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子宫内膜50例临床病理分析

时间:2022-05-19 12:21:28

出血性子宫内膜50例临床病理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出血性子宫内膜的原因和相关病理类型。方法:收治出血性子宫内膜患者50例,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通过病理检查中,50例患者中,非器质性病变15例,良性病变30例,恶性肿瘤5例。同时出血性子宫内膜的发生与年龄、绝经时间有重要相关性。结论:对出血性子宫内膜的患者及时行诊刮术做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因,早发现早治疗可阻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 子宫内膜 出血 病理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50

出血性子宫内膜多是女性心血管功能代偿性失调的一种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硬化、心肌长期缺血所致。比如当动脉硬化严重时,子宫因内部动脉硬化而发生微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子宫内膜即发生坏死、出血,多发生于35岁以上妇女,绝经妇女也多见[1]。在检查中,宫腔镜能清晰地显示内膜形态结构、厚度及病灶位置,但是除了出血外,基本无其他镜下症状,容易被漏诊[2]。将2009~2010年因异常子宫出血于病理检查确诊为出血性子宫内膜的50例患者的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2010年因异常子宫出血,行病理检查确诊为出血性子宫内膜的患者50例。已生育30例,未生育20例;年龄25~55岁,平均40.2岁;其中23~35岁15例,36~55岁35例。临床表现月经过多,月经频发与不规则。

病理组织学检查:调阅所有研究对象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切片,由病理专家阅片。观察子宫内膜分期,有无绒毛、蜕膜组织残留,有无细胞浸润。将病理组织学变化及临床资料输入数据库,选取数据齐全的年龄、绝经时间与病理组织学变化做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病理学情况:50例出血性子宫内膜中,非器质性病变15例,其中增生期子宫内膜10例,萎缩性子宫内膜3例,分泌期子宫内膜2例。良性病变30例,其中宫颈炎宫颈息肉20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12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4例,子宫内膜复合性增生2例,出血性子宫内膜2例。恶性肿瘤5例,其中子宫内膜癌3例,恶性肿瘤2例。

病理分析:经过统计分析,出血性子宫内膜多发生在36~55岁,其中良性病变25例,恶性肿瘤4例,非器质性病变9例。同时36~55岁组非器质性病变所占的比例少,恶性肿瘤发生率高(P<0.05),同时绝经5年以下40例,恶性肿瘤1例,发生率10.0%。绝经5年以上10例,恶性肿瘤4例,发生率4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讨 论

出血性子宫内膜的特征是阴道出血,出血量与持续时间因人而异[3]。有的人突然发生大量出血,患者可致休克;有的人则表现为间断性少量出血,呈贫血面容。这种病易发生宫腔感染,有时会出现低热、白细胞升高[4]。

从出血性子宫内膜发展到恶性肿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10年的时间。因此,出血性子宫内膜是可预防,可治愈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出血性子宫内膜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内膜[5]。本文病理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非器质性病变15例,良性病变30例,恶性肿瘤5例,其病理组成符合一般报道情况。本组资料也表明,年龄越大,绝经时间越长,恶性肿瘤的危险性越高。

为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出血性子宫内膜的中老年人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为此要加强检查与预防,当专业医师进行妇科检查时,可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宫颈口处看到或触及息肉,子宫体略增大,作宫腔镜检查或分段诊刮[6]。绝经后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血脂分析、血液流变学检查,一旦出现胆固醇、甘油三酯、血黏度增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人体代谢旺盛,有助于肥胖人减肥,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使血压降低等[7]。

总之,对出血性子宫内膜的患者及时行诊刮术做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因,早发现早治疗可阻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艳红,张小玲,崔建华.宫腔镜联合阴道B超检查诊断绝经后出血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66-667.

2 瞿翔,楼一蕾.超声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10,6(2):152-153.

3 隋明风.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及宫腔刮出物的病理变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19(7):90.

4 孔建平.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160例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5(14):1948.

5 潘颖,王立岩,邹积燕,等.刮宫术干预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77-178.

6 许彬,刘银凤.药物流产后出血的病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2(3):127-128.

7 Kulak A,Juarkovic D,Alfirevic z,et al.Transvaginal color Dopple imaging[J].J Clin Uhrasound,2010,18(4):227-234.

上一篇:闭式针刺胸膜活检术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 下一篇: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损害的临床与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