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感动 传递真情

时间:2022-05-19 09:25:57

真知灼见源自于真情实感,情动于中,见之于行,诉诸于言,才能打动人心。人大代表只有揣着真心,怀着热情,才能尽心尽责,肩负起神圣的使命。

老工人的述说令我动容

2005年11月19日,我从《浙江日报》上看到臧燕记者撰写的《一个老工人心中的“工人”定义》的新闻报道,老工人陈智林的叙述,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陈智林说,1970年,25岁的他初到杭州机床厂做工人的时候,“工人老大哥”的身份带给他腰杆挺直一辈子的自豪感,但是现在还有谁喜欢当工人呢?相反,公务员考试却异常火热,近乎白热化,公务员考试的平均录取率为50:1。

看到现在青年的择业取向存在着扭曲,我深感忧虑:这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整个社会认真反思的问题。于是,我开始酝酿一项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

2006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我将“公务员热”和“技工荒”作对比,深情呼唤社会各界都来重视职业教育。在审议发言时,我建议,国家决策层要高度重视“公务员热”这一反常现象,制定积极的、切实有效的政策,引导青年人就业常态分流;建立技术工人带头人、首席工人制,制定“鲁班计划”,让技术工人的价值为全社会所认同。

时任副总理的吴仪对我的发言十分关注,不时插话询问,嘱咐搞个社会调查,并表示自己一定把意见和建议转达给分管领导。

开完全国人代会回来,带着吴仪的嘱托,我深入企业、学校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技术工人及职业教育的认可情况。采取问卷调查、个别采访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041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技术工人及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认可度调查结果。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第二年全国人代会,我提出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的建议。该建议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被教育部作决策参考。

一封信牵动我的心

人大代表应以开阔的眼界、独特的视角观察他身边的每一个社会事件;以敏锐的思维、善良的心灵把所关注的社会事件写成条理清楚、考虑周全的建议。

2006年4月,我收到一封嘉兴市秀州中学高一(2)班学生沈菁、邓楚瑶的来信,信中讲述了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学生周丽霞面对白血病时的勇敢抗争和无钱看病的种种无奈。“一场重病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但捐款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健全和完善救助机制,给那些即将展翅高飞的莘莘学子一份健康保障。”读完信,我在感动之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觉得两位学生讲得有道理,捐款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倘若每一位重病患者只能靠社会爱心捐助来渡过难关,长此以往,即使是最富有同情心的人也会变得麻木与冷漠。

我到书店买了医学方面的书籍,又赶到秀州中学,在学校中展开调查,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中国劳动保障科学院副院长刘学民的一份建立大病医疗救助机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是坚定了我在人代会上提交相关建议的决心。

几个月后,一份由真情来信催生的代表建议和这封学生来信,一起递交给了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议案组。希望这封曾经打动我的来信和它背后的故事,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让更多的人不再因为没钱而治不起病。

要为人民当代表

我是一个善于动情的人,一旦有群众找我,托我反映问题,我总会为情所牵、竭尽全力、不辞奔波。

面对一位80多岁的老人恭恭敬敬递过来的对婚姻法的修改意见;捧着来自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姓陈的同志为嘉兴市开出的污水处理建议;听到来自远方的群众说出自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心里话,我感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每每听到他们的请求“你要帮我们讲话”、“你要把我们的心声带上去”,我就别无选择。

从我第一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站在天安门广场,从我第一次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我就有了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要为人民当代表。近10年来,我一直都用心感触民生、用情表达民意,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个被感动的瞬间,热切地表达每一次真情的流露。

上一篇:情系教育 关爱民生 下一篇:代表建议: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努力推进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