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面临爆发

时间:2022-05-18 12:22:09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面临爆发

2012年4月,Google正式名为“Project Glass”的未来眼镜概念设计。这款眼镜将集智能手机、GPS、相机于一身,在用户眼前展现实时信息,只要通过眼部动作就能拍照上传、收发短信、查询天气路况等操作。自此从硅谷到华强北,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作为新的用户入口的潜力,均开始成为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吸引市场注意力的新热点。包括苹果、三星等移动互联时代的主导者,Nike、Adidas这样的运动巨头以及Jawbone和Fitibit等创业公司均公布自己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计划或推出产品,而众多的高科技领域的投资者也将目光转向此领域,希望寻找到未来的机会。

广义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变迁,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与应用热点也在不断的变化。

这是最好的时代

随着智能手机在全球用户中的浸透率不断提高,在产业发展速度上向摩尔定律看齐的高科技业正在寻找下一个高爆发性的市场。而随着Google Glass的,众多投资者与创业者仿佛找到了目标。那么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过去的七十几年间的任意时刻?总结起来下面三点是可能的原因:

一是智能手机等设备的巨大保有量,不仅让科技界巨头转向更为有潜力的新领域,也为轻量化的可穿戴式设备提供了数据处理与表达的可能。过去可穿戴式设备作为独立的产品,在保证功能完整的前提下需要将信息传感设备、处理设备与显示设备进行集成,在过去甚至当前的技术水平下,这样的作法意味着体积的巨大与耗电量的极大提升,无法很好的满足可穿戴式设备的普适应用需求。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则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可穿戴式设备如智能手环等仅实现信息传感,或集成部分简单的处理与显示功能,更多的数据处理与显示通过连接智能手机实现,同时通过智能手机载体,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服务增值,从而形成商业模式。

二是微形化零组件的性能不断提升,而成本不断下降。高分辨率摄像头、满足不同应用负载的处理器芯片、可监测温度方向加速度等指标的传感器、高速稳定的闪存芯片等,这些可穿戴式设备里的关键零组件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流行,在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实现了规模化的量产,从而降低了成本,使得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价格变得用户易接受,行业进入门槛也相对变低,从而吸引了众多厂商跟进。

三是跨平台的应用生态逐步形成。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众多企业的投入使得硬件、应用、网络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信息的相互交换与处理变得更为便捷,基于同样平台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可以快速融入到已经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中。

应用于自我量化与体外进化领域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的智能化延伸。通过这些设备,人可以更好的感知外部与自身的信息,能够在计算机、网络甚至其它人的辅助下更为高效率的处理信息,能够实现更为无缝的交流。应用领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我量化与体外进化。

在自我量化领域,最为常见的即为两大应用细分领域,一是运动健身户外领域,另一个即是医疗保健领域。前者,主要的参与厂商是专业运动户外厂商及一些新创公司,以轻量化的手表、手环、配饰为主要形式,实现运动或户外数据如心率、步频、气压、潜水深度、海拔等指标的监测、分析与服务。代表厂商如Suunto、Nike、Adidas、Fitbit、Jawbone以及咕咚等。而后者,主要的参与厂商是医疗便携设备厂商,以专业化方案提供血压、心率等医疗体征的检测与处理,形式较为多样,包括医疗背心、腰带、植入式芯片等,代表厂商如BodyTel、First Warning、Nuubo、Philips等。

在体外进化领域,这类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能够协助用户实现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的提升,其应用领域极为广阔,从休闲娱乐、信息交流到行业应用,用户均能通过拥有多样化的传感、处理、连接、显示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来实现自身技能的增强或创新。主要的参与者为高科技厂商中的创新者以及学术机构,产品形态以全功能的智能手表、眼镜等形态为主,不用依赖于智能手机或其它外部设备即可实现与用户的交互。代表者如Google、apple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等。

下一个千亿美元还是乌托邦?

与两干亿美元规模的PC市场相比,当前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仍然还是个未能完全走出企业与研究机构实验室的新兴产品,虽然面临市场爆发期,但规模和成熟度都还需要一定的历程。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机会,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可能的挑战。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规模的上限潜力来自于其是一个个人化特性极为强烈的设备,可穿戴式设备使用体验的改善与成本的降低,在未来可能促使每人拥有一个或多个可穿戴式设备,巨大的人口基数将形成可穿戴式设备的巨大潜在市场,从而与同是个人化设备的手机形成容量规模相当的市场。

此外,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市场规模除来自于硬件设备的销售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相关应用,服务的提供将形成更大的市场机会。如在运动健身领域提供对运动数据的分析,并针对性的给出健身锻炼计划;在医疗保健领域根据慢性病监测的数据给出诊断结果与用药建议等。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机会,众多IT跨国企业纷纷加大在可穿戴式设备领域的布局,以抢占战略位置。谷歌了Google Glass,配备的摄像头像素为500万,可拍摄720p视频,音响系统采用骨导传感器,网络连接支持蓝牙和Wifi-802.11b/g,总存储容量为16GB,由于谷歌在搜索、地图、视频等领域的巨大资源积累。Google Glass可以对用户实现这些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提供,从而形成新的互联网入口。此外,苹果计划推出iWatch,并在新产品iPhone 5s中内置了运动传感器,提供随身数据监测的能力,从而引导推动可穿戴应用开发,为可穿戴式设备打造健康的生态环境;在向软硬一体化转型的过程当中,可穿戴式设备是微软的重要领地,其近期拟收购ODG的资产与专利,后者是专业的可穿戴式设备厂商,有望为微软提供相关的专利与产品组合,实现该市场的快速切入。

巨大的市场机会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成功。目前可穿戴式设备市场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成本,目前可穿戴式设备的创业门槛并不高,只需要百万元级别即可与代工厂商合作,实现起订量2000台,每台芯片、图像传感器、存储、显示、电池以及运营总成本不过500元的可穿戴设备的生产,但这样的形式在与大型ODM厂商的已有原型产品竞争中将不具备优势,而如果要实现差异化的设计、第三方服务的引入以及较强效果的营销,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可想而知,初创企业在投资消耗过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困难重重;第二个方面的挑战来自于产品的碎片化,可穿戴式智能设备需求的多样化与轻量化注定了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目前来看很难有某种类型的产品能够覆盖用户中的绝大多数,因此如何选择产品的定位并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将成为厂商成败的关键。

(本文作者联系方式:010-88559099电子邮箱:)

相关链接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发展概况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思想和雏形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而具备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形态的设备则于70-80年代出现,史蒂夫・曼基于Apple-II 6502型计算机研制的可穿戴计算机原型即是其中的代表。随着计算机标准化软硬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在学术科研层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工程学院以及韩国科学技术院等研究机构均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研究组专注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研究,拥有多项创新性的专利与技术。

上一篇:《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下一篇:保护生态环境 共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