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论著 第12期

时间:2022-05-19 11:06:32

12例急性肺栓塞临床特点分析

石 梅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12例经彩色超声血管显像检查、彩色超声多普勒心脏检查、胸部x线、增强肺CT、心电图、血气分析及临床表现等综合资料证卖为肺栓塞的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44~76岁,平均60岁。

病因及起病时间4例骨折后卧床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24~40天,2例确诊肺癌和子宫癌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30~40天,2例子宫肌瘤术后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9~16天,4例心肺血管疾病卧床后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30~58天。

临床表现2例大块栓子导致的肺栓塞临床表现为下床活动或排尿、排便时突然头晕、晕厥、休克、呼吸困难、面色紫绀、深大呼吸,心率130次/min,继而呼吸循环衰竭,患者在20分钟~1小时内死亡。10例小块栓子导致的肺栓塞则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暗红色血,胸痛、气短,每次下床活动及排尿、排便后出现头晕,呼吸困难加重,颈静脉怒张,双肺干鸣,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分裂,剑突下心脏搏动,肝大,双下肢肿胀,足背肿胀,指压痕阳性。

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血碱性磷酸酶增高。胸水常规:血性,比重1.018,细胞数650×10/L,淋巴0.61,中性0.39,蛋白37.7 g/L。心电图I导联S波加深,ST段压低0.1~0.2 mV,Ⅲ导联出现Q波,T波倒置lO例。心超:右室增大、右房增大10例,双下肢静脉彩超有双下肢深静脉多处血栓4例。血气分析:严重者PaO2 53.3mmHg,PaCO2 26.8mmHg,血氧饱和度89%,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60.8mm Hg;轻度病例PaO2 87.8mmg,PaCO2 32.3mmHg,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28.4mmHg。pH值7.453~7.475.12例肺栓塞均为呼吸性碱中毒,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PaCO2均低于正常,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均>15 mmHg。胸部x线检查:肺单侧或双侧密度增高影,重症病人可出现肺动脉段明显突出,右下肺动脉干增宽10例;胸腔积液者2例。肺CT检查:栓子在CT增强扫描图像上显示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慢性肺动脉栓塞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室增大;肺梗死显示为肺内局限实变,多呈楔形尖端指肺门。

结果

肺栓塞伴双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给予溶栓加抗凝治疗6例,4例有效,有效率67.8%。小块肺栓塞及亚急性肺栓塞给予单纯抗凝治疗5例有效。

讨论

基于不同病因所致肺栓塞发病时间的不同,在危险时间内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给予相应处理。如术后病人早下床活动,不能下床的可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以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每天用药1次,不必行常规实验室监测。

本组病例乳酸脱氢酶、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增高,与有关资料相符。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A~aDO2均增大。大多数肺栓塞患者早期胸部x线表现正常,胸部x线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为20%,肺CT诊断肺栓塞需增强扫描。放射性核素扫描、肺灌注扫描是检查肺栓塞简单安全的无创性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86%的患者表现出大叶的灌注缺损。肺动脉造影是确定肺栓塞最准确可靠的方法,但因是有创检查,有一定并发症和死亡率,不主张常规检查。

本组肺栓塞溶栓6例,4例有效,溶栓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溶栓时除了穿刺部位渗血外,无1例严重致死性出血发生。另外可酌情扩大溶栓治疗适应证,以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长期以来,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5天之内的大块新鲜肺栓塞的治疗,但据梁氏等报道的58例中发病时间在7~30天者,仍有50%患者溶栓有效。原因为:①可能在慢性肺栓塞基础上发生新的血栓;②仅依据患者叙述判断栓塞时间可能有误;③存在个体差异(包括栓子形成的原因、速度、大小、自身纤溶状态等因素)。因此对无溶栓禁忌证,病程在5天~4周的急性或慢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应酌情考虑积极溶栓治疗。为防止再次栓塞,溶栓后的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120例治疗分析

杜庆顺 焦焕婷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抗焦虑药阿普唑仑、心理干预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情况,了解综合治疗的降压效果。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抗焦虑合用并联合心理治疗,对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高血压 睡眠障碍 心理疗法 老年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较多,并且大多为顽固性高血压,临床治疗单用降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本文采用降压、抗焦虑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来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本院门诊随诊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均符合1999年WT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同时间测量3次血压,平均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男98例,女22例,年龄60~84岁,平均72.6±10.8岁,平均病程15年。均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碍,均给予神经营养辅药物,主要是谷维素和维生素B1。

本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方法组1为对照组,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2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加阿普唑仑片。组3药物同组2,另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包括:①由临床医师讲解高血压病因、情绪对血压的影响及高血压防治的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全面的了解,寻找影响个人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②选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作为心理干预的方法,每周训练2~3次,每次30分钟,持续3个月,并要求患者按所学放松方法,在训练间隙期每天坚持在家练习2次,每次>120分钟。各组治疗均为12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舒张压下降≥20mmHg。②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mmHg。③无效:舒张压下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结果

组1显效率15%,有效率35%;组2显效率30%,有效率45%;组3显效率50%,有效率35%。3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50%、75%、85%,各组总有效

