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镇安县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5-18 01:55:41

对镇安县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镇安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汉江支流,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206个村(社区),总人口29.2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4%,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大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核心在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民持续增收有利因素

1 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提供有利条件

镇安县地处亚热带,北有秦岭阻挡寒流入侵,南有汉江暖流,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养殖、种植业的发展。目前,镇安县达仁象园茶叶、五福甘蔗酒、关坪蓖麻、雪樱花魔芋精粉、马齿苋挂面、镇安板栗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初具规模,特别是象园牌茶叶、镇安板栗畅销全国,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镇安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的发展战略,相继推出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塔云山山水旅游,以及青槐农家乐群、云镇古街、刘家大院古建筑、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秀屏山庄、锦湖公园、文家烈士陵园等一批旅游品牌。这些旅游项目的景区、景点绝大多数在农村,是典型的“三农旅游”。诸多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都由农民直接提供,使农业与服务业形成对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 优越的区位优势为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近几年,随着西康铁路、包茂高速的开通,使镇安县落后的交通“天堑变通途”,镇安距西安仅100公里,行车时间不足2小时,把镇安纳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交通条件的改善,使镇安特色农产品找到了“婆家”,为快速运输及时销售提供便捷。镇安的茶叶、木耳、板栗、核桃、香菇、魔芋、蚕桑、豆腐干、腊肉等特色的农产品就有了市场和销路,农民收入也成倍增长。据统计2011年镇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18元,比2010年增长了23.8%,主要是靠特色产业的带动。

3 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农民增收作坚强后盾

近年来,镇安县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原则,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支农、惠农、强农和扶贫开发政策,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小麦良种、地膜玉米、生猪生产、大型农机具购置和退耕还林补助等各项补贴政策。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0家,发展农家乐185户,成为农民收入的新亮点,不断引导农民就近就地从事非农产业。这些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农民增收的坚强后盾。

二、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

1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致使农民增收趋缓

化肥、种子、机耕费、棚膜、地膜、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不断上涨。玉米种植成本平均每亩上涨26元,涨幅20%,预计玉米每斤价格上涨0.05元,涨幅仅6.2%;生猪饲养成本每头增加388元,上涨42.9%,而每头销售收入仅增加133.7元,只增长10.9%。成本上涨幅度超过主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利益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消,农业的收益与其他产业相比呈不断下降之势。

2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非农收入增长受到制约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生产技术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镇安县青壮劳力一般选择在外从事其他职业,从事农业的人口大多是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资金、信息、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等因素受到制约,仍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加之,乡镇企业较少,吸纳劳动力能力弱,农村劳动力大多就近转移,以零散的、短期打工为主,从事高收入行业的人员不多。部分农民不愿从事收入低、见效慢的农业劳动,导致农民收入渠道狭窄。

3 农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效农业入户程度过低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了一批好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项目的带动作用不大,入户程度不高,大多数农户不能直接参与项目运作,农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名特优品种较少,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信息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发挥。

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

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虽然有所改善,但由于土地分散、低洼不平,山区占据总面积的95%以上,土地全靠人力耕种,无法实现机械化,离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更大,发展速度很缓慢。加之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局部地区冰雹、大风、暴雨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也就无法确保全县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农民增收策略

1 抓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唯一来源,必须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是要通过在一些大中城市设立劳务中心,加强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论证,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指导、组织和发动工作,扩大外出劳务规模,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和风险。二是要通过建园区、兴市场,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搭建舞台,提供载体,增加就业机会,确保农村富裕人员的向外转移引得出、留得住。

2 抓典型,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过去靠政府包办、行政指令性强制农民搞种植、养殖以及上一些不太切合实际的产业项目,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即使项目再好,农民看不到项目能赚到实实在在的钱,是不会主动接受的。因此,选项目要具有前瞻性,抓好典型,发挥好示范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教给农民学、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以典型事例为载体引导农民,强化科技兴农战略,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方向发展。

3 抓保障,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政策保障是前提。农民收入再高,各种负担一加重,又会继续返贫。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大农村的财政投入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遏制农村不良现象,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让农民充分休养生息,以逐步增加收入。

4 抓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全县农业人口为24.86万,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农民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直接影响他们对国家政策的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导致他们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差,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农业生产处于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落后状态,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难以适应当前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制约了农民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民增收。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班,培养多种规格的实用人才,以实现农村劳动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从传统型农民向现代型、科技型、知识型农民转变,提高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刘文林,男,汉族,民商法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中共镇安县委党校理论教师。

上一篇:种子企业内部管理浅析 下一篇:走在创业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