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19 02:40:54

安顺学院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1-000-0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安顺学院大学生进行调查,揭示出影响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在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应积极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使之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且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 终身体育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于高效益、高速度、高节奏,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人们更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来适应现代生活。那么近几年来,国家提出的终身体育思想则对人们生活越发的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心身受益,使体育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这一生都在参与体育锻炼,这种长期都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就是终身体育意识。只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终身体育。可见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于人们的生活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以大学生为例研究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安顺学院大学生。本文抽取安顺学院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抽样本着随机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体育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按照全校学生总数与体育系学生总数的比例进行抽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作者以终身体育及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国知网和贵州数字图书馆下载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并进行了分类整理。

2.问卷调查法。对安顺学院所抽取的学生总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3份,回收率为97.7%。其中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为96.9%。本问卷主要从有无喜欢的运动项目,安顺学院场地器材的供应情况和自身对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的调查。

3.数理统计法。运用电脑SPSS软件对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统计,并分别进行了百分比的运算。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无喜欢的运动项目同时缺少毅力进行长期锻炼

人们普遍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种运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参与这项运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作者对这一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详见表1。

表1 是否有特别喜欢且每天都参与的运动

由表1可以看出,安顺学院男生中有约一半的学生有自己特别喜欢且能每天参与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却是大多数都没有自己喜欢且能每天参与的项目。从总体上来看,安顺学院学生中有总计59.9%的学生都没有自己的喜欢且每天参与的运动项目,有40.1%的同学能经常参与体育运动,也就意味着只有这不到一半的学生有可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其他同学都不可能形成。在调查问卷的填写过程中,作者也顺便访谈了一些填写“无”的同学没有喜欢的项目的原因,这其中有大部分人都讲到长期锻炼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要么没有时间,要么没有这个毅力。

(二)运动场地器材的情况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在走访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希望能够通过体育课教学来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这不难看出现在的大学生渴望通过在大学期间的体育课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而大学体育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他们终身体育观。也有同学表示学校场地设备不完善,使其参加体育锻炼受限制,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逐渐失去兴趣,从而影响他们积极性。

表2 安顺学院运动场地器材情况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安顺学院学生可利用的场地情况不容乐观,数量及其少,只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场多一些,但据同学们表示说篮球场12片中有8片现在维修不能用,乒乓球场10台都是室外的,一遇到有风天气根本不能使用,同样的情况还有羽毛球场。足球场是土质场地不是草皮,同学们参与足球运动时极易损伤。器材上供应上,大多数同学也有极大的意见,表示只有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能借到器材,课余时间根本没有器材供应使用。同时器材老旧损坏情况严重,使同学们看到器材就没有了想参加运动的激情。

(三)学生自身对体育比赛的理解程度分析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作者看到安顺学院开展的比较好的几项运动,比如篮球球,网球,乒乓球,排球等,就这几项运动的裁判规则进行访谈。因为学生对运动项目规则的理解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进而影响到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欣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体育美的感受能力。而这种对体育美的感受能力又能促使大学生产生去追求这种美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会变成运动愿望,最终成为强烈的运动动机,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参与到体育锻炼。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68%学生对于这几项运动项目的裁判规则并不是很了解,只有32%的学生对于个别项目的裁判法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篮球项目,学生相对了解较多,至于其他的项目就更是少得可怜。由此看出对于其他体育运动并没有什么欣赏能力。所谓体育欣赏是指观赏者这一主体对体育运动的具体形象这一客观存在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

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一)根据学生的喜好,采用选项课教学,而不是班级授课形式

安顺学院现在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度来进行体育课的教学,这样就限制了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有可能在大学四年的两年体育课中没有教到学生喜欢的项目,在极大的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兴趣是学生参与某项体育运动的最大的动力,而在大学的体育课中没有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这样让学生感到非常的失望,进而失去了参与运动的欲望。而所谓选项课教学,即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学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班上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并运用多种形式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这种授课形式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爱好,让学生在参与的运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因为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学生可以获得极度的自信,而且越学越练越有自信,在这种可以获得认可感的环境中,学生会更喜欢参与体育运动。

(二)加大对场地器材的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场地器材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在当前贵州省的经济形式下,学院应该采取多形式筹集资金,修建或改建运动场地,加强对器材的保管和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这个方面来看,贵州省应该加大对高校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的资金投入,同时高校本身应该放弃一些传统思想,积极引进企业资金,让企业对高校进行资金投入,以助其修建运动场馆和引进一些体育运动器材,更好的满足一些学生的运动欲望,以解决学生无器材可借的情况。同时只有拥有良好的场地和器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在有良好的运动条件的情况下,促进学生的运动激情。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就成为了一个问题。那么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经验和文化素养。如果一个体育观众的相关知识积累非常浅薄,视野非常狭窄,他的接受功能就非常笨拙,就不可能领会到体育竞赛所具有的那种激荡人心的冲突的美、那种充满着创造意味的技能的美和蕴含于内部的那种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价值。

大学生体育课中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比赛的观看,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进行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在观看比赛的时候教师应该明确其意义、任务,要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引导性。同时对比赛的裁判规则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什么是犯规,什么是得分。为此,教师在准备录像教学时必须考虑,什么时候应解说、什么时候内容应重播、什么地方应暂停让学生思考欣赏等,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也可让学生到现场观看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下感受体育的美。

五、结论与建议

(一)由调查可见影响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原因里面包括着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满足和本身毅力原因,而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也会对学生参与运动的欲望产生极度的负面影响,同时学生本身的体育欣赏能力也是影响原因之一,因为学生只有看得懂才能喜欢上这项运动。

(二)在建议方面,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高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的投资,以创造更好的运动环境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甚至开展选项课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兴趣。对于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主动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学生自己也应该创造机会主动去观看职业级的体育比赛,以加强自己的体育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石.对影响我国学生终生体育思想形成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9(1):8-10.

[2]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65-69.

[3] 邱远.影响我国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其体育干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85-87.

[4] 曲小峰等.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生体育教育[J].西安体院学报.2000.7.

[5] 郁水萍.更新学校体育观念 实施终身体育教育[J].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

[6] 俞林.高校体育教育与终生体育[J].吉林教育科学.

上一篇:中学教师体力活动水平与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