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观课外辅导

时间:2022-05-17 03:26:24

也观课外辅导

最新出炉的《2015年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以下称白皮书)显示,当前,已有超过八成的家长,选择给孩子们报课外辅导班,其中,报一个辅导班的比例是17.06%,报两个辅导班的比例占到26.54%,报三个辅导班的比例为20.85%,报三个以上的为18.72%。而仅有16.83%的孩子没有参加任何课外辅导。

这份白皮书出自搜狐教育。其调查对象为该网2015年教育领域的用户和消费者,整个调查历时3个多月,共收集有效样本逾20万份,覆盖了课外辅导、在线教育等6个领域。

通过对课外辅导班类型的调查,白皮书显示,有39.07%的受调查者选择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特长学习,36.32%的人选择主科学习。相应地,前几年大热的奥数班,却在2015年的调查中占有极少比例,仅有9.64%的人选择参加奥数和写作等科目的学习。

调查分析,这与教育部禁止升学考试与奥数挂钩有关,直接导致奥数班遇冷。此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高考考试中涉及的综合类学科,所参加的人数比例也并不多,只占5.68%。

对于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目的性,51.42%的受调查者表示出于兴趣培养;24.41%的人表示为提高基础水平;10.9%的人表示家有“牛孩儿”,为尖子培优而选择辅导班。另有一些人目的性较明确,分别有10.19%、1.9%、1.18%的人为冲刺备考、模拟考试以及竞赛做准备。

至于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时重点考虑哪些因素,白皮书调查发现,有35.95%的受调查者优先考虑教师经验;17.27%的人会优先考虑学习氛围;16.24%的人会选择交通便利的课外辅导机构;接下来考虑的因素依次为品牌知名度、服务价格、教材优势、网上口碑以及是否有折扣促销。

2015年为教育改革进入攻坚之年,国家正在制定“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方案,未来,中高考将面临变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新的中、高考改革会对课外辅导有何影响?调查显示,32.70%的受调查者表示会有一定影响,同时还有18.01%的人认为会有很大影响。也有26.78%的人认为根本不会受到影响。另有22.51%的人表示现在不好说,而呈观望状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些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的同时,不少家长在课外为孩子报了兴趣班。对一些孩子来说,课外兴趣班甚至成了“主战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131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37.9%的受访者坦言身边中小学生上课外兴趣班的非常多,46.0%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多,13.6%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回答比较少、非常少的受访者分别仅占1.6%和0.9%。

62.3%受访者认为送孩子上课外兴趣班是为培养其多方面兴趣和才能

北京市海淀区九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小刘的爸爸刘建宁表示,孩子一入小学,家里就给她报了各类兴趣班,绘画班、羽毛球班、歌唱班都一直在上。“最近又报了国学课,课上老师会以历史故事为载体,讲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涵养和素质的提升都有帮助。”

谈到“校内减负”政策,刘建宁表示,虽然一直在强调减负,但好学校的数量就那么多,想上好学校依然压力很大,学校减负了,孩子们只能到各类兴趣班、补习班去。“各优质学校的招生标准居高不下,那么学校减负的最终结果,就是把教育的负担推向了社会。”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西南大学评估组对我国2010~2014年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在全国选取有代表性的14个省份的500多所学校的10万余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近5年来,小学生课业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每周课时数超过30节的小学比例由39.14%下降到26.82%,每学期统一考试次数超过1次的小学比例由55.62%下降到34.21%,每天在校时间超过6小时的小学比例由54.53%下降到43.91%,每天家庭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48.70%下降到37.41%,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58.32%上升到72.13%。

由此可见,校内“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初见成效。但如今孩子们在更长的校外课余时间里,并没有“闲着”。王史建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他给孩子报了尤克里里(一种四弦夏威夷的拨弦乐器)、乒乓球、能动英语屋俱乐部三个课外兴趣班。“家长也是没办法,现在‘流行’上兴趣班,身边的孩子几乎都上,就给孩子报了。”王史建说。

本次调查显示,家长送孩子上课外兴趣班的最普遍原因是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和才能(62.3%),其次是增强其升学竞争力(45.7%)。其他原因还包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4.3%)、兴趣班是潮流,大家都上(34.3%)、与其闲着上网打游戏不如学点东西(25.5%)、平时没时间带孩子(15.8%)、孩子喜欢(14.8%),其他(1.8%)。

63.1%受访者表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课外兴趣班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关于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中提到,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中学生家长需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那么,家长们在为孩子们选择课外兴趣班时是如何决断的呢?

