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油供需现拐点,后期走强可期

时间:2022-05-16 03:56:05

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料作物,菜油担负这提高国内食用油自给率的重任,在我国油料消费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如此重要的油料作物发展情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4月12日中粮高管称,2010至2011年度,中国油菜籽有可能减产15%-20%。汇易咨询农产品团队也在近期对湖北、四川的考察后调低本年度菜籽的产量,降幅在1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菜油的消费量却上升迅猛,年消费量由2007年的412万吨上升到2010年61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预计菜油本年度供需格局将出现较大转折。

菜油的发展情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面对国外巨量进口食用油的竞争,成本方面完全没有优势;作物种植方面,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密集型的模式依然广泛存在,加工工厂依小规模居多,生产设备落后;由于种植效益相比于棉花、小麦等作物没有竞争力,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连年下滑,经过几年累积,油菜籽后期供应形势日趋严峻。而随着新菜籽的上市,菜油加工企业“一季收购,全年生产”的生产特性又使得菜籽抢购大战一触即发,更加激化供需矛盾,并通过价格大幅上涨方式体现。

结合近期技术走势,菜油从去年7月起涨已经完成完整的三浪结构,并进入了abc大c浪的调整,调整结束后将迎来新一轮上涨。

菜油供需格局将迎拐点

第一,菜籽减产预期强烈。

湖北、安徽以及四川是我国菜籽主产省,其产量占全国产量40%以上,据了解主产省份近年菜油种植面积出现了停滞或者下滑,主要原因如下:菜籽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田间投入单位劳动力较多,而这些省是主要的劳动力输出省,农业收入已经不是强劳动力的主要收入,务农劳动力日趋匮乏;单位种植效益较差,单位亩产菜籽效益相对于棉花,小麦缺乏竞争力,且收益波动较大;国家政策支持不够,部分地区给小麦等作物补贴要远高于菜籽,难以调动农户积极性,还加剧了其他作物争地活动,以上共同因素使得菜籽种植面积连年萎缩,增产概率渺茫。

目前菜籽已经进入终花期,新季菜籽收获工作将在5月末进行,市面上陈菜籽基本消耗完毕,因去年冬天至今年春我国遭受严重的干旱灾害影响,进入春季南方低温冻雨现象频频发生,致使湖北安徽等主产区部分地区菜籽生长状况受到影响,减产基本已成定局。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2010至2011年度中国菜籽产量为1280万吨,较上年度1366万吨减少6.2%,但就目前结合考察数据推断,实际产幅度可能远远大于之前预估,业内普遍预估在19-20%,而且是建立在最后一个月生长关键期天气不出现任何差错的基础上。

第二,菜籽油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我国国内产的菜籽90%都用来压榨,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油脂消费量增长迅猛,消费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引发产业资本向压榨行业的投资热潮,压榨企业大规模扩张,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根据粮油信息中心最新数据,目前国内菜油压榨产能已达4000万吨,同产量比为4:1,同时也远高于大豆产能产量比2:1,导致收购企业对油料作物争夺日趋激烈,国内菜籽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压榨企业的需求,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不足部分主要通过进口来弥补。下面我们就将我国菜油整体供需情况进行简单的计算,预计2011年我国菜油消费量在611万吨,以35%折油率计算需要菜籽1475万吨,饲料需求55万吨,本年度产量按照农业部预估为1280万吨,期初库存为210万吨,本年供需缺口为245万吨,考虑到美国农业部产量高估,即使本年度减产15%计算产量为1160万吨,供需缺口有望拉大到345万吨之巨,不足部分只能通过消化陈库存、提高进口,或者部分其他油脂替代。

政策调控亦步亦趋

国内通胀形势严峻,政府会议中也将抑制通货膨胀上升作为目前主要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并推出一系列组合式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提高准备金率,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已提升至20.5%高位,通过控制信贷流出抑制投资资金流向商品市场;近期政府以3500元/吨的价格将临储300万吨大豆定向销售投放市场,同时以定向销售和拍卖方式将临储菜油投向市场以起到缓解食用油价格过快上涨的;行政方面国家发改委采取约谈的方式禁止大型食用油企业对小包装食用油提价。

此外,2008年开始,为保障农户利益开始开始执行收储计划,收储政策划定了菜籽价格底部,增加了市场的有效需求,通过将商业库存转换为储备库存的方式拉升价格,有效增加农户收入,同时在油脂短缺时候又够通过公开拍卖起到调控价格的租用,回顾近几年油菜籽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其价格也是跌宕起伏。

然而,2010年4月19日,国家继续公布油菜籽临储收购价由上年每50公斤185元提高到195元,而当年油菜籽市场呈现复苏,转暖,其价格温和上扬,即每50公斤初级市场收购价徘徊在205元间,进入下半年后,其价格涨至220元以上。但今年形势有有所不同,由于今年菜籽减产较为严重,而且油厂收购积极性较高,国家为避免价格升高有可能退出收储市场,但不管推出与否对国家来说都是两难选择。

上一篇:亚洲债券投资机会来了 下一篇:置业升级,教你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