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供述的侦查讯问攻略(连载)

时间:2022-05-16 07:55:58

自愿供述的侦查讯问攻略(连载)

核心提示: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活动必须坚持人权保障理念,杜绝暴力取证行为,严禁刑讯逼供,坚持“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下的侦查讯问攻略,运用科学讯问方法,从心理矫治的角度,根据嫌疑人的自愿供述规律,达到满足嫌疑人自愿供述基础上的侦查讯问行为。

三、沉默行为的心理基础与讯问方法

在侦查讯问的背景条件下,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提问的沉默行为,首先表现为参与的沉默行为和不参与的沉默,参与的 “沉默”分别表达肯定或者否定意义,有时甚至带有评价意义;不参与的沉默是消极的沉默,是指逃避、不悦、拒绝、挑衅、放弃等非言语行为的对抗特征。其次,表现为无意的沉默和有意的沉默。无意的沉默,嫌疑人由于恐惧,犹豫,遗忘等心理原因,对讯问人员的提问一时没有做出回答,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或无言以对,因而沉默。此类的沉默中,嫌疑人并非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沉默不回答。在这种情况下讯问人员可通过安慰,开导,降低罪责感等手段帮助嫌疑人放弃沉默;有意的沉默,即嫌疑人有意违反语言的合作原则,对讯问人员的提问不做回答。在法律的特定语境中,对于这种沉默,讯问人员可以帮助嫌疑人建立语言交流的合作平台,提供交流的条件,使其放弃沉默。最后,还有一种情感意义与心理禁锢的沉默行为。嫌疑人在被审讯的空间里的心理状态不相同,有时心理状态还不是单一的对抗,而是多种心理相交织状态下的沉默。如12小时的讯问时限,沉默为了拖延时间,对讯问人的提问进行回避,因为反感而不愿意理睬,有沉默的权利而拒绝回答,这些都属于情感意义上的沉默。另外的一种情况就是暂时没有语言的表述,处于思考、回忆、犹豫、担心、动摇不定的心理禁锢状态的沉默。

(一)“沉默”的心理行为特点

从反应显示的层面看,首先表现出犯罪嫌疑人的对抗行为的模糊性。犯罪嫌疑人的沉默不言语,给审讯人员捕捉其对抗的心理状态增加了识别的难度。其次是沉默行为的表现,可分为整个讯问语言交流的不合作的沉默和话语间的沉默。再有是被讯问人沉默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有时心理状态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心理相交织。其沉默的心理行为表现:(1)抗拒心理行为的沉默。此时的沉默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想以此拖延时间,回避问题,或激怒审讯人员使讯问无法继续,或者认为享有沉默权时对讯问人的提问一律拒绝回答。(2)思考状态下沉默的心理行为,这里有对犯罪情景回忆,有思考如何措辞,反复权衡自己应该怎么办,思考分析猜测行为人员用意,思考可能导致的后果等。(3)话语条件下沉默的心理行为,嫌疑人在接受讯问中,没有准备好回答的方案,不知道怎么回答,没有回答的话语条件,无法决定接着该说什么。(4)激情状态下沉默的心理行为,强烈、短促的情绪状态,“我无话可说”,“我也不想说”。(5)惊讶、恐惧、悲伤心理状态下的沉默,被讯问人强烈感情影响说不出话来。(6)隐瞒心理状态下的沉默,为了有所隐藏不能说。(7)对讯问人的不满的冷淡心理行为,沉默不愿理睬。(8) 语塞的沉默,在讯问人的层层追问下终于露出马脚,因无言以对而沉默。

“沉默”往往伴随着其他非语言行为同时使用,例如面部表情、眼神、体态动作等,均可成为对嫌疑人沉默行为判断的依据。因此,对讯问中“沉默”行为的解读,要根据嫌疑人的面部表情、说话态度、语气、语调等进行推断。这些非语言因素在侦查讯问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成为解读“沉默”言语意义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沉默”行为的讯问方法

1.“分解”法

审问人将这一个总目标化成许多局部的意向分配在一次一次小的话语之中,把讯问的目标集中在一个个被分解后的“分子”目标上,进行各个击破,最后集中总结出完整的犯罪证据的总目标。财产犯罪可分解为房子、车子、儿子、票子、位子等。这种分解法的运用,在侦查讯问实践中,对于解决嫌疑人的沉默问题,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因受贿而导致的国家巨额财产损失的渎职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面对自己的渎职行为,始终保持沉默的对抗态势,防守的目标就是渎职行为。讯问人员对渎职行为进行了分解:经常的住处在哪里?(确定有住处);不经常的住处在哪里?(确定有多处住房);房子是自己买的吗?(确定产权);房子购买的价格?(确定购房金额);全家每年的工资收入?(确定合法拥有的财产);购房款是哪里来的?(家庭财产的超额来源);超额部分的合理解释与不合理的来源;受贿的行为确定?(为什么别人给钱)最后集中指向渎职犯罪。

问:平时在哪里住?

答:上海

问:上海的房价很高?

答:是的。

问:你的全家经济收入一年有多少钱?

答:十万元左右。

问:你的房子当时买了多少钱?

答:二百多万元。

问:购买房子的钱是哪来的?

答:借的(说谎)

问:没有钱才会借钱,你借了钱怎么还?

答:沉默

问:是不想还了吗?

答:不是。

问:那是什么?

答:没有借、不是借的。

问:那就是人给的?

答:是……是的。

2.“曲线”渐进法,通过绕弯子达到总的目标

侦查讯问的空间导致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是因为嫌疑人有沉默的条件和语境,能够满足非合作性的需要,如果讯问人员不给嫌疑人沉默的条件,那么嫌疑人就很难沉默。讯问人员选择一个嫌疑人很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嫌疑人就会很乐意的回答。例如,如果嫌疑人对国学问题有很深的研究造诣,那么他就可能滔滔不绝说出其中的奥妙所在,因为国学的目标是他语言的兴奋点,这样就自然的失去了沉默的条件。此后,通过这些兴奋点的不断转移,最终达到侦查讯问的目标。侦查讯问的实践中,讯问人员通常选择“拉家常”,先从询问一些生活琐事入手,在逐渐使犯罪嫌疑人戒备心理放松、能正常答话后,再渐进问清其有关的基本情况,然后趁势递进,切入审讯的目标。当嫌疑人感悟的危险的信息以后,意识到自己既然已经回答了前面的提问,如再回避主题问题,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脚,从而只好做出答话选择。

上一篇:虚报注册资本罪与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的区... 下一篇:刑法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标准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