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备课:变洪水猛兽为灵丹妙药

时间:2022-05-19 11:46:51

电子备课:变洪水猛兽为灵丹妙药

备课是教学的常规工作。然而,实际工作中,老师也好,学校管理者也好,都对备课有着很多的烦恼。老师烦,因为年年上,年年备,备课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给领导“看”的,认为精力都浪费在了“抄”字上;领导烦,因为也知道备课检查只是形式,看看长短,数数课时。这样的备课对上课究竟有多少帮助?大家心里都知道。老师们呼吁电子备课,领导们又不放心,视电子备课为洪水猛兽,生怕一旦实行电子备课,粘贴,复制,教师备课更加不动脑筋,抄袭更加方便。同样是“抄”,还不如传统的手写备课,老老实实地抄一遍,权当熟悉教案。

其实,信息化时代,电子化办公、电子备课是趋势,只要运用得当,非但不是洪水猛兽,还可以成为破解教学管理烦恼的一帖良方。

电子备课省力了吗?

不敢放开电子备课,无非就是担忧老师们抄袭教案更方便了。这是事实。但是,手写备课同样不能防止教师抄袭。“抄袭”不是问题。好的教案,为什么不可以借鉴、引用?同年级教师,备课为什么不可以分享、交流?备课的目的是为上课做准备。只要是好的教案,老师可以为我所用,完全可以借鉴,可以有选择地“抄袭”。 不排除部分教师抱着“省力”的心态要求电子备课。因此,实施电子备课,管理者肯定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采用电子备课,作为管理的一方,有着传统的手写备课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随时看到教师的教案。所以,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带着教师的教案随堂听课。作为与电子备课相配套的随堂听课,首先将听课的重点放在备课与上课是否一致上。至于课上得怎样,备课质量怎样,则另当别论。这是对电子备课监管的一种形式,是教学管理应该坚守的底线。说实话,这样的措施,老师可能感觉会有压力――好像要时时提防领导来听课。作为过渡,管理者可以不强求手写备课还是电子备课,而是让教师自由选择。选择电子备课,就要接受这样的听课检查。当然,管理者与教师应该互信。一方面,老师们踏踏实实备好课,就不怕领导什么时候来听课,另一方面,管理者应谨慎随堂听课,避免制造紧张气氛。通过这样的管理,老师们不管什么途径得来的电子教案,首先要思考这个教案能不能为我所用,要内化教案、熟悉教案。这样,通过电子备课,老师们省下了“抄”教案的时间,但要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教案。这过程中,教师必然会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能为自己所用。因为电子备课了,上课时没有了“脚本”,教师必然会花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课前准备上,放在了精心制作课件上。从这个角度看,电子备课反而让教师从原先狭隘的“本本”中走了出来,视野更开阔,形式更多样。

电子备课省力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管理者应该与老师形成一个共识――电子备课不是为了省力,而是追求实效。时间没有少化,可能还多花,要求没有降低,可能还有所提高,不管是谁的教案,都要有一个学习、修改、内化的过程,花在制作教学课件上的时间肯定更多了,但这些工作都真正地是在为上课做准备。老师们普遍对传统的备课反感,根本原因就是认为这样的备课是在做无用功,是浪费时间。当备课真正为上课服务了,当时间花得值当了,老师们还能认为备课是在做无用功,还能认为备课是浪费时间了吗?

由电子备课入手,管理者可以相应地调整检查的重点。比如作业检查,据我所了解的学校,大多采用“月查”的方法。检查也无非就是点点作业的次数,看看作业的批改等。事实上,部分教师布置作业还是比较随意,机械重复的作业依然存在。作业的设计是一门科学,作为检查者,应该将重点放在作业的精心设计上,突出训练的有效上。解决作业布置的随意性,管理者可以将检查的重点放在实际的作业与备课中的作业设计是否一致上。教案中这样设计,实际中就应该这样布置――当然不排除可以稍有调整。这样的目的,就是逼迫教师设计作业时,认真思考,精心选择,克服作业布置的随意性。在此基础上,再对作业布置的质量进行分析,逐步引导。

电子备课的优势还在方便研讨。采用电子备课,学校肯定要提供一个上传的平台。不管是内部论坛也好,专用的备课软件也好,都可以互动,既是一种相互监督,更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本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就要集体备课。网络时代了,集体备课完全可以变变形式了。传统的面对面的集体备课,囿于时间、地点,不方便,资格浅的老师发言有顾忌,不肯讲,容易流于形式。网络方式下的集体备课,不受时空限制,方便,简捷。人人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人人可以充分地发言。而且,因为是书面的交流,教师的思考会更周全,发言会更慎重,表述会更精准。

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写课后反思,为防止老师们偷懒,甚至在篇数、字数上做出了规定。其实,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反思是无时不刻的。但是,如果把课后反思当作一个任务,老师们又不情愿了。谁在反思?老师自己。为什么要写出来?给检查者看。试想,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反思,能有什么效果吗?因此,反思,最好是教师自觉自省的行为,这样,教师的反思才是真实的,有效的。但是,我们显然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自觉自省。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换一种方式――把课后反思改作课后交流。自省是反思,交流也是反思。电子化办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便利。还是可以利用备课平台,老师们将课后的反思贴出来,给大家看,跟大家一起交流。同样的反思,因为你的发言有同行们评论,领导们关注,总比写给领导检查看的反思效果要好得多。

再远一步,学校的其他管理工作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什么信息啦,工作布置啦,家校联系啦,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无关紧要的会议可以省了,信息传达更迅捷了,工作检查更直观了……

对电子备课禁止还是提倡,实则反映了学校的管理理念――是防 ,是堵,站在教师的对立面,还是疏,是导,尊重教师的创造性?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网购、QQ、微博、微信等等,已经逐渐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再成主题词。我们的学校,完全应该顺应潮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着眼教师专业发展,大胆改革,积极创新。电子备课,不应再是洪水猛兽。从电子备课着手,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消解教学管理烦恼的灵丹妙药。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江苏】

上一篇: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钙、铜、锌... 下一篇: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匹配机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