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令山上觅韩踪

时间:2022-04-11 11:01:17

阳山因韩愈到来便有了一股文脉,滋润着历代学子。每次到阳山,我都会到贤令山,看韩愈留下的遗迹,感慨他的人和事,去得愈多愈生眷念之情。

贤令山,阳山县人文景观旅游区,位于阳山县城北面,原名牧民山,韩愈任阳山县令,因韩愈是“贤令”而得名。10月6日,我和阳山文友又一次进入风景区。映入眼帘的是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彩色牌坊,拾级而上,没多久就到了烈士陵园。陵园以大理石牌坊为正门,东西两边设侧门,侧门框架上分别镶有“英魂永在”和“浩气长存”石刻,让人有一种庄严肃穆之感。陵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象征着阳山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

走过烈士陵园,继续向上攀登,一路是山峦起伏,松柏绵延,满目苍翠,鸟语花香,美不胜收。来到了打字岩,岩上有韩愈草书题刻“鸢飞鱼跃”。“鸢飞鱼跃”石刻,每字长0.50米、宽0.40米,笔力遒劲。“鸢飞鱼跃”,语出《诗经·大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孔颖达疏:“其上则鸢鸟得飞至于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于渊中而喜乐,是道被飞潜,万物得所,化之明察故也。”后以“鸢飞鱼跃”谓万物各得其所。仁者恋山,智者怀水。韩愈为王弘中所建的连州燕喜亭作记,就引用《论语》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200多年前,大文豪韩愈因向德宗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而由监察御史谪任阳山县令。他从陕西蓝田进入商洛,涉过湍急的淅水,经过汉水河边,登上岘首山,然后出荆门山,下长江,穿过洞庭湖,溯湘水而上,走到衡山脚下,再由郴州跨过骑田岭,来到“天下之穷处”阳山,可谓身处人生逆境。怀才不遇,心境受苦,事业受阻的韩愈,身处逆境却见心明智,泰然处之,尽力有为,发展了阳山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把中原文化带到阳山,教百姓以诗书礼仪,从此阳山书声琅琅。工作之余,他结交朋友,著文倡道,乐山乐水,这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韩愈令阳期间,作了《县斋读书》、《送区册序》等二十多篇诗文,提高了阳山知名度。田畴间,留下了韩愈与农夫荷锄的足迹;悠悠湟水里,留下韩愈与渔夫同摇撸,共撒网捕鱼的身影。“鸢飞鱼跃”正是韩愈这种思想感情和充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转过打字岩向南行,片刻,便到了朝阳洞。洞口向东,每当旭日初升、阳光便直射洞口,故此得名。洞外松林叠嶂,芳草掩影;洞内窈窕幽暗,东西贯通,秉炬可通。洞中钟乳银柱,溪水碧透,如磷如镜。洞口石眉上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阳山县令冯大受所书“朝阳洞”三字便破雾而出。洞口壁上还有“朝阳洞通游息洞”及无题七律诗刻多首。游人漫步洞中,那奇丽景色,令人迷趣。

出洞口沿小道而下,就到了远览亭。此亭又称韩文公读书台,相传这里是韩愈闲假时读书、憩息之所,因而后人建亭作纪念。亭内竖立着明弘汉十二年(1499年)镌刻的韩文公半身线条像,高1.5米,宽0.83米,是广东省仅存的韩文公碑刻像。亭外石壁上,有韩愈《远览》诗:“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石刻。另有明清时代诗刻数十处,均为历代文人骚客缅怀韩文公之杰作。从读书台横过公路,就可细赏韩愈手迹“千岩表”。“千岩表”三个大字为楷体,另有两行小字:“万石之中,巍然雄尊。与岁寒君,心契无言。”诗人自比石峰,高洁情怀,让人为之动容。

贤令山风景秀丽,登之可觅韩踪,经得起咀嚼细品,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

上一篇:连州木屐:犹闻闾里“踶嗒”声 下一篇:给农村教师一个坚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