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时间:2022-05-19 11:40:28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2、探究性质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了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有这样一题,下面是圆柱体,上面是圆锥体,要求组合图形的体积,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象。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1/3×3.14×(20/2)2×15×4。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了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上一篇:我说音乐与教研 下一篇: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加强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