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生活习惯、肥胖和心理健康均有密切关系。大量研究表明,药物对血压的控制是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血压的控制同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紧张刺激,个人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治疗疗效与患者精神方面的调整也有很大的关系。

睡眠障碍问题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其血压较为顽固,单用降压药物及合用镇静催眠药,血压也往往控制不理想。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具有相关性,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协同降压。

本研究发现:联合应用阿普唑仑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的同时,降压效果也较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时明显提高。而谷维素具有改善自主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可减轻心悸、肠胃不适等躯体症状,维生素B1参与糖代谢,具有改善神经、心脏和消化系统作用。谷维素、维生素B1与阿普唑仑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并能减少阿普唑仑的用量和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方法为:使用小剂量阿普唑仑,每次0.4~0.8 mg,1次/d,临睡前口服,症状改善后可减量或停用。同时口服谷维素与维生素B1各30 mg,3次/d,连用2~4周以巩固疗效。在此基础上,联合用药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降压效果。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

李生奇

摘要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应用肝素抗凝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本文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UA患者78例,诊断标准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及2000年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UA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44~68岁,平均56岁;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 mv 28例,≥0.05 mv但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硝酸酯类、阿司匹林、倍他乐克或硫氮革酮、调脂类药物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皮下注射,12小时1次,连用7天,2周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常规行心肌酶、肌钙蛋白、血常规等的检测,观察并记录24小时心绞痛发作次数及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有无出血倾向。每日1次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绞痛发作即刻行心电图,对比治疗前后静息心电图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胸闷、胸痛发作次数2周内减少80%以上,心电图ST段恢复50%以上,T波直立;②有效:胸闷、胸痛发作次数2周内减少50%~80%,心电图ST段恢复50%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③无效: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及心电图变化达不到上述标准。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

结果

观察2周,治疗组显效28例(70.0%),有效10例(25.%),无效2例(5.0%),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显效20例(52.6%),有效12例(31.6%),无效6例(15.8%),总有效率8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不良反应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出现注射部位皮下瘀斑3例,未予特殊处理。治疗组无发生猝死及AMI病例;对照组猝死2例,发生AMI3例,心脏事件的发生率13.2%,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讨论

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AMI之间的综合征,发病机理并不单一,除少数由于斑块脂质浸润急剧进展,使管腔明显狭窄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为其发病的主要诱因,当血栓或者冠状动脉痉挛不完全或间断性阻塞冠状动脉管腔时,临床上表现为uA,如完全闭塞则表现为AMI,甚至猝死。

对于uA的抗栓(凝)治疗,阿司匹林及肝素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血栓形成,阻滞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发展。与普通肝素比较,低分子肝素在降低uA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方面有更优或至少相同的疗效叫。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2~4倍,其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减小,减少了因影响血小板功能而致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常规剂量无需实验监测。

本研究发现,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无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疗效好,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用药期间无需血凝监测,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复方氟米松软膏配合液氮涂冻治疗神经性皮炎55例疗效观察

郑小景

关键词 复方氟米松液氮涂冻神经性皮炎

笔者于2006年3月~2007年3月应用复方氟米松软膏配合液氮涂冻治疗神经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神经性皮炎患者110例,其中男63例,女47例。年龄18~66岁,病程1个月~2年。1周内未用糖皮质激素及H1受体拮抗剂,无严重内科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

治疗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均口服西替利嗪胶囊10 mg,1次/d,同时用无菌纱布蘸取液氮快速涂擦患处20余次,以局部感觉微痛为度,隔日治疗1次。治疗组同时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3次/d。2周后观察疗效。

疗效观察及评分标准选择损害最重的部位为靶部位,记录靶皮损的面积及瘙痒程度。靶皮损按0~4级评

分。0=无皮损,1=小点疹,2=大点疹,3=轻度苔藓样变,4=重度苔藓样变。瘙痒程度按0~4级评分:0=无症状;1=轻度瘙痒;2=中度瘙痒,但不影响睡眠;3=重度瘙痒,影响工作睡眠;4=严重瘙痒,基本呈持续性。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分别对靶部位进行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评分。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改善程度(疗效指数)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级。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痒感消失,疗效指数≥90%;②显效:皮损明显消退,痒感明显减轻,60%≤疗效指数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x2检验。

结果

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36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26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63.64%。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液氮涂冻治疗一方面可以使皮损处苔藓样变的病变组织被破坏,从而死亡、脱落;另一方面,液氮的麻醉作用可以消除或明显减轻患者的瘙痒症状。含0.02%氟米松及3%水杨酸的复方氟米松软膏是外用糖皮质激素复方制剂。其中氟米松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3%水杨酸加入可以促进糖皮质激素穿透到皮肤深层部位,以增强其药效。复方氟米松软膏配合液氮涂冻治疗神经性皮炎优于单纯外用液氮涂冻治疗神经性皮炎,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加替沙星治疗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36例疗效观察

宋 燕

关键词 老年人 社区获得性肺炎加替沙星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的肺炎。一现将我服务站2005年1月~2007年9月收治的36例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男28例,女8例,年龄60~92岁,平均66.1岁。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发病季节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发,发病诱因以长期卧床、营养不良、误吸、近期受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为多见。

