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儿童形象

时间:2022-05-17 08:45:1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儿童形象

内容摘要:斯托夫人的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废奴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伊万杰琳?圣?克莱尔、托普西、乔治・谢尔比等儿童角色更是形象生动。本文将研究书中这三位儿童的形象,分析奴隶制对他们的伤害,而爱是斯托夫人所认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汤姆叔叔的小屋》 儿童 奴隶制 爱

哈里特・比彻・斯托是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历来被认为是废奴文学的经典之作,为作者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自出版以来,评论家们对它的评论层出不穷,其中的汤姆叔叔、伊莱扎等形象已是广为人知的小说人物,备受评论家关注。然而,法国作家乔治・桑却认为“儿童是斯托夫人作品中真正的英雄”(Sand, 462)。

斯托夫人一生养育了七个孩子,她喜爱儿童,常把儿童写进文章里,也创作出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斯托夫人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她与姐姐凯瑟琳・斯托一起合作完成的儿童读物,里面除了有十二幅地图和一些版画之外,还有儿童故事。此外,她还连续多年在Our Young Folks这家儿童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虽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并不是一本儿童小说,但是斯托夫人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把儿童看作是她的部分读者,甚至在原稿中直接呼吁小读者要“记住并同情那些可怜的被压迫的人”,长大后要“通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你们的同情”(引自Lenz, 345)。斯托夫人生于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美国家庭里,她跟十九世纪的大部分美国人一样,是虔诚的新教徒。在斯托夫人看来,儿童是上帝的宠儿,是善的代表,他们的善对大人有救赎的作用。儿童纯真的灵魂与上帝最为亲近,但是世俗的罪恶使得儿童离上帝越来越远。在那个年代,阻碍儿童与上帝亲近的最大的罪恶就是奴隶制,它不仅破坏了儿童的纯真,还硬生生地把母亲与孩子们分开,毁坏了家庭幸福。本文将分析伊万杰琳、托普西和乔治这三位儿童的形象以及奴隶制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并解读作者在刻画这些儿童形象背后所要传达的信息。

一.伊万杰琳・圣・克莱尔

伊万杰琳・圣・克莱尔是白人贵族奥古斯丁・圣・克莱尔的女儿,斯托夫人把她刻画成一个拥有完美外形和高尚情操的小天使。在介绍伊娃的那一章,作者引用了拜伦的诗作为题词来赞美她:

“璀璨一明星,光华照人寰。

闭月羞花貌,尘镜欲映难。

可爱小生命,雏形犹未全。

含苞幼玫瑰,万绿丛中眠”(斯托,145)。

斯托夫人赋予了伊娃出众的容貌,“她美丽的儿童的体形完美无缺,没有小孩子中常见的圆胖敦实的轮廓。她有一种飘然轻盈的姿态,就像人们在梦境中见到的神话或寓言中的仙女一样”(斯托,148)。伊娃不仅五官美,眉目间还有一种“独特的、梦一般的纯真气质”(斯托,148),任谁见了都印象深刻,汤姆见到她时“几乎相信自己看见了从他的《圣经・新约》里走出了一位天使”(斯托,149)。伊娃美得超凡脱俗,她形体上的美对应的是她精神上的高尚。伊娃不仅爱她的家人,还爱奴隶们,她的爱是无条件的。在轮船上,伊娃恳求父亲买下汤姆,目的只是“要让他快活”(斯托,152)。回到他们在新奥尔良的家时,伊娃热情地扑向奶娘(混血女佣),一再亲吻她,然后“挨个儿从一个仆人跑到另一个仆人那里和他们握手,亲吻”(斯托,166)。伊娃对奴隶们真诚的爱让她的妈妈玛丽和阿姨奥菲利亚小姐难以接受,她们认为奴隶和主人毕竟主仆有别。伊娃有着虔诚的。“伊娃深爱《圣经》,因为它在她心中唤起了奇特的渴望以及模糊而强烈的感情,这是充满热情的、富有想象力的孩子都珍爱的感情”(斯托,263),因此她能将《圣经》朗读地十分出色。伊娃这与生俱来的虔诚是她的父亲望尘莫及的。

