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从影记

时间:2022-05-16 01:31:34

《花木兰》这次不是爱国的,而是商业的,导演马楚成为此加了感情戏等待观众来消费赵薇、陈坤和房祖名。

花木兰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是在10年前,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当时在北美票房位居1998年第13名,这部“中国’,动画片在全球票房创造了3亿美元的神话。

这让中国电影人想不通了,中国的文化资源被西方挪用、大发其财,而且还是“虚拟”的一个动画形象。于是在随后的四五年间,坊间一直流传有导演要将真人版的花木兰拍成电影。但是除了袁咏仪主演过电视剧版的《花木兰》外,花木兰的这个电影梦还没实现过。

“花木兰这个故事在电影圈都流传了好几年了五年前都还有人想拍。”一直对这个角色“上心”的赵薇说,“最后都没有拍成,流产了。”套用电影圈的一句话就是:花木兰不在江湖,但江湖有她的传说。赵薇想,什么时候可以“不再传说花木兰,而是在制作花木兰呢”?

2008年的夏天,北京星光国际传媒集团董事长王甜在自己的山海楼会所约见了香港导演马楚成,聊了一个多小时,就把要拍《花木兰》的意向给定下来了。很难想象,这是王由房地产转型娱乐业后的“第一次做电影”。“我也没有找其他导演,就是朋友认识马楚成,而且我知道马导会拍感情戏,敬业,口碑好。聊完了马导立即表示考虑一下。”

王酤直言不讳地说想把这个电影拍成“商业类型”,他觉得以马楚成的实力加上几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足能胜任”这个任务。

“花木兰群众基础好。”王认为这个题材有历史元素,而且有国际成功案例在先,如果加上专业的推广和宣传,投资八千万来拍,票房应该是过两亿。为此,他还引进了战略投资湖南电广传媒和保利博纳等,看中的正是它们的宣传和发行渠道。

一直到2008年年底,剧本才转到编剧张挺手上。“我是11月份介入的。”张挺说,之前好几稿都有问题,自己面临一个两难处境,“太儿戏了虚化了花木兰,毕竟她是历史英雄。”怎么处理轻与重、实和虚,张挺非常看重。

在现当代的中国历史上,花木兰被改编的次数并不少,最著名的有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唱《花木兰》,以及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期所演出的豫剧《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咱女子,不如男。”后来这个戏还被拍成戏曲电影,但准确而言,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电影,胶片在这里只是个记录功能。话剧对花木兰的改编在救亡运动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但种种这些,侧重的都是“爱国主义”的一面。

也难怪改编者众,花木兰在正史中语焉不详,只有一篇《木兰辞》在讲故事,因此,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巨大。

在今年9月,《花木兰》拍完后的“花木兰高峰论坛”上,编剧张挺讲了他的两个观点。一个是“何必有汉”。北魏是多民族混居,鲜卑族放弃游牧进入平原,孝文帝的改革也是以推行汉化为主,所以才有汉乐府民歌。经历这样的“五胡乱华”,花木兰是汉人或不是汉人已不可考了,她具体是哪个民族并不重要。二是“何必战胜”。古往今来,反而是失败者的人格赢得了历史的尊重,所以张挺在剧本中设置了内在的逻辑链――情感和战争的失败,而且是为了国家牺牲情感,为了战友牺牲胜利。

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特性,崔健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就说:“中国人最缺的就是诚信,但中国人用义气来行事。”花木兰剧情的义薄云天,皆来于此。

编剧张挺设计的“花木兰”是要“透过历史看自己”,最后他选择了女性的成长这个角度,平民之身上战场又回到平民。马楚成也强调了“从一个女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去拍花木兰。“花木兰是个不败的英雄,但导演要求拍一个真实的女人。”赵薇说。赵薇面对的挑战是她刚刚在《赤壁》中女扮男装过,这次又要再来一遍。她说:“连战争场面都很像。”她必须有所突破。

11月27日上演的《花木兰》承载了太多期待,贺岁档的“头炮”响不响大家都盯着。编剧张挺说:“《花木兰》是一部有自信的电影,会蛮诚恳地换回观众的票面价值。”

上一篇:他有一颗“泄密的心” 下一篇:把美术馆开到有钱人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