36例病人住院前48小时均未使用抗生素,用药前均做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如已对喹诺酮类耐药或既往对此类药物过敏者则不在治疗之列。

临床表现起病隐袭,常为其他疾病掩盖。本组患者发热25例(高热5例,中等热11例,低热9例),咳嗽咳痰29例,食欲减退16例,恶心呕吐10例,胸痛8例,呼吸困难5例,神志障碍2例,心慌4例,腹痛腹泻1例。听诊肺部新出现哕音或哕音增加33例。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2×10/L 5例,最高30.3×10/L;中性粒细胞>0.70 23例;尿素氮>7.1 mmol/L 9例;血肌酐>177μmol/L 2例。

x线胸片小片状模糊阴影19例,肺纹理增粗紊乱11例,大片状阴影2例,肺不张2例,条索状阴影1例,蜂窝状阴影1例。其中右侧肺19例,左侧肺11例,双侧肺6例,以下肺野为多见。

伴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14例,肺气肿8例,肺心病9例,肺部肿瘤1例,脑血管意外2例,糖尿病2例。呼吸衰竭8例,休克2例,心力衰竭4例,酸中毒3例,肝功损害2例。

方法加替沙星注射液每日400mg静滴,其中有6例使用中小剂量激素(地塞米松),疗程7~14天。每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第1天开始再行痰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检查,连续3天: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标准按卫生部1998年制定的《抗生素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断。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痰菌转阴,细菌清除;②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痰细菌培养中任一项未恢复正常;③进步:病情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2项未恢复正常;④无效:用药后72小时病情未见好转或加重。痊愈和显效均为有效。

细菌学疗效判定标准①清除:治疗结束后第1、2、3天所取痰标本中没有细菌生长;②部分清除:在原有致病菌中仅有1种被清除;③未清除:治疗结束后原有致病菌仍存在;④再感染:治疗结束后第1天芬离到新的致病菌且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果

临床疗效本组治愈21例,显效12例,进步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7%(33/36),治愈率58.3%(21/36)。

细菌学疗效 36例共分离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29株,对加替沙星、阿齐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的敏感率分别为94.4%、86.1%、80.6%、75%。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静脉炎、头晕、耳鸣共3例,发生率8.3%,均能耐受,未影响治疗,无中途停药。讨论

加替沙星为8-甲氧氟喹诺酮类外消旋化合物,体外具有广谱的抗革兰阴性和阳性微生物的活性。其抗菌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来阻断细菌DNA的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从而直接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因含氟原子抗菌活性明显增强,加替沙星加强了抗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活性。其抗肺炎链球菌活性比环丙沙星高4~16倍,抗支原体、衣原体活性较环丙沙星高66~125倍,故被称为呼吸道喹诺酮,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线用药。本组资料证明加替沙星治疗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稳定、细菌清除率高,安全性好。

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32例疗效观察

沈 谦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4月门诊确诊的6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应用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雾化吸入治疗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全部62例病例选自我科门诊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入选病例治疗前均未用过激素,就诊时病程1~3天,且无心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并除外异物吸入。无先天性心脏病和结核感染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和病程等方面差异

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常规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博利康尼雾化液(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2.5mg、普米克令舒(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加生理盐水2 ml,采用空气压缩泵吸入装置(德国百瑞公司),、通过面罩持续加压雾化吸入药物,2次/d,每次15~20分钟,疗程3~5天。对照组应用地塞米松0.2~0.3mg/(kg・d),1次/d,静滴3~5天。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5天内咳嗽消失,气促喘息及肺部哮鸣音基本消失。②有效:治疗5天咳嗽喘息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减少。③无效:治疗5天上述症状、体征均无好转或改善轻微。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

结果

治疗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讨论

博利康尼系选择性B2受体激动剂,雾化形成的气溶胶颗粒可达下呼吸道,增加纤毛运动,抑制炎症渗出水肿,抑制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介质的释放。普米克令舒是新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目前惟一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混悬液,有较高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力,其抗炎作用的强度是二丙酸倍氯米松的2倍,有较强的首过代谢和较短的半衰期。此溶液经雾化吸入后,即可到达全肺,能干扰花生四烯酸和白三烯的合成。抑制气道炎性反应,减少腺体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而对受损的气道有修复作用叫。治疗组采用上述两药合用,不仅缓解了气道痉挛阻塞,且增加了激素进入气管树的药量,从而发挥更好的作用。

吸入疗法是目前国际上推崇的全球哮喘防治会议反复强调的方法。有关文献报道,患儿由于使用吸入方法和装置不同,同一种药物的疗效可从2%增至85%,提示吸入方法的重要性。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具有作用直接、全身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比口服药物快而有效。由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年龄小,不能配合进行主动吸入治疗,而通过空气压缩泵持续加压面罩雾化吸入治疗,它无需特殊呼吸技巧,对口咽刺激小,患儿依从性好。药物雾化液被气流雾化成细小微粒,更容易沉积于小气道,呼吸道局部浓度高,避免了对非病变器官的影响。经过雾化的药物微粒直径多在3~6 μm,这些微粒绝大部分可进入支气管,且用药量最多只有其他用药方式的10%。雾化吸入治疗用药剂量小,从而进入血循环到达全身的药物极少,大大减少了全身不良反应。

