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18 09:55:4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结合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院校;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99-04

高等院校大学生不仅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业务素质、社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大力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应符合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作为培养社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高等教育,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现实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是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重视学生的未来,也是重视人才的未来。

一、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征

从当前的情况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这种健康表现为: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对未来充满憧憬;有比较健全的意志,不怕困难,果断顽强,有自制力;他们的人格和安全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比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广泛,有知心朋友;对于社会现状有比较客观地认识,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良好。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其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

(一) 学业困难问题

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从一个门槛跨入另一个门槛,而是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大学学习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只有认识和遵循其特点和规律,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反之,则会产生学业困难问题。许多大学生还不能把学习提升为自身的一种需要,更多时候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不求深,不求精,只求能通过考试,这是学习动机不足导致的。静下心来的时候又会感到很苦恼,导致自我意识的冲突。这种突击式的学习,往往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引发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生理心理的不适反应。

(二)世界观、人生观问题

有些大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缺乏人生奋斗的理想,没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茫然无知。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要么被动应付,不思进取,奉行考试及格万岁,要么学习心思全无,整天睡懒觉、玩棋打牌、抽烟喝酒、沉溺网络、谈情说爱、逛大街、抄作业、考试作弊。学习注意力分散,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或看小说、杂志,或戴着耳机听音乐,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缺乏兴趣,将学习视为痛苦。平时不与专业教师、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接触,对自己所学的学科只是一知半解,缺乏热情;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会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

(三) 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有关研究资料的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有关人际交往的问题占第一位。人际关系不良,孤立于集体之外,没有归属感,可使大学生产生孤独、自卑、抑郁、恐怖等不良情绪,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目前,许多大学生已经强烈地认识到,人际交往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这方面的欠缺将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此更加重了对人际交往的焦虑。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自卑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 恋爱观念的心理模糊

高等院校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越来越早期化。现在大学生中恋爱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他们正处于所谓“恋爱季节”,限制他们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围绕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感到孤独、烦躁、没面子,情绪不定;有的一厢情愿陷入单相思,无法自拔,引绪低落;有的面临几个追求者无法选择;也有的发现两人不合适想中断关系的;有的因为误解、猜疑所困扰,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有为失恋而痛不欲生的,并由此而产生强烈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情绪等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易于给人带来痛苦。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他杀,在大学校园也不在少数。

二、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

高等院校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尚未确定,尤其是情感丰富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十分明显。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经济转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引起了人们心理的巨大震颤。具体来说:

(一) 市场经济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必将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发生重要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特征,增强了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商品的价值特征会产生趋利心理,生产竞争会产生物质攀比心理,价值规律会刺激负差心理,等价交换会产生从众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的长期作用,会对刚步入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幼稚的心理活动,构成巨大的侵蚀,并进一步损害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处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产生了迷茫和混乱,失去精神支柱,感到漂泊无依。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的压力,让他们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弹性,严重缺乏自信心。

(二) 学习适应不良

大学的学习环境及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学习要求、评价标准都与中学不同。由课业繁重、父母管制、老师监督、被升学任务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中学生活,一下变为课程自由选择,没有硬性规定,课业相对较为轻松,且时间、生活可以自主料理的大学生活,使得有些学生不习惯大学的理论性、跳跃性、选择性、创造性及自主性学习模式,产生对自我评价的困惑和学习适应不良,表现为学习上的厌倦、盲目、无序、应付,心态上的烦躁、抑郁、空虚、迷茫,不能通过积极的自我调整达到与学习环境的平衡,引发厌学情绪及怠惰行为。

(三) 高校教育的偏失

高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易于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如何正确面对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比较薄弱。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之前的中学教育中更为明显。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多数中学主要强调知识教育,突出智育成分,心理健康教育很难摆到应有的位置,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相应的心理素质训练,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四) 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客观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每个孩子成长不可忽视的条件。家庭对于塑造学生个性、养成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不完整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往往使其产生孤僻、冷漠、粗暴的人格特点;在父母关系不良、紧张或冲突,经常吵架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自私、敌视等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缺欠;经常打骂、缺乏人情温暖的家庭会使孩子迟钝、犹豫不决、具有易犯暴力的倾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便会诱发心理疾病。

5.心理调节能力的下降

当前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严重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心理调节,这包括自我调节也包括他人调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对心理学知识的摄入,不懂得关注自己的心理卫生和健康,面对自身存在的种种困惑、矛盾、冲突等,束手无策。以上主要是由于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得自我的心理调节造成心理问题,同时,作为调节的而起到重要作用的他人调节,在目前情况下难以形成。

三、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和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在社会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开展,全过程进行,以最大限度健康发展学生为目的。

(一) 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个体,高等院校大学生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应尽力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讲,就是正确对待大学生的能力,努力营造平等公正的社会风气,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环境。如果学生能够牢记这一点并好好把握这个方向,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迷失方向,引起焦虑不安。

(二) 建立健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的工作。高等院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形成全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组合的工作体系,从不同层面、角度、渠道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辅导、咨询、干预工作,在学校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 加强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健康品质也是天下父母应尽的义务。因此开展心理教育必须依赖家庭教育这个基础。通过制定家长联系制度等措施,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学生的合力,有利于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家庭确实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阵地。

(四)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要在深入调查、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其所存在的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比如:在大学二年级,主要是加强自我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深人社会、深入企事业单位,深人具体的工作岗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多方面的实地考察,从而充分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效应和人生的效应,力求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主观的自我与客观的自我统一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有目的地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而在大学三年级,则着重择业心理和社会适应心理的教育,如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顺利地走向社会。

(五)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心境

学习仍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六)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适当扩大人际交往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大学生集体也是社会群体之一,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生活在这个群体里。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一个人就能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和联系,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在一起,进行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不仅可以使人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还可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地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

参考文献:

[1] 史仲芳.心理与健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2] 邱鸿钟.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张国成,邸卫民,王占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晋.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王革.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研究[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基于公民权利理念的社会福利权利研究 下一篇:跨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