到全面了解,认真研读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要因材施教,不断给孩子搭台建桥,让他们认识自我、展现自我,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为学生服务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的服务是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要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教师不应以完成“教”为核心,而应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

魏书生说:“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学生的公仆,不能强迫学生适应教师,相反教师要千方百计适应所有的学生。”所以,教育要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才是教育的主人。有一位教师这样感悟:“学生要得到老师的关爱,教师的办公桌就要搬进教室,学生需要自我管理的空间,教师就要为每个学生制作包橱,学生有自我的欲望,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作品展现出来。”现在我们的中学生需要被别人认可,需要成功的体验,教师就要赏识他们,我认为教师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1.倾听学生的心声

魏书生在论述学生主体意识时说:“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的意识。”经常倾听中学生的心声,学生便会养成发展自我的意识,积极地学习,教师也会养成尊重学生的习惯。

上一篇:西方美术史的先行者瓦萨里 下一篇:数学“学困生”的心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