压缩泵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效果肯定,患儿容易配合,经济,值得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和推广。

社区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73例临床分析

蒋小舒

近年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73例,现将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3例,其中男28例,女45例,年龄52~85岁。1型糖尿病29例,2型糖尿病44例。病程2个月~18年。

治疗方法单用胰岛素治疗16例,胰岛素+磺脲类3例,胰岛素+双胍类2例,磺脲类21例,两种磺脲类3例,磺脲类+双胍类3例,双胍类10例,α糖苷酶抑制剂6例,未服药治疗9例。

发病诱因感染23例(肺炎8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皮肤化脓性感染3例,胆道感染2例,肺结核1例,上呼吸道感染、肠炎、腹膜炎、胰腺炎、中耳炎各1例);停用胰岛素15例;食欲减少13例;脑血管病6例(脑梗死4例,脑出血2例);其他4例(脑肿瘤、甲亢、上消化道出血、尿潴留各1例);无诱因12例。

实验室检查pH≤7.014例;高血钾4例,低血钾21例;高血钠6例,低血钠20例;高尿素氮32例,低尿素氮4例;高肌酐18例,低肌酐1例;高尿酸17例,低尿酸4例;血糖

讨论

资料表明,社区老年病人中DKA以病程短或无病程,女性、1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发病诱因以感染为多见,其次是食欲下降、降血糖药物使用不当及脑血管病。部分糖尿病患者饮食和用药不当,有患者认为胰岛素是“激素”,长期使用有不良反应,15例DKA患者自行停用胰岛素。

DKA治疗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注射,补液、补钾、补碱,积极治疗。最终DKA死亡15例,其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6例,脑血管病4例,感染性休克和脑疝各2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肾功能损害各1例,心跳骤停1例。3例DKA患者就诊时医生开始用脱水、利尿、降颅压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醋酸甲孕酮治疗巧克力囊肿50例临床疗效观察

萧丽娟

摘要 目的:探讨醋酸甲孕酮治疗巧克力囊肿的临床效果。结论:醋酸甲孕酮治疗巧克力囊肿临床效果明显、安全、经济、使用方便。

关键词 醋酸甲孕酮 巧克力囊肿疗效观察

笔者用高效孕激素避孕针――醋酸甲孕酮(DMPA)治疗巧克力囊肿50例,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依据病史及B超检查,临床确诊为巧克力囊肿的病人共50例,年龄21~46岁,平均31.62岁。所有患者均有较明显的痛经史,并在治疗前3个月未采用其他激素治疗,无使用DM-PA禁忌证。

方法所有对象均于月经周期第1~5天内首次臀部深部肌肉注射DMPA 150 mg,此后每间隔90±7天注射1次,半年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①B超测量用药前后囊肿病灶的大小。②观察用药期间临床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③3个月随访1次。

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

结果

囊肿变化情况B超显示,35例囊肿病灶消失,15例囊肿病灶有明显缩小。用药前囊肿最大直径平均为4.67±1.32 cm;用药后囊肿最大直径平均为1.62±0.78 cm。用药前后测定结果,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

痛经情况50例患者中40例用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痛经,痛经率为80%。用药后痛经症状基本消失,痛经缓解率为100%。用药前后痛经症状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月经异常(点滴出血、经期延长)33例(66%),闭经17例(34%),偏头痛3例(6%)。患者平均体重用药前为54.97 kg,用药后为56.81 kg,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论

DMPA是一种高效纯孕激素避孕针,它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

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释放,进而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性质,使子宫内膜变薄,宫腔内腺体减少而阻止孕卵着床。由于它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和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及异位内膜,而导致内膜萎缩和闭经,国外一些国家将其作为已失去机会的、复发的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和肾脏癌的辅助治疗药物。

WHO进行了DMPA与肿瘤风险的长期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DMPA对子宫内膜癌具有防护作用,这种防护作用在停用后仍能持续8年。DMPA与宫颈癌、卵巢癌或肝癌的发病无关,不会导致乳腺癌。因此,可以消除DMPA可能与肿瘤相关的疑虑。至今为止,所有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使用DMPA不会出现致畸现象。

DMPA具有高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以用于巧克力囊肿患者的药物治疗。

腰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30例

宋少英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人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3~75岁,平均53岁。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内血肿破入脑室者14例,原发性脑室出血者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头部行CT扫描,均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

方法采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准备穿刺塑料包,其内有16号穿刺针1根,直径1 mm;微塑料导管1根,其上有25 cm的刻度标记,总长约40 cm;导管连接器1个。另备3 ml注射器和引流袋各1个。病人取侧卧位,头和双下肢屈曲,在L3~5椎间处行局部麻醉。用硬膜外麻醉穿刺针行穿刺术,进针深度4~6 cm后,拔出针芯即可见血性脑脊液流出,迅速将硬膜外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内10~12 cm,然后拔出套管针。管内脑脊液引流通畅时,将导管与引流装置连接,然后用胶布将导管牢牢固定在脊背中线皮肤上,将引流袋悬吊在床下20 cm处。在引流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根据颅内压调节压力装置的高度,控制引流速度及引流量,防止引流过快或过慢出现脑压过低或过高现象。一般控制引流速度为每分钟2~5滴,达10 ml/h,每天约240ml,基本符合引流要求。本组病例引流时间为2~6天,平均5天。24小时引流量为120~350 ml,平均210 ml,相当于多次腰穿脑脊液置换的量。

