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奥且富表现力的音乐语言

时间:2022-05-16 05:45:03

深奥且富表现力的音乐语言

弦乐四重奏,是一种古老的由四件弦乐器演奏的乐曲形式,但至今仍是世界最受欢迎和最主要的室内乐类型。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形式,从18世纪末就已经开始被广泛地运用,并且被听众们所接受。四重奏是由四件乐器组合而成,而“弦乐四重奏”则特指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组合形成的“室内乐形式”。

18世纪中后期,弦乐四重奏这种音乐形式便开始出现,奥地利的作曲家海顿就是一位促进弦乐四重奏发展的重要作曲家。在他所处的时代,弦乐四重奏的写作对一位作曲家的作曲功力来说是一种检验,这是由于弦乐四重奏没有管弦乐那么多种乐器可供使用,音乐只能以自身、而非复杂的音色配合去取悦听众。弦乐四重奏最开始的内容形式并不是现在被大家所熟悉的这种,如海顿的第一首弦乐四重奏有五个乐章,与戏游曲或是小夜曲相似,但是他在18世纪晚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第9号,则以日后成为标准的四个乐章形式出现的: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三重奏、最后一个快的终曲。这种弦乐四重奏标准形式是海顿由巴洛克时期创作的组曲形式转化而来的。

其实,弦乐四重奏这种演奏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基本发展成型了。史塔米兹、勃凯里尼等海顿的前辈或同时期活跃的作曲家,也都创作过不少弦乐四重奏的作品。但是它的真正发展是由文艺复兴中后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作曲大师为它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堪称“弦乐四重奏之父”的海顿,逐渐完备了弦乐四重的形式,他使用了把音乐织体架构在动机发展上的创作手法;莫扎特则是更进一步为弦乐四重奏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由于他惯常使用抒情、明亮、活泼等独特的音乐语言;而贝多芬则在这种音乐形式中将他的个人风格完全发挥。首先,他在形式上做了突破性的尝试,在中段采取诙谐曲而不是前辈们常用的小步舞曲,更在作曲手法上加以改进,通过主题的发展将弦乐四重奏的艺术推向一个顶峰。这些大胆的尝试,让他的弦乐四重奏留下了各个时期风貌不同的作品:早期音乐以旋律与和声为主,中期则开始加入交响化的手法,到了晚期音乐仿佛是他内心的密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从贝多芬到巴托克,直到近现代的德彪西、拉威尔等,这些作曲家们不断采用各种与时代相结合的技法,不仅要追求听觉上的突破,更在形式上也渐渐改变,不再以四乐章或是奏鸣曲为主。

在弦乐四重奏中,旋律演奏的任务基本上由第一小提琴主要担负着,因此它在四个声部中担任着主要的音乐表现职能;早期的作品中,第二小提琴一般在中音区演奏,担负着很重要的伴奏任务,但在近现代的作品中,作曲家对第二小提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它被从单纯演奏伴奏织体中解放出来,有时会在一个段落中作为旋律声部来使用;中提琴的作用和二提琴基本一致,但由于它的音色具有特殊性不得不在重奏组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有很强合奏及合作能力,特别是在节奏填充、旋律进行上,中提琴不以突出自己的音色为主要要求;大提琴是这个重奏组唯一的低声部,因此除了要起低音支柱作用外,更要求演奏者有很强的节奏感,及准确把握和声功能性和色彩性的变化。

能够进行弦乐四重奏的每位演奏者,本身就应是很优秀的独奏演员,但是这还不足以去演奏四重奏。对他们的技巧、音乐表现能力的要求不仅不低于独奏,甚至要高于独奏。这是因为他们不但平时是各声部演奏的突出者,还应该是位能够个性服从共性的专业演奏者。只有这些素质还不够,更重要的就是对作品的把握,也就是全体演奏者都要统一的去理解作品、分析作品。每一位演奏员在拿到作品分谱的时候,都要清醒的知道这首作品不是为了表现某个演奏者个人,而是要把作品放在第一位,每一位演奏者都是为了最完美的去表现音乐本身。

当大家对这些有了统一认识,排练时首先就要认真地阅读总谱,并从时代背景、历史事件、文化习惯、音乐体裁及题材等方面去了解作曲家的真实意图。通过对总谱的认真学习,就可以深入到作品中,掌握最符合作曲家本意的音乐语言,切身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对于弦乐四重奏而言,这不仅仅是某一位演奏者要参与的,而是全体演奏员都要参与的。每一位演奏者把乐谱上的各种音乐记号翻译成音响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看谱视奏,而是要通过分析作品而确定演奏时对作品最正确的表达。演奏者必须倾注所有的注意力,把握住作品表达的情绪、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产生了什么独特的音响效果,使作品的内容彻底地、明晰地浮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些必须是全体演奏员通过总谱来掌握、分析、翻译、表现、创造作品来实现的。如果每一位演奏员都能阅读总谱后再排练作品,会对作品的理解表达更深入,那么作品的演奏会更得心应手。

好的弦乐四重奏团队,应该根据不同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在演奏中不断的变化,为二度创作作品、表现作品的原风格而努力。也有的作品因为产生时期早晚而导致风格上的不同,在演奏时就需要用不同音色的特殊处理方式去展现当时的演奏风格。如在近现代派的作品中,就出现过这样的例子:伴奏声部的力度是“f”,而主奏声部的演奏力度却是“p”。也许觉得这种表情符号的安排完全不合理,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主奏声部力度用“f”伴奏声部用“p”才是最符合常理的安排。其实,只要能够巧妙的利用不同音色的不同特质,就可以发现在“f”力度演奏的伴奏声部铺垫下,主奏声部也可以线条明晰地把沉静、悠长的音乐情绪演奏出来。在演奏中,只有利用各种音色的变化,才能更好的去表达音乐。凭借各种音色上的对比,即使力度安排有所不同,也可以运用配景音乐的透视法把音乐的美表达出来。

这种对比并不是现代音乐才出现的手法。早在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作品234号》的慢板乐章里,就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乐思——富于表情的主题与合唱式的主题,这两种主题乐思交替出现了两次之后,作曲家大胆的让它们互相重叠起来了。贝多芬采用不同的表情符号标记,利用不同的音色将两个完全不同的乐思重叠起来并行,这个大胆的尝试并没有让任何一个主题淹没,反而使合唱式的主题部分突出出来了。贝多芬的这个独特构思,就是使用不同的音色去区别不同的乐思,犹如隔着纱幔去欣赏风景,两个音乐形象虽然各自发出音响,但能够互相重叠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对音乐各方面素材都进行音响上的分析,明晰地把握住每个作品的各个特点,用音色、高低、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作品的内涵,才能让作品以最自然的、本来的面貌与风格表达出来。

弦乐四重奏从形成至今,经历了200余年的岁月,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它都被人们认为是最深奥、最具表现力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之一。随着它在创作及演奏上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在音乐史上留下一页光辉的篇章。

上一篇:谈高职院校师范类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研究与实... 下一篇:幼儿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