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有效性

时间:2022-05-18 11:47:00

试论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有效性

摘 要: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有效性的考究是一个相当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分别从“标准是针对教师的还是针对学生的;标准体现课堂教学的预设性还是生成性;标准围绕学生掌握是认知性的还是体验性的;标准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性的”这四个方面入手,以初步确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应具备的特征。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标准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前言

上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学者们就已经为“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这样的问题展开了见地性的探讨与研究,关于课堂“有效教学”在漫长的探索和挖掘中已小有成就,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研究过程中试图寻找一个精确的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衡量,因此,在纷繁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或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标准,然而这些标准本身是否具有“衡量”课堂的作用和价值,对标准本身有效性的研究就是一个值得细心斟酌、小心求证的事情。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有效性

全面分析和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有效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以明确和肯定标准的使用在指导课堂的有效教学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和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标准是针对教师的还是针对学生的

此问题所围绕的中心是标准制定的对象性问题。任何行为活动的进行与开展都要确定一个对象,有对象,行为活动本身才能明确对谁施行,此行为活动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才算是意义上的行为活动。标准制定的对象性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也是制定标准以确保标准本身的有效性与正确性的关键性问题,如果连标准本身所指导的对象都出现认识上的偏差,那么标准本身的核心内容再如何深入、完善,对于课堂教学也是没有任何指导性意义的,也就不能称作是有效的标准了。

从国外有效教学标准制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上看,最初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师教育培训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教改也有体现,我国“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样一个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1]有效教学是为了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学,教师的“反思教学”将成为“有效教学”的依托。[2]

但随着研究的推进与深入,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标准的制定也应该重新思考并摆正其方向。标准中应明确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最终要得到什么,这种获得应该是充分的,尽可能完满的,不仅具有短期的显性效果,还更应该关注其长远的隐性效果。

其实不管是只针对教师还是只针对学生,对于标准的制定都是不完整的,都会存在缺失与偏差,我们应该清楚的明白“教学是否有效,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3]有效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发展,而且也要促进教师的发展”,[4]因此我们的标准既要切实考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求,这样的标准才会是值得肯定的有效性标准。

(二)标准体现课堂教学的预设性还是生成性

近几年来,关于课堂教学是一个预设的课堂还是生成的课堂的话题备受大家的关注。预设体现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充分而有意义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法、备教材,还要备学法、备学生,这样的预设可使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有备无患。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因此标准应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在个体行为上的变化的一种预期。泰勒的“目标模式”也肯定了这种静态的预设的重要性。然而,再充足的准备也无法完全抵挡一些突发的、让人意想不到的课堂状况,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也不可能只有一个永恒的、唯一的办法,一个完全在教师预设和掌控之中的课堂也不会是一个充满活力而耐人寻味的课堂,反而会将课堂引入一个僵化而死气沉沉的境地而无法自拔。课堂教学中需要生成,这种生成能很好的张扬学生丰富多彩的创造力,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乐趣与。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体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也强调生成的重要性,认为课堂教学应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毕竟,“教育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其不可预期性、神秘性和过程性”,[5]因此标准也应着力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应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标准的制定应体现课堂教学以预设性作为基础和导向的部分,与此同时体现出教学情境中的生成性。

(三)标准围绕学生掌握是认知性的还是体验性的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成为了为高考做准备的场所,以至于教师教学遵循一切为了考试的目的,所教授的内容主要都是与考试密切相关的认知性知识。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认知性知识的重要性,毕竟它在帮助学生认知、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成长上起着基础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6]然而,要使学生个体达到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光是强调学习认知性的知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以往的教学所注重的认知性知识也仅仅停留在知识识记等低级层面,而常常忽视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层面。我国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采取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维度就很好的道出了要求学生掌握的体验性方面,维度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的、完满的、全面的关怀,也体现了“有效教学中,其终极关怀是促进学生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追寻”[7]这一要求。因此,标准的制定在围绕学生掌握的认知性基础上,更要重视体验性知识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

(四)标准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性的

所制定的标准总会反应一定时期内人们对课堂教学的期望与要求,封闭的、永恒不变的标准只会造成教育的落后,思想的禁锢。封闭性的标准往往是显性的、具体的、死板的,这样的标准会给人一种“老顽固”的感觉,会使标准本身在时代前进的浪潮中逐渐褪色失效;开放性的标准往往是隐性的、灵活的、机动的,这样的标准本身就很有活力,而且是相当“虚心”的,其在引导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失,并自我反思、寻求纠正。我们应该牢记“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因此标准本身也应该在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坚持与时俱进,体现其应有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三、结语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标准,而对于标准本身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却较为忽略,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单薄稀少,但这并不代表研究没有价值和意义。于此相反,我们应该将眼光延伸到对标准本身有效性的研究上来,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有效性,才会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江西教育,2008,(Z2).

[2] 崔允.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

[3] 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4] 王洪伟.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要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5] 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99.

[6]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2.

[7]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论违约金 9期 下一篇: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