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分担对学生家庭影响思索

时间:2022-05-17 03:36:31

高校教育成本分担对学生家庭影响思索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概念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世界著名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1986年提出,它是指高等教育成本完全或几乎完全由政府或纳税人负担,转向至少部分由家长和学生负担,即政府、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随着各高校成本个人分担比例的上升,公共高等教育资源将倾向于收入水平较高家庭的学生,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将在这样的趋势下因负担不起大学生培养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而放弃上学的机会,从而形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这与我国的教育公平基本原则相距甚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随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推行的深入,个人及家庭所承担的比例不断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社会及企业对于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正在逐渐加强。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制分担的有效运行。

1.1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比重不足

目前政府的财政预算体制中,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较慢,距原定4%的目标相差较大。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该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上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全国教育经费为12148.07亿元,比上年的9815.31亿元增长23.77%。而接下来的2008、2009年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8%、3.59%,这也说明了教育支出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不能同步增长,这使得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费用无形中转嫁给了教育者,成为学费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企业及社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较低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些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对高等教育捐助额较大,但主要集中在名牌大学,且总量占我国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很低,需要大大提高。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几乎为空白状态。这样的社会资助只会使得更多的资源向少数名牌大学聚集与倾斜,而真需要社会关注的一般院校、欠发达地区高校将会长期处于社会资助的真空状态。

1.3缺乏有效的高校成本管理约束机制

一方面,导致成本分担的依据缺乏准确性和规范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高校收费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地区性的差异,这就使得统一的教育收费缺乏刚性的约束。同时,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法律制度的规范力度也存在很大障碍。另一方面,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成本使用监控体系。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高收费和乱收费禁而不止,国家治理效果不如人意,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和制度规范,同时,对于教育成本使用的监督没有形成合力,媒体、大众、学生缺乏对于高校成本使用过程中的监督话语权,这也是监督效应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2云南省高校学费政策对城乡学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2.1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态度及理解调查

科学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合理趋势。那么,受不同家庭背景影响的学生,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否接受?他们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又有什么样的理解和看法?为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笔者在调查问卷中涉及相关问题,以获取大学生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同时,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是指全日制下的专、本科学生,不含研究生。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学院等不同类型、层次的公办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个高校发放问卷50份,共发放了300份,回收问卷278份,回收率达92.67%,其中有效问卷271份,有效率为97.48%。从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来看,男生143人,占52.68%,女生128人,占47.32%,男女比例持平,具有代表性。从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的情况看,来自大中城市(指地级以上城市)的共51人,占总比例的18.82%;来自县城(含城市户口的建制镇)的共94人,占总比例的34.69%;来自农村(含集镇和农村)的共126人,占总比例的46.49%。样本基本反映了云南省各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及小城镇的事实,符合云南省农村人口占多数的省情。

2.2调查结论分析

(1)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已为云南省大多数大学生家庭所接受,大多数家庭对上大学的付费意愿比较强烈,但对具体应承担的成本比例并不清晰。大多数人仍然认为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主体,对社会企业也应分担高等教育成本认识的不够深刻。

(2)从大学生家庭付费能力的角度来看,目前云南省大学生家庭的付费能力偏低。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大学生家庭将不得不节衣缩食,减少其他家庭设备和服务的开支,或者求助于亲朋好友的资助。

(3)由于城乡家庭的实际经济收入状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相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情况下,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普遍比城市家庭的承受能力要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负担明显高于城市家庭。

(4)目前国家资助政策对大学生家庭的付费意愿有重要的影响,但学生及其家庭对目前国家的资助政策并不十分了解,相关部门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国家资助政策对于城市家庭的帮助作用要低于农村家庭的帮助作用。在资助政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现实条件的制约,获得的国家资助往往不容易落实到位。

(5)学费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继续上学的可能性具有显著的消极的影响,在大幅度提高学费水平的情况下,学生的付费意愿会随着学费水平的提高而急剧下降。农村家庭对于学费上涨的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城市家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不获得其他成本分担方式帮助的前提下,更容易受到高校学费上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3调查结论对家庭所产生的经济学效应