结果

本组16例患者置管前意识模糊,其余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均有不同程度颅内高压症状。头痛是共有且比较突出的症状,往往较为严重。经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治疗后,1例于发病后12天(术后10天)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死亡;2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病人分别于病后10天(术后7天)、14天(术后11天)合并应激性溃疡和肺部感染而死亡;余患者颅内压增高均得到及时缓解,意识障碍转清,脑脊液术、后2~6天明显清亮,头痛得到减轻,脑膜刺激征亦消除,病情改善,精神状态好转,食欲增进。治愈及好转27例(90%),死亡3例(10%)。术后3个月随诊23例,无1例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

讨论

腰池脑脊液持续引流的优点:①穿刺针粗,置管容易成功;②减少了腰穿次数,减轻了病人痛苦;③置管后可以达到临床需要的引流日期;④可根据颅内压力变化,调整引流装置的高度;⑤少(或不)用脱水药,从而减轻肾功能损害;⑥防止因出血引起的剧烈头痛、蛛网膜粘连、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

重症哮喘45例临床分析

管仁方

摘要 目的:评价重症哮喘的综合治疗方法及疗效。结论:重症哮喘治疗强调联合用药,规范的激素治疗和及时机械通气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重症哮喘 糖皮质激素 无创正压通气

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7年9月收治的45例重症哮喘病例作以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特点,提高防治水平。资料与方法

45例患者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7~73岁,平均42.7±13.8岁。病程首发至入院时间1~40年,平均17.3±10.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症哮喘诊断标准。其中曾有重度发作史18例,致死性发作5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2例,肺心病3例,2型糖尿病7例,高血压6例,过敏性鼻炎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

发作诱因上呼吸道感染20例,接触刺激性气体及花粉7例,激素依赖者停药8例,过度疲劳或精神因素2例,原因不明8例。

症状及体征均有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大汗淋漓。其中单字或不能讲话19例,嗜睡5例,昏迷2例,紫绀26例,发热7例。肺部布满双相哮鸣音10例,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弱甚至消失14例。奇脉3例。呼吸频率>35次/min 38例,心率>120次/min40例。

辅助检查血气分析正常26例,单纯低氧血症10例,低氧血症合并CO2潴留9例;呼酸合并代酸3例,呼酸合并代碱5例,单纯呼碱5例。白细胞数>10.0×10/L 27例,中性粒细胞比例>80%15例,血肌酐>176.8 μmol/L 1例。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42例,房颤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胸部x线片:肺气肿12例,气胸4例,纵隔气肿1例,肺炎5例。

并发症 Ⅱ型呼吸衰竭9例,心功能不全4例,肺部感染5例,单侧气胸4例,纵隔气肿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低钠低钾血症5例。

治疗方法①予以鼻导管或面罩以2~5 L/min吸氧,但PaQ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及肺部干湿哕音全部消失,血气分析正常;②好辕,发热、咳嗽、咳痰、气喘明显好转,肺部干湿哕音基本消失,血气分析基本正常;③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

善,甚至加重或死亡,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

结果

显效23例(51.1%),好转17例(37.8%),无效5例,总有效率88.9%。死亡2例,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因拒绝行机械通气而死于呼吸衰竭。

讨论

笔者认为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如果病人全身情况恶化,顽固性低氧血症,PaCO2进行性升高,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者,应及时作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

对本组45例重症哮喘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高危因素:①呼吸道病毒感染。②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③暴露于季节性变应原或已知可诱发哮喘的环境中。④并发严重基础疾病。⑤对哮喘严重性认识不足,未进行客观指标检测。⑥心理、社会问题。医生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做好防治,重症哮喘的发病便可以控制。

缺血性结肠炎54例临床观察

张 蕾

摘要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结论:应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尽早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 易患因素

现将我院近8年来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Ic)5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时治疗。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经临床、结肠镜、病理组织学,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的住院病人共54例。其中男19例,女35例,男:女=1:1.84,年龄23~89岁,平均59.2岁,50岁43例(79.6%)。

方法对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怀疑缺血性结肠炎的病人行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除外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明确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治疗后2~4周后复查结肠镜。

结果

易患因素 54例病人中,39例(72.2%)合并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其中有高血压病史22例,冠心病病史24例,2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21例。其余病例有风湿结缔组织病史4例,1例有长期口服避孕药史,5例有腹部或盆腔手术史,9例发病前有便秘史。

临床表现腹痛48例(88.9%),中青年组H例,中老年组37例;便血或血便44例(81.5%),中青年组9例,中老年组35例;腹泻20例(37.0%),中青年组4例,中老年组16例;腹部压痛39例(72.2%),其中6例有反跳痛,无肌紧张,2例腹水征阳性。