调查显示,63.1%的受访者表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来报班,58.4%的受访者表示家长权衡利弊替孩子作决定;30.6%的受访者会参考老师的意见建议;11.9%的受访者会参考其他家长建议。

中关村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李的姥姥刘月芹表示,孩子幼儿园时她父母就开始让她学习跳舞、弹钢琴了,“主要是担心孩子会长太胖,跳舞和弹钢琴都能培养孩子的气质,也锻炼了身体”。说到课外兴趣班的效果,姥姥非常欣慰,“孩子舞蹈已经过四级了,钢琴也有成效,她每天都在动手练习,这能锻炼大脑”。

在送孩子上课外兴趣班这件事上,29.3%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认为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28.6%的受访者不赞成,认为课余时间应留给孩子自己玩耍;42.2%的受访者认为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作决定。

一位姓刘的妈妈的孩子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上二年级,给孩子报了一个英语补习班,“虽然他对英语兴趣很高,但是感觉效果并不是很好,收费也不低。现在学校也开了足球兴趣班,不过小孩儿比较内向,大班上课,老师不会特意关注,效果也一般”。

王史建表示,通过体育竞技类课程的练习,孩子身体得到了锻炼,现在孩子很少感冒,体质得到了提升。“并且通过课程学习他能更深入地了解乒乓球这项运动以及相关知识,我觉得非常不错。”

63.3%受访者感觉兴趣班收费过高

王史建表示,在兴趣班课程时间的选择上,他都尽量选在周末,“克服自身休息需要,让孩子有间歇休息。不过孩子现在对尤克里里的兴趣逐渐降低,练习的时间和次数都在减少。不过既然当时他自己同意的,我们会尽量让他坚持下来,不能半途而废”。

那么,送孩子上课外兴趣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调查显示,63.3%的受访者认为兴趣班收费过高,57.4%的受访者坦言孩子休息时间不够,56.5%的受访者表示兴趣班质量参差不齐,其他依次为:孩子压力大消化不了(40.7%),孩子兴趣逐渐降低(25.6%),其他问题(3.0%),表示没有问题的仅有1.7%。

王史建坦言,为孩子报兴趣班的费用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我家小孩三个兴趣班每年的开销至少在3万元。小孩报班上课的教育支出比较大,这应是不少家庭面临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家庭其他方面的生活质量。”

刘妈妈表示,她们一家来北京3年多了,夫妻两人每月工资拿到手的不到1万元。房租近5000元,剩下的除了生活还要给孩子报补习班(1年1.6万元),“真的是捉襟见肘,只能在能力范围内尽量让他上一些课,我们家庭负担太大,真希望学校能开办一些小兴趣班。”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有孩子的占67.7%,即将有孩子的占13.2%,还没有孩子的占19.1%;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35.3%,二线城市的受访者占36.1%,24.9%的受访者来自三四线城市,3.7%为其他。

(来源《中国青年报》)

教育部规定,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如陕西省教育厅公布:对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的教师重点查办;对查实有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行为的学校,要追究学校主要领导责任,一律停职检查,情节严重者,调离校长岗位。有偿补课由来已久、饱受诟病,那么教师到底能不能有偿补课呢?

