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渝北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16 04:48:19

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渝北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文章对重庆市渝北区的现实区情进行了分析,并对渝北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进行渝北区经济架构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重庆市渝北区 经济一体化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14-02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rgration)一词的英文原意,是指经济结成一个整体的意思①。经济一体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为经济一体化理论奠定了基础②。

重庆市渝北区是全市唯一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集成区,是国家发展战略重庆两江新区、全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的所在地。邹卫星等认为“现阶段,实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③。北京师范大学吴殿廷教授也认为,“经济地域运动具有不平衡、非线性的显著特点,偶然、较小的扰动将导致巨大的变化”④。渝北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成为重庆率先发展的领头羊、开放经济的排头兵、都市经济的示范区,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内陆城市发展特色的渝北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渝北现实区情分析

渝北地处重庆北大门,是两江新区核心区、重庆主城新中心,全区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辖12个镇、14个街道,2010年末户籍人口135万(其中城区人口约100万),拥有全国优秀旅游城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全国文明城区等20多项国家级殊荣;渝北区位优越,江北国际机场、龙头寺火车站、寸滩集装箱码头,以及渝怀、渝利等干线铁路和渝长、渝邻等6条高速公路构成了外引内联、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枢纽。2010年区域经济总量跃升全市40个区县第一,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74亿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长18.4%;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218亿元,是2006年的5倍,年均增长41.8%,在全市率先建成千亿工业大区;社会零售总额完成230亿元,是2006年的4倍,年均增长37.2%,增速连年保持主城九区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6亿元,四年累计完成1500多亿元、是上届五年的3倍,连续10年保持全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不含北部新区)达到45.6亿元,是2006年的5倍,年均增长44%,全市第二。

二、渝北发展战略研究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柳晓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加快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选择开放,向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开放。”⑤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激烈的发展竞争,要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开放思维、超常胆略来谋划渝北发展路径和总体思路,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外资大规模进入等因素带动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视角作出分析和论证。”(鲍丰彬)⑥

1.定位:国际化空港新区。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强调,要将重庆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力争30年后与京、津、沪比肩而行。目标定位已经给渝北长远发展提出了要求。渝北是西南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所在地,是重庆唯一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集成区,是重庆市正在设立的内陆第一家保税港区的所在地,是规划中的外国领事区所在地。因此,从未来20~30年发展定位,渝北发展战略目标将确定为国际化空港新区。

2.步骤:“三步法”台阶式发展。第一步,到2015年,建成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第二步,到2020年,建成西部第一强区;第三步,到2030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建成四条跑道,年进出港达到7000万人次规模,渝北成为中国内陆国际化空港新区。

3.路径:“六招式”经济发展引领。

招式之一,把渝北打造成为外商进军中国西部的“桥头堡”。大力引进世界知名品牌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外省市的优势企业,在渝北设立全国性总部和地区性总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招式之二,把渝北打造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要充分利用重庆至北海西南大通道,强化重庆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合作,把重庆和渝北的优势企业、优质产品和要素资源辐射到东盟这个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从而拉动重庆、渝北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

招式之三,以重庆内陆保税港区建设为契机,把渝北打造成为西部内陆“自由港”。吸引西部省区和重庆的加工贸易、外贸出口企业到渝北集聚发展,弥补渝北出口导向型产业的短板。

招式之四,在渝北开发园区规划建设航空物流园和综合物流园,培育物流大企业、打造物流大市场、建设西部综合物流“大枢纽”。

招式之五,“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糜德萍)⑦。要大力引进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企业入驻,使渝北成为西南地区资本要素富集区,成为西部地区“金融副中心”。

招式之六,“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王娟)⑧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为切入点,大幅提升城市建设的档次、做靓城市形象;以深圳、香港和新加坡城市建设为标杆,打造数字化、园林化、国际化新城区。