辅助检查①便常规:54例病人中有48例便潜血阳性(88.9%),30例便红细胞计数>5个,22例白细胞计数>3个,51例行便培养检查未见致病菌。②结肠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54例病人均接受结肠镜检查,其中6例未能完成肠镜检查,1例因肠腔狭窄,5例因年老体弱或不能耐受等原因而终止。镜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肠管黏膜界限清楚,病变黏膜表现为血管纹理模糊,充血水肿,“假瘤样隆起”,瘀斑,黏膜出血,散在糜烂,可见溃疡形成,溃疡多呈纵行或不规则形状。52例接受内镜下黏膜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均见黏膜水肿、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4例毛细血管扩张,6例见小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巨噬细胞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着,22例腺体结构破坏,1例有肉芽组织增生。③CT检查:6例未完成肠镜检查者行cT检查,均显示肠壁非特异性增厚,肠腔狭窄,增厚肠壁不强化。病变范围显示较清楚。

病变部位病变位于降结肠及脾曲19例(35.2%),乙状结肠14例(26.0%),左半结肠11例(20.4%),横结肠7例(13.0%),升结肠3例(5.6%)。

疗效本组患者均予肠道休息,静脉输注扩血管药(丹参,川芎嗪等活血化瘀药物和硝酸酯类),并给予抗生素及支持治疗。除1例合并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外,其余预后良好。40例患者2~4周后复查肠镜,镜下异常消失,5例镜下仍有充血、血管紊乱表现,其余病例好转未复查。

讨论

本研究中青年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表现与中老年组相似,病变部位均以左半结肠为主,但腹痛似乎更-为突出,均有腹痛症状,可能与老年组患者对疼痛不敏感有关,腹泻及血便比例相近。因此,中青年有上述易忠因素,并出现腹痛、腹泻、血便时,要考虑缺血性结肠炎,尽早行肠镜检查,及时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影像检查对肠镜检查有困难患者可提供诊断帮助。有报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肠壁局限性增厚、蠕动消失及肠壁间血流信号减少等征象。

通过对缺血性结肠炎易患因素、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治,避免反复发作导致结肠狭窄、穿孔等。

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24例疗效观察

师瑞艳 刘风珍

摘要 门诊48例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止疱、止痛、结痂及痊愈的时间。结果发现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越早,疗效越显著,能缩短病程,减少疼痛,防止后遗症发生。

关键词 带状疱疹 阿昔洛韦 泼尼松

现将我所2002年7月~2007年7月应用口服阿昔洛韦与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归纳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4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4例,男12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2岁。35岁以下6例(25%),36岁以上17例(70.8%),65岁以上1例(4.2%)。病变部位胸背部多见,有18例(75%)。对照组24例,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45.8岁。35岁以下6例(25%),36岁以上16例(66.7%),65岁以上2例(8.3%)。病变部位胸背部18例。两组病例在年龄、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观察组口服阿昔洛韦(200mg/片),5次/d,每次1片,每隔4小时1,次,10天为1个疗程,联合服泼尼松每次10 mg,3次/d,连服3天;对照组单用阿昔洛韦片(200 mg/片),5次/d,1次1片,每隔4小时1次,lO天为1个疗程。我们在患者服药10天,即1个疗程后总结疗效,随访1个月后观察后遗症的发生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①止疱:以无新水疱出现为准;②止痛:疼痛消失或较前疼痛有明显减轻;③结痂:水疱全部干枯结痂;④痊愈:以脱痂、疼痛消失或显著减轻为准;⑤后遗神经痛:全部皮疹消失1个月后有疼痛。

结果

采用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可使临床上止疱、止痛、结痂及痊愈时间缩短。

随访1个月后,发现观察组中有2

例神经性后遗痛,发生率为8.3%;对照组8例,发生率33.3%,两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x2=4.55,P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有6例不良反应,其中4例为胃肠道不适,2例为头痛;对照组中有2例不良反应,1例为胃肠道不适,1例为头痛,两组在不良反应上差异无显著性(x2=1.35,P>0.05)。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好发于春秋季节。多见于青壮年,其特征为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显著神经痛,部分病人常在皮损消退后有神经性后遗痛,尤其对老年人,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和生活。

皮质类固醇具有减少抗体产生,抑制炎性细胞趋化,保护受累细胞免受损坏的作用,因而早期小剂量,短疗程皮质类固醇治疗带状疱疹,可以缓解疼痛,缩短疼痛时间,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大量临床资料分析发现,一般中老年人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合并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仅少数患者尤其长年伴严重器质性病变及肿瘤病人在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下,其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如皮质类固醇使用不当会加剧免疫功能障碍,增加病毒播散和细菌感染的机会,使病情恶化。因此,我们认为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一要选择性、谨慎地进行治疗;二要适当掌握指征后,尽可能早期小剂量,短疗程使用。

成人麻疹24例临床特点的探讨

梅光涛 缪新权 孔庆芬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患麻疹在临床中出现的新特点。方法:长期免疫接种疫苗结果导致麻疹表现不典型性,并由儿童传染病向成人移行。收集24例成人麻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并发症等。结论:肝功能损害应视为成人麻疹的特征性症状,而不是并发症。骨骼肌痛、关节痛、腹痛、腹泻、呕吐为成人麻疹的新特点。

