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18 11:04:26

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记得刚接手一年级学生时,为了让学生对数学这门课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我做了一件事,将几摞本子放在讲台上,要求给每个同学发三本,请自告奋勇的学生动手做,几个孩子发的顺序和方法各有不同,结果是有的孩子速度快。数量错,有的速度快,数量对,有的速度慢,数量错。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我告诉孩子们,生活中处处都会遇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我们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帮他人又快有好地解决一些问题。从孩子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学习的信心,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培养孩子事事求精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路清晰,运算准确,严密推理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从一上学,教师的每一步教学都要到位,对题目的计算,规律的探索,计算法则的推导,算式的书写,都是有严格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对少过程的学生及时指出。这样训练的结果是:学生计算、推理有因有果,思路清晰,为学生自主、正确地探索知识提供了保证。

第三,培养学生预习的学习习惯。做任何事都是由不懂到懂。看书也是如此,在低年级。我让学生读一读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不管能不能读懂,但孩子是有印象的。到了中年级,我让他们读书。看哪个地方不明白,划出来,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一起探讨。到了高年级。我让他们自己尝试性学习,完成练习,寻找出错的原因。在这种有序的预习引导中,孩子逐渐地会发现问题了,也会积极思考。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会异常兴奋,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第四。培养学生巩固知识的习惯。在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孩子记住所学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跟着说。跟着做,看起来练习量很大。但是想一想,多数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只是人云亦云。因此。我觉得在课后独立练习对知识巩固比较好。一方面时间充足。孩子可以根据自己思维的快慢认真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举一反三,更加优化所学知识,这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机会。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总是在充当保姆角色,不放心学生,自己将书上内容细嚼,将练习细品,然后将最精华的东西喂给孩子,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失去了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前充当“勤快人”,细读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要充当一个“懒人”,将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课后充当一个“有心人”,在练习中发现孩子知识上的欠缺点,在后面教学时进行延伸。

其次。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到位,但对于“满堂灌”教学,不同的学生接受效果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课堂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配合孩子做主角,充分发挥孩子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再者,教师还要在研究学生心理上下工夫。孩子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环境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因而。教师在教学上要放开自己,在心里上却要掌握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变化,通过思想上的引导,消除孩子胆小、自卑、性格差异、性别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动和同学交流,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个人积累丰富知识和经验主要是靠自学得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普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

上一篇:构建自主有效课堂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课改之下的几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