任课教师不能参与有偿补课,这应该是一个常识。首先,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职责,他们本应该在课堂上履行、完成相应的责任。即便学生群体存在差异,即便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教师也不该通过收费的方式,课后补课;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课前的用心备课,课上的精心讲授,课后的专门辅导,做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他们需要完成的义务,也是他们需要具备的教学能力。一个称职的教师,不会把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当成课后补课的理由,更不会以此作为牟利的捷径――当教师做出如此判断时,家长们通常会惊慌失措,顺从地接受课后补课的建议。这是一种误导和诱导。

其次,有偿补课会导致教师权力的滥用,这种权力来自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对比。教师似乎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教师的话却可能“一言九鼎”。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家长出于对教师的敬畏,或者对教师的迎合,把参加教师的补课当成拉近关系的一种方式,还有一些家长已经把参加任课教师的补课,当成一种变相的送礼。这种变味的补课,既庸俗化了师生关系,也让学生陷入被动的补课压力之中。甚至,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补课的效果,通过泄题的方式,快速提升学生成绩。这种麻醉学生和家长的行为,最终破坏了规则,损害了学生权益――当他们参加统考时,就现出原形。

可为何任课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屡禁不止,且容易获得同情呢?一个理由是,存在市场需求。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家长愿意为孩子补课:差的学生,家长希望通过补课为其补齐短板;好的学生,家长希望通过补课让其更加优秀。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要补课,如果不补课,就会心里没底,感觉输在了起跑线上。另一个理由是,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好。任课教师因为在岗,所以更加了解应试的需要,也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由任课教师补课再好不过。

这两个理由看似充分,但其实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谁说补课非要由任课教师完成?补课需求完全可以由培训市场来完成。就像考研辅导一样,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教育部门不允许招考学校举办辅导班,结果考研辅导还不是一样成为市场的热点,成为培训机构争抢的“肥肉”?而培训机构的师资可以由退休教师来担任,或者吸纳那些愿意舍弃教职投身培训事业的教师加入,这些人未必会比任课教师能力差,而且也可以避免任课教师补课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因为身份模糊和错乱带来的尴尬。说实话,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他们的精力毕竟有限,要想一边在课堂教好课,一边在课后补好课,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很多时候,他们只能敷衍一边,而且多数情况下,被敷衍的是课堂。

以校长连坐的方式治理任课教师有偿补课,算是一剂猛药。不如此,任课教师有偿补课的乱象就可能屡禁不止;不如此,任课教师不得有偿补课的常识就无法成为共识。诚然,有偿补课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教师待遇、教师编制的问题,这些问题让人觉得教师补课有其苦衷;但即便如此,师德的边界也不能模糊,有偿补课的界限也不能突破,否则有偿补课衍生出来的问题将更加严重、普遍。从这个角度看,陕西省教育厅的痛下狠招,也算是一种当头棒喝――在职教师不能有偿补课,其实是个常识。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据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将在职教师是否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并接受社会监督。然而,在升学率仍是学校命脉、分数仍是升学的硬杠杆下,家长的需求、校方的默许都使得有偿补课难以根除。

一些家长希望,学校能出台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让其专心于学校教学。同时,也希望能打破长期以来“唯分数”的考试选拔标准,不要过于看重分数,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都“不需那么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有偿补课难禁的原因一是参与教师众多,导致“法不责众”;二是教师收入不高,学生补课需求旺盛,彼此合拍,学校又不愿为难自己的教职工。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遵民分析,现在考试越来越难,不靠校外补课,学生难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而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另一方面也跟部分地区教师待遇低有关。

“现在的公立学校,一个班最少也有五六十个学生,老师辛辛苦苦干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的工资,我们需要这些额外补贴。”一位西部省份的老师坦言。

吴遵民认为,一味地禁和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有偿补课的根源在于考试选拔制度。“我们要考虑如何全面考查学生素质,这样学生就不会为了一张考卷而拼,补课就会降温;如果老师待遇提高了,课堂上就会全心全意教学生,学生也就不会去校外补课了――这些问题不解决,禁和堵的收效甚微。”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认为,应尝试建立有效的协同监管机制,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教育培训机构等利益相关者都纳入对有偿补课的监督管理辐射范围内。“这不仅需要持续治理的力度,更需要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契合度,否则达不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来源新华网)