关键词 成人麻疹 特点

目前麻疹的发病趋势呈大龄化,如果麻疹病毒传入某些特定的群体,则容易形成麻疹传播。近3年来,我科收治成人麻疹24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科共收治麻疹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8~63岁,平均41.2岁。24例成人麻疹患者全部于每年的3~5月份期间发病。本组24例患者麻疹诊断符合《传染病学》第6版麻疹诊断标准。

其中有12例(50%)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史,有5例(20.9%)接种过麻疹疫苗,有7例(29.1%)接种史不详。经查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者16例(66.6%)。病人皮疹先见于胸、背、腹及四肢手足心,头面部无皮疹,皮疹大多为斑丘疹,颜色淡红、暗红,少数为血性,个别具有多形皮疹,疹间皮肤正常,无明显瘙痒感。皮疹消退后均有褐素沉着,部分有糠麸样脱屑。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18例(75%),异常6例(25%);肝功能异常20例(83.3%)。心电图显示:T波和ST段改变5例(20.8%)。

结果

本研究发现:①肝功能损伤应视为成人麻疹的特征性症状,而不是并发症。②患者腹痛、腹泻、呕吐为57.9%(9/24)。③骨骼肌症状、肌痛、关节痛、背痛为37.5%(9/24)。④麻疹黏膜斑平均持续存在3~5天,15%的发病在第7天出现。

并发症:多数患者于出疹期后出现。肝功能损伤20例(83.3%),支气管肺炎17例(70.8%),急性扁桃休炎、咽炎6例(25%)。心肌炎5例(20.8%)。重症脑病及肝功能损伤1例(4.16%)死亡。入院时误诊后转我科6例(25%),为药物疹及副伤寒等。

讨论

长期免疫接种疫苗结果导致麻疹表现不典型性,并由儿童传染病向成人移行。潘氏认为,儿童时期对麻疹易感儿实行麻疹疫苗接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由儿童期过渡到成人期时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或转阴,有一部分人失去了麻疹抗体;另一方面,由于麻疹疫苗问世初期,漏诊或无效接种者较多,可能也是导致成人发病率增多的主要原因。成人麻疹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麻疹胎传抗体维持时间不一,难以确切掌握麻疹疫苗初种机会,若过早接种因抗体水平尚高而致初免失败,反之则可在未种前发病。有一部分人患有终身或暂时不能接种麻疹疫苗的疾病,成为易感人群。

麻疹的症状不典型加之流行病学特征变化,有关麻疹病毒机制主要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更新而开展。基于成人麻疹的发病原因考虑是否在高中或大学中进行~次麻疹疫苗接种,值得探讨。

根据超声不同指标估测胎儿体重与实际对比的研究

李丽晖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指标估测胎儿体重与实际对比分析。方法:对555例37~42周孕妇测量胎儿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股骨长(FL),取估测结果与实际对比分析。结果:应用不同的方法及多指标估测胎儿体重与实际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按不同方法估测胎儿体重计算平均数及标准差与实际更接近的是Ac及BPD。结论:通过测量AC、BPD估测胎儿体重更准确。

关键词 超声 腹围 双顶径 体重

分娩前准确地估测胎儿体重,对于选择决定分娩方式,尤其是先兆早产、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巨大胎儿等病例具有重要意义,可降低围产儿病死率。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组555例孕妇以末次月经计算孕龄,孕龄37~42周,平均39.5周。其中孕37周16例,孕38周191例,孕39周102例,孕40周150例,孕41周87例,孕42周9例。年龄22~42岁,平均26.6岁,与胎儿出生前0~21天测量胎儿BPD、HC、AC、FL,输入公式并获得估测结果。

检查方法:本组资料所用的是Ag-ilent IMAGE POINT HX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于胎儿出生前0~21天测量胎儿双顶BPD、HC、AC、FL,测量方法均按标准常规方法,将结果输入到超声仪计算软件所提供估测胎儿体重公式即可。

结果

设X1=Hadlock(AC、BPD),X2=Had-lock(AC、HC、FL),X3=Hadlock(BPD、AC、HC、FL),X4=Hadlock(AC、FL),XS=实际体重。

以全部555例新生儿计算x1、x2、x3、X4与x5的相关系数都有统计学意义(P

不相同孕周计算上述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

按孕周计算不同方法平均数,与实际体重接近的是x1。

不分孕周时各种测量方法的均数

与标准差,X1=3128.53±425.86 kg,X2=3128.53±425.86 kg,X3=3038.25±409.99 kg,X4=3031.14±430.03 kg,X5=3507.05±41.97 kg。与实际体重接近的是x1。

讨论

对于胎儿体重的估计,临床医生一般采用测量孕妇宫高及腹围并结合临床经验而得出,但对于羊水多或孕妇本身肥胖时,就会受到限制。目前广为应用的彩色超声诊断仪多带有产科方面的软件,其中包括估测胎儿体重,只需将计算公式规定的各项超声测值结果输入,即可迅速获得胎儿估计体重,方法极为简便。