三、渝北经济架构对策

吴殿廷教授认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和生产资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区域生产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大项目建设以及资源开发⑨。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的障碍是由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家素质和政府决策能力低下所致⑩。基于以上理论的指导,笔者结合渝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如下对策: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发展加快转型。渝北要在发展浪潮中领先,必须在发展思维上实现突破,要克服自满思想,增强忧患意识。杨柳婧指出:“创新……使竞争力得到快速发展”。{11}渝北以园区为载体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已经搞了10年,发展速度很快,但与“3.14”总体部署和重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比,更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拓宽视野,站在渝北看重庆看西南、看全国看世界;以世界眼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思维来考量,创新发展,始终保持思想领先、思维超前,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始终保持发展的领先态势。

2.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造高效服务政府。南昌大学孟倩提出:“实现一体化,重点在于构筑一个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体系。”{12}华东师范大学刘焱认为“建立有效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改革行政管理体制”。{13}笔者认为,渝北应当一是将现有分散配置在发改委、经委、外经委、商委的项目审批备案、项目编制储备、项目招商引资等职能整合起来,强化统筹协调功能。二是着力构建职能清晰、权责分明、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管理架构。三是进一步强化行政大厅“一站式”审批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时限,精减审批程序,营造全国一流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渝北。四是在全国乃至海外引进人才,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动态考核。

3.完善城市建设规划,优化产业总体布局。按照国际化空港新区的目标定位,在城市建设规划上聘请国家乃至世界级规划大师进行修订完善,形成发展主题鲜明、彰显渝北特色、分区功能清晰、产业集聚突出、规划布局合理的新区规划。两路、龙溪片区形成以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为主的高端服务产业集中发展区域;两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以仓储运输、物流配送、航空货运及配套服务、水陆空联运服务为主的现代物流园区;空港工业园区形成先进制造业、光电产业、IT产业、生物制药、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4.探底微观运行机制,实现质量效益嬗变。一是按照市场机制要求转换园区管理体制,从行政管理向事业服务转变,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机制和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机制引入园区开发建设领域,实现园区开发效益的最大化。三是清理各大园区的土地、项目、资金、资产和负债、损益,盘活开发园区的存量资产,争取空港新区投资公司挂牌上市到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实现园区资本加速扩张和经济跨越式发展,防止出现“区域协调不畅而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区经济’现象”(陈新){14}。

5.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发展体系。首都师范大学高凯山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两个最明显的特征和趋势”。{15}面向世界500强,切实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一批上亿元、十亿元、百亿元级的大型骨干工业项目。要主动研究世界500强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特点和规律,重点引进世界知名电子、汽车业巨头和我国台湾长荣、台塑、香港长江实业等巨型企业入驻渝北,在开发新区设立“欧美工业园”、“日韩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园”、“海归创业园”、“浙商、粤商工业园”,把渝北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出口产业基地。

6.致力发展总部经济,构筑全球经济亮点。渝北要依托国际空港抢抓先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设立全国性总部或地区性总部,努力引进国内各省市的大企业集团到渝北设立地区性总部。在发展总部经济中应实行“成本最小化、成本合理分摊、利益合理共享原则”(周立群)。渝北要敢与于重庆解放碑、江北咀、弹子石中央商务区竞争。推出办公用房购置财政补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返还等激励性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项目落户渝北,使渝北成为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发展战略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注释:

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春明,何璋著.国际经济学,第7章第163页。

②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关税同盟问题

③{16}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邹卫星、周立群发表在《改革》杂志2010年文章。

④北京师范大学吴殿廷教授。

⑤柳晓冰,中国海洋大学硕士。

⑥鲍丰彬,山东大学博士。

⑦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糜德萍.中国商贸,2010(20)

⑧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王娟.学理论,2010(15)

⑨北京师范大学吴殿廷教授所著《区域经济学》一书。

⑩赫希曼,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11}杨柳婧,河北经贸大学硕士。

{12}孟倩,南昌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

{13}刘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

{14}陈新,福建师范大学硕士。

{15}首都师范大学.高凯山.商场现代化,2010(29)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公管办 重庆 401120)

(责编:若佳)

上一篇:公路隧道工程施工阶段质量风险模糊层次综合评... 下一篇: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