斯托夫人对伊娃超凡脱俗的外表和高尚精神的描述与伊娃因奴隶制所遭受的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人女仆蒲露的主人不允许她照看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活活哭死了,从此蒲露开始酗酒来麻痹自己,后来也悲惨死去。听说了她的遭遇之后,伊娃“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没有惊叫,没有觉得奇怪,也没有哭泣。她双颊变得苍白,两眼蒙上了深沉、严肃的阴影,她把两只手放在胸口,沉重地叹了一口气”(斯托,221)。精神上跟其他孩子相比更为成熟的伊娃并没有歇斯底里地大哭,但是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悲痛却更加深刻。此后,伊娃又听到了别的奴隶的悲惨经历,这让她非常痛苦,圣?克莱尔觉得这个孩子不应该再听到这种故事了,因为她“太爱激动”,伊娃解释道:“我不是爱激动,只是这种事情深深渗透到我心里去”(斯托,238)。跟奴隶一样,孩子也是弱势群体,容易受到伤害,而伊娃对世人又有着天使般的爱和同情心,因此更能强烈地感受到奴隶的痛苦。她亲眼目睹奴隶制一桩桩的罪恶,这些事件都刻在她的心里。伊娃想为他们做些事情,她对汤姆叔叔说:“如果我的死亡能结束这一切痛苦的话,我会很高兴地去死。汤姆,要是能够的话,我愿意为他们而死”(斯托,282) 。伊娃的抗争力量十分有限,她能为奴隶们做的就只有像耶稣一样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救赎他们。伊娃的死是奴隶制造成的,而“当死亡的精神力量和儿童与生俱来的圣洁结合在一起时,伊娃就成为一个具有救赎力量的天使”(Tompkins,129)。她的死感化了她的父亲、托普西和奥菲利亚小姐等人。

二.托普西

如果说伊娃是一个完美的白人小孩,那么托普西就是斯托夫人在小说中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黑人小孩。她和伊娃是黑白两个种族的儿童代表,她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里站着两个孩子,她们代表着社会的两个极端:一个是出身高贵的孩子,白皮肤,满头金发,深陷的眼睛,端庄聪慧的前额,高雅的举止;旁边的一个则是黑皮肤,机灵,狡黠、卑琐、然而却十分敏锐”(斯托,250)。和天使般的伊娃不同,托普西刚开始特别淘气,会偷东西、撒谎、搞一些恶作剧。问她为什么这么做时,她回答说:“我想是因为我太坏了”(斯托,254)。她经常说自己“坏”,表现地没心没肺,但其实是因为她心里埋藏着深深的痛苦。她从一出生就是奴隶,一直被主人用各种工具毒打,她对体罚已经麻木了,因此当奥菲利亚小姐试图打她以作惩罚时,这招对托普西来说完全没有用。除了身体上的痛苦,托普西还不得不忍受着奴隶制对她精神上的折磨。第一次见面时,奥菲利亚小姐问她多大了,在哪里出生的,托普西说她不知道,她“从来没有出生过”,也“从来没有过爸爸妈妈,什么也没有”(斯托,245)。她的回答听起来荒唐,但其实“反映了奴隶主对她人性的淡漠”(Meer, 150)。奴隶被当作商品一样交易,奴隶主只关心他们能为主人做多少事,带来多大的利益,从来没有给过他们人性上的关怀。

托普西学习起来特别快,不管是整理房间还是读书认字,她都表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但是她拒绝好好表现,不断调皮捣蛋。她其实是一个特别敏感的孩子,尽管奥菲利亚小姐在教导她,希望她变得更好,但是托普西深知奥菲利亚小姐并没有真正接受她,而对黑人有天生的抵制情绪,从来没有碰过托普西。她的恶作剧实际上就是对这种情绪的反抗,同时也表现出她对爱的渴望。惩罚和毒打无法改变托普西,只有爱才可以让她变好。一开始,伊娃对她的善意让托普西觉得难以置信,因为从来没有人对她这么好过。伊娃没有放弃,她一再地表示她爱托普西,而且上帝也爱托普西:“难道你不知道耶稣爱一切人吗?他和我一样愿意来爱你,他和我一样爱你,――只有爱得更深,因为他比我更好”(斯托,290)。只有真正感受到爱之后,托普西才被成功感化,她才愿意学好。最终,在奥菲利亚的帮助下,托普西到非洲去,成了一名传教士。