上课外补习班几乎成了中国孩子的普遍选择。实际上,不少国家的孩子也上课外补习班。为了考上好大学,也为了和越来越多的亚洲尖子生竞争,美国的中学生纷纷掀起了补习热潮,他们最热衷补习的是语言类学科和数学。

加拿大:快乐教育基础不牢

在加拿大,大多数中小学生所上的公立学校是一种解决“有或无”的普及教育,正课负担在10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一)以下都较轻,副课则更缺乏专业性,如音乐课、体育课,一般只是简单地唱唱歌、打打球、跑跑步,稍微深一点的东西,比如详细的五线谱乐理、复杂的篮球、棒球规则,公校一般都不太讲,或者只讲一点儿,孩子们如果想多学,就只能去课后班学了。

类似国内的纯学习类补习班,在加拿大也有。其实加拿大中小学不光只有“快乐教育”,学生过了10年级之后课业会骤然加重,而且加拿大不是“一考定终身”,能不能升学、能不能进名牌大学,要看最后两个学年、共6个学期的综合成绩,任何一次考试考得差些,就很可能入读名校无望。有些学生很难适应这种骤然间从轻松快乐到严肃紧张的学风转变,学习很容易跟不上。

不仅如此,不论公校、私校,到了10年级以上,一些文化课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比如英文的阅读、应用文写作、文法理解以及数学等,本地孩子(尤其公校生)因为此前一直“快乐教育”而底子不牢,学起来很吃力,来自东亚等地的移民孩子在数学等科目上倒是游刃有余,但语言方面又会拖后腿,因此各种针对高中科目的补习班也就应运而生。总的来说,华裔移民对这类补习班更青睐,但各族裔上补习班的都有。

英国:课堂教学效果下降

英国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加。有经验的私教老师爱德华兹说,他所接触的学生,一般选择一对一的补习方式,因为这种补习比在课堂上更专注,学习成绩提高也快。之所以出现补习需求越来越多的现象,他认为,是因为英国学校里的教学效果下降,而为了顾全人数较多班级里的平均水平和教师的就业压力,课堂上死气沉沉,老师没有勇气和动力发挥个人特点,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不得不求助于校外的补习班。

来自牛津的琼斯老师说:“10年前,接受补习的学生每周只上2小时课。现在,我的学生虽然都只有8到10岁,可是我要给每人上6小时补习课,经常是周一到周六共4小时,周日要上2小时,到了考试前,辅导还要增加。这都是学生和家长主动要求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上好学校。几十年前,有能力接受这样密集教育的只有尖子生,可是现在,每个孩子都被推到了他们的极限。如果不如此,他们就没有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前行的能力。”

美国:数理化是补习重点

在美国,到了高中,由于课程变难和升学压力等,学生自己上补习课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这样的补习以自愿为主,老师和特别辅导员也会单独提出建议。比如某个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瓶颈”时,学校就会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建议学生上补习课程。

美国学生学习英语(课程)以外的外语(课程),主要有两种学习目的。一个是学习自己祖先的母语,这种学习更得到学生父母的支持,因为在这个移民国家里,绝大多数人还是心存寻根情结,各自鼓励后代学习原住国家的语言。

从高校录取角度来看,认为考生只会使用自家的语言,有取巧之嫌,所以学生要想考上好学校,还要正式地学习一门“真正”的外语,才有竞争能力。所以补习班里更多的学生是学习如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重要国际语言,他们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美国孩子上补习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方面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到高中阶段,有针对性地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大学以上的学生进行专项辅导,是美国孩子补习的大头儿。美国没有高考(课程),所以中学和高中的统考以及高中毕业能力考试非常重要。 (来源《北京晚报》)

上一篇:不能总是“没有关系”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错题本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