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17 12:24:31

论述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工程项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中的问题作出了对策,为建筑行业管理者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研究背景;可行性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全社会每年的建设投资高达数万亿元,新建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其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功能日趋复杂,导致项目投资迅猛增加、建设周期不断延长、工程风险不断加大,项目实施失控的危害日趋严重。增强项目管理观念、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扩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范围、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等完善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对策,以达到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增强我国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研究背景

所谓管理,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的对象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的工作。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以实现工程项目目标为目的, 而进行投资建设并含有一定建筑或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管理,它的对象是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是一种一次性、全过程、约束性强的管理活动。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大型水利工程鲁布革水电站首先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极大的成效。 自此之后,项目管理广泛应用于京九铁路、大亚湾核电站、沪宁高速公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大型工程项目, 以及大量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当中。 我国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同世界先进项目管理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在现阶段工程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少, 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多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这些事故都是由于不规范的项目管理所造成的。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 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建筑企业需要应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绩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

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于1988年开始推行工程监理制度,工程项目管理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市场不断壮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我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但是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其现状不容乐观。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观念淡薄,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和显著效益还没有完全被社会所认识, 许多业主认为只要能够解决建设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 就没有必要聘请专门的项目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 他们只重视创造项目产品的过程,而忽视了真正的项目管理,创造项目产品的过程只能保证建筑工程的功能、特性和质量,却不能保证项目整体的效率和效益。

我国现行的《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只是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标等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但对项目管理却没有行业范围内的指导性实施准则, 没有完备的实施标准和合同文本,无法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运作的具体要求。 另外,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招投标、合同文件、收费标准方面的政策法规也不完善。

因此, 对项目管理的观念淡薄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事业的发展。

(二)不重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某工程项目在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之前,先对与该项目相关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所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对项目各种拟建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 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其目的就是保证拟建项目在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 同时为募集资金和银行申请贷款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投资项目对可行性研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 投资决策工作没有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项目匆匆上马,盲目投资,极大地损害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范围有待扩展

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等各阶段全过程的管理。在每个阶段中又包含有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的管理。目前阶段,我国没有一个自始至终贯穿于建设项目全过程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 为了推行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1988年我国建立了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企业以其专业化的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 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为建设单位提供咨询服务。 但是,根据建设部的调查统计,86%的工程监理单位从事的是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其它阶段则主要依靠业主的自行管理,由于业主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的局限性, 往往造成项目管理的前期决策与项目的实施、设计与施工的脱节,不能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而工程监理企业仅从事施工阶段的监理并着重于工程质量的监理, 造成工程的进度和成本失控。 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仅局限在施工阶段,必然会导致建设工程项目整体效益的低下。

(四)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项目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企业中, 普遍缺乏具有组织大型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经验, 能够按照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方法和标准进行管理,熟悉项目管理软件,能进行进度、质量、成本、材料、风险全过程控制管理的复合型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目前的项目管理人员大多是凭多年的施工经验积累,专业素质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了项目运作的无序性,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项目管理发展的需要。

用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范围进行管理、 用赢得值原理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 用项目管理软件对项目整个过程进行实施控制等, 这些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在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 大多数还是以经验法作为管理的手段。项目管理水平的落后,使我国项目管理工作同国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完善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对策

1.增强项目管理观念,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项目管理的观念, 使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做好相应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同时要加强项目管理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只有社会和企业充分认识到了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后,企业才能自主地进行高质量的项目管理工作。 但是,项目管理观念的增强并不能使所有的企业和业主都积极采用和推广项目管理, 所以相关的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制推行专业的项目管理规范,规定项目管理的范围,并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逐步规范工程项目管理的市场,使工程建设过程的前期策划、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等项目能够顺利开展进行。逐步缩小和世界先进项目管理水平的差距, 提高我国相关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2.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重要的前期工作之一。 我国目前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普遍不够重视, 必须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做好项目的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相关部门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制定有关可行性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深度,使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企业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之前, 由专业的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 真正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建设期的三大控制一同纳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 确保项目建成后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扩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范围。我国目前的项目管理主要是以工程监理为主, 工程咨询服务的内容很单一, 为了适应项目管理国际化的潮流,项目管理内容应丰富化、扩大化,服务的方式也应多样化。项目管理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项目的实施阶段,还包括项目的前期策划以及后期的物业管理阶段。因此,为了增强项目管理公司的竞争能力,结合企业的实际,应逐步将项目管理工作范围扩大到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目前全寿命周期工程项目管理处于领先研究水平, 它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策划、项目前期准备、设计准备管理、设计管理、施工准备管理、施工管理、竣工、运行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的咨询和管理。只有顺应市场的发展,扩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范围, 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4.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工程项目需要一批掌握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专门企业去实现, 他们可以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 我国应大力培育发展专门的项目管理公司,以其专业技术、工程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为业主组织和管理整个建设项目。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技术经济学、投资学、法律学、控制技术、价值工程等学科,项目管理企业应积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同时应开展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的培训,促进先进项目管理方法的交流与推广,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面,使其适应项目管理工作的需求。我国建设工程行业实行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双重准入制度, 项目管理公司应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构筑合理的人才结构,达到人员资格和企业资质协调发展的目的。

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应积极实现信息化管理, 通过网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同国际接轨。只有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使企业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管理贯穿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的各个阶段,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缩短与国外项目管理的差距,提高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陆惠民.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玮,杨哲.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8,(11).

上一篇:论公路建设的系统化管理 下一篇:论司法考试与高等法学教育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