(1)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所带来的挤出效应。所谓挤出效应在这里是指由于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支出而使家庭消费总量减少或制约其增长的结果或趋势,挤出效应可分为绝对的挤出效应和相对的挤出效应,前者是指家庭高等教育支出使家庭消费总量的绝对量出现减少的现象和趋势;后者是指家庭高等教育支出使家庭消费总量增长幅度降低的现象和趋势。在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过程中,我省的农村家庭往往出现绝对挤出效应的情况。这是由于我省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学费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的负担都比较重,一些偏远地区及城市低收入水平的家庭往往自身无力支持孩子上大学所需要的费用,这使得举债上学成为了唯一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学费使得这些原本还可以勉强维持基本生活支出的家庭不得不节省开支,降低生活水平,以使孩子可以完成学业,早日清还债务。而这样的家庭由于广泛分布于农村,使得农村家庭在整体上表现出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能力的较低。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所带来的替代效应。所谓替代效应,是指家庭高等教育支出的挤占和替代了家庭的其他消费,也就是将原本用于其他消费的支出用于了高等教育消费,从而使其他消费减少或降低了其增长幅度。替代效应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费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收入家庭中,教育支出产生的替代效应有所不同。在高收入家庭中由于教育支出只占其家庭消费的很小一部分,不会对其他消费产生什么影响,因而几乎没有替代效应。但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教育支出的大幅上涨可能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越是收入低的家庭替代效应可能越大,因为对所有家庭而言消费是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收入也就是支付能力的制约下,当消费中的某一部分增加较快时必然会对其他消费产生影响。

3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分担机制的建议

3.1加强高校的成本管理

由于成本的空间限制的特性,使得成本控制受部门大小及多少的限制及部门不同而随之不同,一般来说,可控空间越小,成本控制的可控性越强。在高校中,系的成本控制比整个学校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强。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成本控制的能力,可控空间应该尽可能缩小,把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下级部门或岗位。在实践中,至少应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基层进行任务控制,中层进行管理控制,高层进行运行控制,不同层次,职能不同。而在评估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利用一定量的资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防止因缺乏效益观念而导致工作的失误。

3.2建立企业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机制

企业对高校的捐款都属于公益性捐款。在我国现行的所得税征收规定中,企业和个人除了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捐赠可以在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财税【2001】103号),其它的对教育的捐赠,企业在年应税所得总额3%以内的可税前列支予以扣除,超过应税所得3%的部分则全额计税,而且未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直接向高校的捐赠则一律不准税前列支。显然,这规定为了防止偷税行为却把大额捐赠拒之门外了。在国外,如英国,法律规定财团对教育的捐赠不仅不需纳税,而且对其资本免去增值税。政府对于设立教育基金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仅征收15%的投资收入附加税(常规的税收是40%的所得税)。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鼓励企业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为高校找到一条可持续获得资金的渠道。

3.3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属地化机制

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收入是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的主要形式,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区别,使得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更大。从劳动者个体来看,如果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则生产活动会促进劳动者知识技能的发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者自身的专业知识的积累。相反,如果不相适应,则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失。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者往往能获得更多收益,这对于个人和家庭在选择高等教育投则的需求上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并对高等教育的付费意愿产生了强化功能。

4结语

在国家分担总体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采用不同的成本分担设计方案。具体包括:首先,不同地区高校成本分担分类控制。原则上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国家应分担更高比例的培养成本;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国家应该分担较低比例的培养成本。其次,高校不同专业的成本分担分类控制。国家可以在一些农、林、牧、矿业勘探与采掘和师范类院校继续推行学费全免政策,以鼓励那些优秀的、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没有任何负担地进入大学学习。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断增加,在政府受财力限制对高等教育支付有限的状况下,为了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确保教育公平,使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求学者不因经济问题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就必须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健康、快速地发展。

上一篇:高校舞蹈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下一篇:建立新型管理文化促进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