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言品析 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时间:2022-05-18 06:05:48

重视语言品析 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摘 要:本文概述了如何通过对课文中的精彩语言的品析、朗读、比较等方法,以感悟作品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言品析; 提高;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54-001

语文教学重在教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并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品析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具体说来,语言品析有哪些功能呢?

一是语言品析能把握词语的内涵。语言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质载体,把握作品语言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语言细节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增强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品析能感悟文章意蕴。语言这种物质载体承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形象和情感,而形象和情感总是隐含在语句之中的。作品欣赏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对这一语言意蕴理解、欣赏直至接受的过程,通过对作家叙写的分析(即语言的品析),来把握作品深层的意蕴。

三是语言品析能感悟作品表现手法。作家在创作中为了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内心意象,总会调动各种表现手法。读者在语言的欣赏过程中理解作者所采用的技巧,有助于对作品加深理解,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一点写作的手法,达到以读促写的目标。

那么,一篇文章中,需要对哪些语言进行品析呢?

一是对关键词语含义、作用的品析。一个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词语对于理解句子意义、人和物形象甚至作品主题起到重要作用,理解这样的关键词语意义重大。比如,《背影》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一个“混”字,一个“又”字,极好地表现了当时我告别父亲的不舍和悲伤心情。《月迹》中“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玉玉”“银银”两个叠词,不仅传神地表现出月光的皎洁,也符合儿童天真可爱的说话特点,表现儿童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二是对重点句子的含义、作用品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含义品析,对于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情感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幽径悲剧》中先说“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接着说“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对这两句句子含义的理解,便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重点句子作用品析,主要集中在一些描写的句子、抒情句子和议论的句子上。包括人物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景物描写,对于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或营造意境的作用。包括抒情的句子,抒发作者的情感;议论的句子,阐明道理,揭示文章的主题等。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于是,每个星期天我们都会衣冠整齐地站在栈桥上,望着远处的大海轮开进港口,总是重复着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要是于勒在船上那有多好啊”这一人物活动的描写,形象生动的表现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期盼,与后来见到穷困潦倒于勒不相认形成对比。

三是要对文章题目的作用品析。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品析题目,对于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品思想内容有重要意义。比如《背影》教学中,要让学生品析作者以“背影”为题的妙处,明白“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背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背影”表现了在家庭困顿的情况下,父子之间的相怜相爱的情感;“背影”是以小见大的一种写法,感人至深。《幽静悲剧》一文教学,要让学生品味到幽径上发生的悲剧,以及作者写作这一悲剧表现出的对愚氓毁美的愤慨和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那么,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品析呢?

一是在朗读中品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学生通过对文章精彩段落的反复诵读,从朗读的语调、音律和形象生动的语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形象性、丰富性、生动性,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感悟力和鉴赏力。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用心体会,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描写生机勃勃春天所蕴含的意义,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让学生谈读后的体会,对重点词语、句子认真玩味,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眼前一定会出现春天的美好景象,比单纯地讲比喻、拟人修辞及作用的效果要好不少。不仅抒情散文可以这样教,叙事散文、小说也可以这样教。《幽径悲剧》中“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古藤被砍的惨状是多么震人心魄。只要反复的读,教师只需要适当指导,学生便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对于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吟哦讽诵的方法,像《岳阳楼记》《出师表》千古传诵的名篇,学生通过熟读而精思,长吟而深悟,背诵而积累,自然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是在比较中品析。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文学语言的品析,通过语言品析来欣赏作品。这种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原文中的词语用其他词语替换,比较两者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大小的蝴蝶嗡嗡地闹着,”将“闹”改为“叫”怎样?显然,“闹”不仅写出蝴蝶的叫声,更写出了蝴蝶飞舞的热闹景象。一种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作用。如2010年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题: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终于”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①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我的叔叔于勒》)

②……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故乡》)

同样是“终于”,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①句中的“终于”表现菲利普含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急迫,从中表现出他的虚伪与无情。②句中的“终于”表现了闰土内心犹豫、矛盾、挣扎的情感变化过程,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学生经常这样比较、揣摩,那么学生语言的感悟力和鉴赏力自然会提高。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语言的品析,通过或朗读,或启发;或比较,或联想的方法,感悟作品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对元青花相关问题提出的思考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