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占位性病变72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5-19 05:02:21

脾脏占位性病变72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措施,分析影像学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总结有效治疗手段。 方法 对2008年9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72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22例。观察患者的临床诊断措施,并总结治疗方法。 结果 72例患者的临床诊断主要包括病史、症状、体征等,影像学诊断中超声造影准确率较高,与灰阶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脾脏;脾脏占位性病变;超声;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5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5-0123-02

脾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低于肝脏占位病变和肾脏占位病变等。且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在临床缺少特异性的表现。尤其是原发性脾脏恶性占位性病变,占全身肿瘤的1%左右[1]。因此,如何对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并积极采用各种治疗方法,以更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研究的关键。本文对72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像学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总结有效治疗手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9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7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22例。其中,良性病变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39.63±7.84)岁;患者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38例,发热2例,脾功能亢进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4~72岁,平均(40.65±8.31)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15例,发热3例,脾功能亢进4例,血小板减少和溶血3例,1例患者有消瘦。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影像学诊断的价值,并总结临床治疗方法。影像学诊断: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超声诊断和超声造影诊断。超声使用美国GE公司的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 MHz。检查过程中患者采用平卧位、俯卧位或者右侧卧位,在左侧上腹部脾脏区进行多切面的扫描,以观察整个脾脏,观察病灶的大小、回声、边界、个数、形态等。随后将病灶进行局部放大,以充分显示肿瘤及周边的血流分布。随后对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

1.3治疗措施

72例患者中,使用单纯脾脏切除手术54例,使用脾脏切除手术联合胰尾切除手术6例,使用脾脏切除手术联合原发灶切除手术6例,4例患者进行了脾脏部分切除手术。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50例良性病变患者中包括:脾囊肿患者18例,脾脓肿4例,脾血管瘤16例,脾炎性假瘤4例,脾淋巴管瘤4例,脾动脉瘤4例。其中以脾囊肿最为多见。22例恶性肿瘤中,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0例,其余12例为转移瘤。72例患者的临床诊断主要包括病史、症状、体征等,影像学诊断中超声造影准确率较高,与灰阶超声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病理

脾脏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两种,其中以良性病变最为多见,包括如脾血管瘤、脾囊肿、脾淋巴瘤、脾动脉瘤等,我院良性病变中,以脾囊肿最为多见,占36.00%;其次为脾血管瘤共16例。此外,临床研究还发现有脾结核、良性畸胎瘤等也为脾占位性病变的良性病变[2],但是发病率较低,在我院本次统计病例中未出现。

脾脏占位中恶性病变所占比例较低,为30.55%,其中主要包括原发性肿瘤、转移瘤两种。原发性肿瘤为恶性淋巴瘤,本次22例恶性占位病变包括10例,均为恶性淋巴瘤;此外还有临床报道有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3];转移瘤在我院恶性占位病变中为12例,包括绒毛膜上皮癌、肝癌、卵巢癌等转移,此外还可能由结肠癌等转移。

3.2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综合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而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等均缺少特异性,主要是由于脾脏位置较深,患者在病变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本次实验中72例患者主要包括腹部不适、发热、脾功能亢进等,这些临床症状均与脾脏占位病变缺少密切关系。超声是临床对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超声检查的操作简单,且切面灵活,可重复进行,因此可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①脾囊肿:患者超声边界清楚,且无回声或者仅有低回声,肿块内部和囊壁无彩色血流信号[4,5]。②脾血管瘤和动脉瘤:多为孤立性、多发性和全身性血管瘤的一部分,超声主要为高回声,且内部回声较为均匀、边界清晰且形态较为规则;血管瘤内有小血窦时,瘤体的回声较高,且分布均匀,可见有小的无回声区,并为网筛样。③脾淋巴管瘤:超声有实性、囊性等多种表现;④脾炎性假瘤:超声为低回声,且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能伴有钙化点。⑤脾脓肿:超声可以观察到脾脏内的多发低回声及无回声区域,且内部无血流信号,且会伴有左侧胸腔积液。⑥恶性病变:低回声且多伴有淋巴结肿大,肿块的形态不规则,内部无彩色血流信号,有弥漫的散在小病灶[6]。

超声造影检查也是临床适合对脾脏检查的一种方法,且检查准确率优于常规超声及CT等,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对脾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超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治疗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而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措施,包括单纯脾切除手术、脾脏胰尾切除手术等。对良性肿瘤的患者,一般认为要尽早将肿瘤切除,根据肿瘤存在的部位、大小等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此外,我院还有3例患者没有采用手术方法,其中1例患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入院时病情较为严重,患者的全身中毒症状较为明确,因此不能耐受长时间的手术,加之脏器与周围器官粘连,会导致手术疗效不佳,因此我们采用了保守治疗方法,尽管病程较长,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对直径在10 cm以上的脾血管瘤也要建议采用分期手术[7]。在恶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治疗中,我们认为要尽早地对脾脏切除,且注意清扫淋巴结,探查腹腔和腹膜后的淋巴结,在手术前后联合使用放疗和化疗[8]。另外2例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就诊时已经为癌症晚期,存在远处转移,单纯手术治疗不能根治,因此选择使用了保守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使用临床综合诊断中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以更好地对其良恶性进行鉴别,对脾脏切除是临床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陆培华,李晨,沈伟,等. 脾动脉瘤与脾静脉瘤并存超声诊断分析[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2,18(2):153-154.

[2]严加费,牟一平,徐晓武,等.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68例单中心经验[J]. 中华外科杂志,2012,50(9):802-805.

[3]庞文博,张廷冲,彭春辉,等. 儿童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外科诊治[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2,33(11):823-825.

[4]Ramdall RB,Alasio TM,Cai G,et al. Primary vascular neoplasms unique to the spleen: littoral cell angioma and splenic hamartoma diagnosis by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J]. Diagnostic cytopathology,2007,35(3):137-142.

[5]Mollejo M,Rodriguez-Pinilla MS,Montes-Moreno S,et al. Splenic follicular lymphoma: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a series of 32 cas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2009,33(5):730-738.

[6]张飞雪,吴梅,徐平,等. 超声诊断小儿游走脾并脾扭转、脾梗死1例[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11):968.

[7]张兆祥,方忠,叶军平,等. 脾转移癌的诊断及临床病理特征[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8):585-588.

[8]Yamamoto Y,Ishigaki H,Ishida H,et al. Analysis of splenic Gr-1(int) immature myeloid cells in tumor-bearing mice[J]. Microbiology and imm unology,2008,52(1):47-53.

上一篇:经左胸小切口配合管状胃与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 下一篇: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