准确估测胎儿体重的前提是各项生物学指标的测量一定要准确,本组实测时每项指标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且均采取标准切面进行测量,尽量减少测量方面的误差。

本组测量的生物学指标包括双顶径、头围、股骨长、腹围,前面3项均为骨性结构,而只有腹围是惟一体现胎儿胖瘦的指标,所以,腹围是胎儿体重估计的一个重要参数。

研究发现多指标比单指标要准确,这是因为有时胎儿各个部位的生长不是很均匀,而且一个部位的参数出现误差可通过另一个部位的准确测量而加以适当纠正。所以,使用双项径及腹围两个指标能更准确地估测胎儿体重,既克服了单一参数的片面性,又避免了更多指标测量的繁琐,不失为一种客观、准确、科学、简便、可重复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60例临床观察

吴秀芝 李岩松 杨 孜

摘要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疗效。结论:二甲双胍改善了卵巢的排卵功能,提高了妊娠率,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新途径。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患者共60例,年龄23~35岁,已婚,不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规律、经量稀少、多毛、痤疮及无排卵现象。LH/FSH>2和/或睾酮升高>3.1mmol/L,B超检查示双侧卵巢多囊性改变,均无其他内分泌疾病。所有患者近3个月无激素治疗史,有生育要求,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20例。

生殖激素测定于月经周期或黄体酮撤退性出血的第2~5天9时之前,空腹采静脉血4 ml,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性激素6项。

用药方法在自发月经或孕酮诱发月经第5天,对照组给予克罗米芬50mg,1次/d,连服5天,治疗3个月。试验组先服二甲双胍250 mg,3次/d,服药3、个月后,按对照组方法服用克罗米芬3个月。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排卵率、妊娠率的差异。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随诊 用药期间观察患者的月经情况、排卵期宫颈黏液情况、基础体温类型,B超监测排卵。治疗后重复上述实验室检查。

结果

试验组总排卵率81.6%,妊娠率为42.1%;对照组总排卵率60.0%,妊娠率为2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讨论

PCOS患者卵泡发育障碍主要是胰岛素协同FSH作用于颗粒细胞的结果。从功能角度讲,高胰岛素对PCOS的生殖功能障碍起促性腺激素样作用。因此,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血症被认为是PCOS生殖功能障碍的基础,这为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PCOS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二甲双胍通过抑制小肠吸收葡萄糖,降低HGP合成,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因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二甲双胍于1994年开始被应用于PCOS的治疗,有大量研究表明,PCOS经二甲双胍治疗后,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脂代谢紊乱,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血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降低血雄激素和LH水平,恢复排卵和月经规律性,并且认为其治疗作用是独立于体重的改变。

PCOS患者卵泡发育障碍的基本表现是卵泡募集数量较多,卵泡选择及优势化受阻,卵泡发育停滞及无排卵发生。目前文献提示,卵泡发育障碍与高胰岛素血症对卵泡内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有关:①PCOS患者无排卵的机理不在于垂体或卵巢本身,而主要与卵巢内相应单个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过高有关。②促性腺激素敏感性过高的卵泡,可能使颗粒细胞合成过多的雌二醇(E2),使FSH的水平下降,不足以诱导其他正常卵泡发育,即异常卵泡也干扰正常卵泡发育,优势卵泡选择受阻。

总之,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随着研究的进展,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33例疗效观察

董春华 成云芳

2004年10月~2007年4月我院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2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3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7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男40例,女32例,年龄48~75岁。所有患者按入院次序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脑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既往史、并发症及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②依据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大面积脑梗死定义为梗死灶最大直径>5 cm并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脑叶;③起病在2~48小时内;④既往无脑卒中病史或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⑤根据欧洲ESS:总分6分;⑥入院前未进行溶栓、抗凝、降纤等药物治疗;⑦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

方法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125 ml,每12小时1次;甘油果糖注射液250 ml,每12小时1次;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250 ml,1次/d;神经保护剂胞二磷胆碱注射液1 g,1次/d;抗血小板聚集药肠溶阿司匹林100 mg,每晚睡前1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给予调整血压、血糖、血脂及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发病48小时内开始给药,30 mg/次,30分钟静滴完毕,2次/d,连续治疗14天。两组患者均未给予抗凝、降纤的药物治疗。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

结果

试验组完成观察者3l例,2例未完成观察者均为放弃治疗;对照组完成观察者32例,5例为放弃治疗,2例因脑疝形成而死亡。

两组患者ESS比较试验组接受依达拉奉治疗后,自第7天起两组进行E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自第7天起试验组ADL增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安全性评价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在治疗7天后出现丙氨酸转移酶轻度增高,未经停药及治疗均自行恢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无特殊不良反应。

讨论

严重的脑水肿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清除自由基是减轻脑缺血损伤及脑水肿,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措施。依达拉奉是一种合成的自由基清除剂,化学名称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是一种小分子物质,且是一种脂溶性基团,可快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中清除脑缺血后增加的羟自由基等毒性自由基,并且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脑组织损伤和脑水肿。

本组中试验组和对照组自治疗后第7天开始ESS和ADL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改善更明显(P

上一篇:江尔逊咳喘治验 下一篇:复方丹参、红花注射液联合治疗心肌梗死前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