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优异策划 7月优异报道 7月优异评论 7月优异版面 7月热点网议 7月传媒人物

时间:2022-05-16 02:00:12

7月优异策划 7月优异报道 7月优异评论 7月优异版面 7月热点网议 7月传媒人物

7月优异策划

《伦敦的三次奥运会·“新英国”》,《三联生活周刊》,第30期,7月30日

简介:布莱尔始任英国首相时,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在2003年决定伦敦是否申办2012年奥运会时,布莱尔犹豫再三,当时,伊拉克战争刚刚开打两个月,布莱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英国议会随美国出兵,也由此遭受了他政治生涯中最激烈的批评。在骂声一片中申奥,万一输给法国岂不是更丢脸?更何况英国财政部一直不赞成花巨资办奥运。但他需要一个让国内民众重新焕发热情的机会,一个向世界展示他所推销的“新英国”形象的机会。于是,他决定全力支持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这个专题回顾了英国1908年、1948年、2012年三次举办奥运会时的历史发展脉络。在三次跨越百年的奥运会背后,英国从大英帝国的荣光中一步步淡出,从庞大帝国的统治者,变为英联邦的组织者。英国人隔着海峡,对身旁的欧洲大陆若即若离,终究抵挡不住时代的潮流,最终成为欧洲的普通一员。但是渐进改革、顺应潮流是英国的明智之举。渐进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方要放弃自己立场的一部分,最终达成利益平衡,英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点评:这个专题将伦敦举办的三次奥运会串联起来,梳理出英国在三个时间节点背后不同的历史形势和发展策略。为走出帝国时代的阴影,英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英国想向全世界展示其年轻、团结而且与时俱进的一面,奥运会无疑是个好机会。奥运会的举办情况能反映出举办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这个专题可以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2012年伦敦奥运会、理解当下的英国。

备选策划:

《敢再“考”一次吗? 暑期文科综合自测题》,《南方周末》,7月12日

《暴雨袭城》,《中国新闻周刊》,第27期,7月30日

《老外变“坏”?》,《新民周刊》,第25期,7月2日

7月优异报道

《广渠门车主遇难事件还原》/徐超 黄凯茜,财新网,7月25日

简介:34岁的丁志健因“7·21”暴雨,驾驶自己的越野车回家途中,在北京二环路广渠门桥附近不幸遇难。他7月21日下午2点多开始在外面和朋友谈业务,在妻子的多次催促下,傍晚7点半左右开车回家。晚7点40分左右,妻子接到丁志健的求救电话。丁志健告诉妻子,车已经淹没在水里,车门打不开。妻子让他赶紧打110,丁志健说110打不通,妻子让他用手撞开。挂了电话后,妻子开始打110,打不通;再打122,也打不通;打120,120说不能打这个电话,得打122。将近晚8点,丁志健再次给妻子打电话求救。妻子拿着锤子和邻居一起往铁路桥赶。在出事现场,派出所人员、交警、消防人员均行动缓慢,甚至无动于衷。她和在现场的群众一再求援,直到求救信号发出两个多小时之后,车子才被拉出来。丁志健被送往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

点评:记者通过现场调查、走访当事人家属和目击者,还原了丁志健遇难的细节。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一个幸福的家庭破碎,在让人痛惜、震撼之余,引发人们更关注城市内涝和灾难救援问题。

备选报道:

《暴雨中出租车业因何缺位》/白梦 郝帅 饶梦溪,《中国青年报》,7月25日

《天价〈中国铁路〉宣传片黑幕重重》 /周宁 毛伟豪 赵仁伟,《经济参考报》,7月30日

《荒唐的选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7月8日

《新农保,好政策仍需打“补丁”》/张国栋 刘前进 王涛,《大众日报》,7月22日

《“学大”的学问有多大——“学大教育”虚假宣传疯狂扩张调查》/“新华视点”记者,7月12日

《住不起的养老院》/赵剑云 白朝阳,《中国经济周刊》,第27期,7月9日

《公益的异化:气象信息商用吸金动辄数亿》/汤浔芳,《21世纪经济报道》,7月27日

《国际游学背后存巨大利润 部分学校成推手》/王敏 李新玲,《中国青年报》,7月9日

《肉菜追溯机制透视》/段新勇,《农村大众》,7月2日~4日

《漓江危情》/刘伊曼,《瞭望东方周刊》,第25期,7月2日

7月优异评论

《记者无力,则国民无力国家无力》/曹林,《中国青年报》,7月3日

简介:以陕西曝光天价烟的记者在隐秘的官方压力下被停职为代表,近来一系列记者受打压的事件,让媒体人隔段时间就会出现的受辱感、受挫感和无力感再次爆发。监督公权力,曝光丑恶,是记者的天职。记者权利是一个社会中民众权利的晴雨表,记者权利缺乏保障,很难寄望民众的权利会有保障。实际上,记者无力,不仅是国民无力,这个国家都会无力。一个强大的国家,应该有强大的国民,而国民的强大,应以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为前提。国家的强大并不是表现在强大的官员、强势的权力上,而是表现在每个公民的强势上,不会有被“跨省追捕”的恐惧,不会担心警察破门而入,不会担心因言获罪……

点评:这篇评论将记者个人的命运与公民权利和国家的强大联系起来,对不尊重记者权利的现象进行了批驳,观点鲜明、论述有力,针对性强。今年第2期《炎黄春秋》杂志刊载孙旭培老先生的文章《三十年新闻立法历程与思考》,其中说道:“由于一些主管部门和领导机关,以及相关个人拥有对新闻报道的控制权,特别是舆论监督稿件刊发的决定权,这往往会为少数人搞‘权力寻租’提供条件。……本来应该是‘法无禁止即自由’,可有关部门给媒体下达禁载的指令,大大越过有关条例规定的禁载范围,大量不违背禁载规定的报道照样被封杀,甚至根本不需要解释理由。”现实中,个别官员的意见可以左右记者命运和新闻报道的问题,值得深思。

备选评论:

《公布遇难者名单应成为一种国家习惯》/侯金亮,红网,7月24日

《水质信息应像空气质量一样公开》/国华,《新京报》,7月22日

《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范正伟,《人民日报》,7月26日

《灾害预警短信不应被钱卡住》/鲁宁,《东方早报》,7月25日

上一篇:论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的关系 下一篇:浅谈打击乐在戏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