三.乔治・谢尔比

乔治・谢尔比是白人农场主的儿子,和伊娃一样,他跟奴隶之间的关系也很亲密。他第一次出场时才13岁,当时他正在汤姆叔叔的小屋里教他认字。虽然汤姆叔叔学习起来很吃力,但是这个小老师一点也没有不耐烦。在斯托夫人那个年代,白人教黑人奴隶读书认字很少见,这一行为带有深层次的含义。通过教汤姆认字,乔治“打破了不教奴隶认字的世俗约定,同时也在精神层面上肯定了汤姆的人性”(Robbins, 53)。乔治跟克洛大婶也相处地十分融洽,就像两个亲密的朋友一样:“克洛大婶坐在椅子里往后一靠,被少爷的妙语引得开怀大笑,直笑得眼泪从她发亮的黑脸上流下,间或玩笑地拍拍或桶桶乔治少爷,叫他一边呆着去,说他真是个小坏蛋――他简直要把她笑死了”(斯托,25)。之后,乔治还留下来参加奴隶们在小屋里的聚会,跟他们一起唱诗、读《圣经》。虽然谢尔比先生和太太对家里的奴隶们也很好,但是他们还是有主人的身份感,从来没有像乔治这样跟奴隶亲密无间,他们最后还迫于债务压力卖掉汤姆。当汤姆被奴隶贩子黑利带走的时候,乔治急忙赶来,跳上马车,搂住汤姆的脖子哭着说:“这事肮脏、卑鄙、可耻!我要是个大人,他们就不能这么干,――就是不能”(斯托,101)。他还向汤姆承诺早晚要把他赎回来。乔治此举背弃了他的父亲,谢尔比先生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这个孩子更看重的是人性和道德。

在小说的最后,乔治已长大成人,他继承了父亲的农场,终于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决定了。于是,他赶到汤姆所在的农场,打算把他赎回来,但是他晚了一步,汤姆已经被西蒙?雷格里打得奄奄一息。看到这一场面,乔治“顿觉天旋地转,及其痛苦”(斯托,430),他根本不想让汤姆死。但是,作为虔诚的基督徒,汤姆并不觉得死亡是可怕的,他说:“我曾经是个苦命人,但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现在我已经到了天国的门口,就要进去了”(斯托,431)。他觉得雷格里并没有真正伤害他,只是为他打开了天国的大门。带着基督的爱,汤姆叔叔含笑长眠了。汤姆的死和他临死前所说的话深深震撼了乔治,他跪在汤姆的墓旁向上帝发誓:“永恒的上帝,请你作证!从现在起,我将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把这可诅咒的奴隶制从我的国家中消灭掉”(斯托,434)!他信守了诺言,回到肯塔基之后,他就把农场上的奴隶全部解放了。虽然只有一小部分奴隶得到了解放,但是蕴含了斯托夫人的美好愿望。她希望乔治的这一举动可以辐射到美国的其他地区,从而解放整个国家的奴隶。

斯托夫人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因此她也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多次引用《圣经》的语句,传达基督教的教义。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比起以暴力方式废除奴隶制,她更支持以基督的爱来感化世人,认为只有在思想上做出改变,才会有行为上的改变。在这部小说里,孩子就是斯托夫人所推崇的爱的代表。虽然主人公汤姆叔叔不是小孩,但他有孩子般的纯真、善良和虔诚,他也跟孩子们关系密切。孩子们的灵魂和上帝最为亲近,但是奴隶制带来的罪恶深深地伤害了他们,不管是白人小孩还是黑人小孩,都不能幸免,这些罪恶最终使得“温柔的、哭泣的孩子变成了冷酷无情的大人;信仰坚定的孩子变成了怀疑者;漂亮谦虚的人变成了的被抛弃者”(Stowe, “Children”, 82)。如果你问斯托夫人要怎么做才可以保持信仰,她会告诉你要向孩子这个“温柔的老师”学习,因为“孩子可以为你领路”(Stowe, “Children”, 83)。

(作者单位:厦门工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校开设摄影基础选修课刍议 下一篇:《围城》会话交际中的“什么”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