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时间:2022-05-15 06:02:21

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摘要:目的 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三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 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关键词:风气内动;药物;关联规则;医案

中图分类号:R2-05;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9-0018-04

风气内动是诸多疾病常见的病机之一,传统中医理论对“风气内动”的成因多概括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而临床上,许多内风病证亦常伴有气虚、阳虚、痰浊、瘀血等特点,因此,找出“真凭实据”,发现规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关联规则分析为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笔者尝试应用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对古籍医案记载的内风病证进行挖掘整理,分析常用的药物组合及其配伍规律,进而揭示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医案来源

内风病证医案来源于最新版本的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1]。该书收录了中国历代医学书籍1000部,其中不乏罕见的抄本和孤本,大致涵盖了至民国为止的中国医学的主要成就,现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文献检索与科学研究中。

1.2 医案检索

以“风”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涵盖了与内风病证密切相关的基本名词,如“内风”、“风气内动”、“风从内出”、“肝风内动”、“肝风”、“中风”等。共收集有效医案777份。

1.3 医案纳入标准

文字类型评价医案:有临床表现(症状、体征)描述;有证候或病机论述;用药记录完整;若有复诊的病案须阐明二诊有效,并且病案录入时以首诊为主。以上各项均具备者方可纳入。

1.4 医案排除标准

非内风医案;无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记录;无内风证候或病机论述;方药缺失;复诊病例二诊阐明无效或加重。符合上述任一标准者,予以排除。

1.5 数据标准化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是进行数据挖掘的关键步骤之一。包括药名、药味、药性、归经、功效、剂量、毒性,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规范。依据高等中医药院校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2]、《中药大辞典》[3]进行规范。

1.5.1 药物名称规范 主要存在别名、异名、省略、错误、合并与拆分等现象,举例如下。

①白芍:白芍药、杭白芍、杭芍、炒白芍、酒白芍、酒芍、生白芍、生杭芍;②白术:于术、云白术、白术炭、炒白术;③艾叶:伏道艾、祁艾、大艾叶、艾、艾炭、焦艾、生艾叶;④白僵蚕:天虫、僵蚕、炒僵蚕;⑤黄连:川连、雅连、川雅连;⑥黄芩:枯芩;⑦白芷:白芷梢、川白芷、吴白芷、香白芷、炒白芷;⑧益母草:坤草;⑨大黄:酒军、川军。另外,茯苓神应拆分为茯苓与茯神,川象贝应拆分为川贝与浙贝,生龙牡应拆分为生龙骨与生牡蛎等。

1.5.2 炮制品规范 中药炮制方法主要分为净制、切制、炮炙3种,其中净制、切制对于药物性味归经改变很小。因此,对中药名称中含有“片”、“末”、“粉”、“鲜”、“嫩”、“净”等净制、切制方法的标志用词,予以去除。如“三七粉”规范为“三七”。在炮制规范过程中,对一些炮制方法进行了取舍合并。如半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同的炮制方法,根据炮制的主要辅料不同,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青盐半夏及京半夏之分。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目前实际应用中除生半夏外,在处方中其余的炮制常被统称为制半夏,故理论上可统一规范为生半夏与制半夏两类。但由于古代医案中关于半夏的应用许多时候没有明确记载是生半夏还是制半夏,故在统计分析时没有进行区分,而统一为半夏。

1.6 数据规范及说明

研究需说明的问题:(1)确立研究范围。因内风病证涉及药物繁多,且应用比较分散,故在挖掘过程中选取用药频率在3%以上的药物进行分析。(2)关联规则涉及参数含义:关联规则分析中,实例为前项出现的药物数目,支持度为前项出现的药物数占案例数目的百分比,置信度为前项和后项均出现的药物数目占前项出现药物数目的百分比,规则支持为前项和后项组合的药物数目占案例数目的百分比。以统计结果中当归、柴胡药对为例,实例是出现柴胡的药物数目,支持度是出现柴胡的数目占全部案例的百分比,置信度是出现柴胡和当归的数目占仅出现柴胡数目的百分比,规则支持是出现柴胡和当归的数目占医案总数的百分比。(3)结果选取原则:①根据不同类药物制定置信度选取标准;②按照规则支持排序,即是对常用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的排序;③根据每味药物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规则支持数值范围。

2 结果(见表1~表4)

3 讨论

关联规则分析是数据挖掘领域中最为常用和成熟的方法之一,旨在挖掘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从给定的数据中,挖掘出事物特征之间满足一定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关联现象[4]。本研究对用药频率在3%以上的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分别分析了高频药物药对、3味药、4味药、5味药之间的关联情况。通过对已知或者未知的药物配对关系,分析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对阐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大有裨益。

当归与柴胡:柴胡苦平,入肝、胆经,功能和解少阳、疏肝和胃、升阳举陷;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二者配伍疏肝理气、行气活血,适于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之病证。

茯苓与柴胡:茯苓健脾利湿,柴胡疏肝解郁、升阳、和胃,二者配伍疏肝健脾、和胃升阳,适于肝郁脾虚之病证。

茯苓与泽泻:茯苓健脾利湿、安神,泽泻利水渗湿、邪热,二者配伍共奏祛湿化痰作用,适于脾虚痰湿之病证。

茯苓与山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山药健脾补虚、滋肾养精,二者配伍以补益脾胃为主,健脾补虚兼以祛湿化痰,适于脾胃气虚之病证。

当归与黄芪:当归补血活血、化瘀止痛,黄芪益气固表,二者配伍补气活血化瘀,适于气虚血瘀之病证。

熟地黄与五味子:熟地黄滋阴补血、补益精髓,五味子滋阴、生津、涩精,二者配伍滋补肝肾、养阴固精,适于肝肾阴虚之证。

茯神与龙齿:茯神宁心安神,龙齿镇惊安神、清热除烦,二者配伍共奏镇惊安神、清热平肝之功能,适于肝火亢盛、心神不安之证。

半夏与枳实: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枳实破气、消痞、化痰、消积,二者配伍化痰消积,适于气,痰阻之病证。

茯苓与陈皮: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二者配伍共健脾、行气、化痰,适于脾虚痰湿之证。

半夏与陈皮: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陈皮理气降逆、调中和胃、燥湿化痰,二者配伍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于痰浊阻滞之证。

钩藤与胆南星: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胆星清热化痰、亦有熄风定惊之效,二者配伍增强化痰清热、熄风平肝功能,适于痰热生风之病证。

当归与川芎: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二者配伍能加强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适于血瘀气滞之病证。

当归、柴胡与茯苓: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柴胡疏肝解郁、和胃升阳,兼以清热;茯苓健脾利湿。三者配伍有行气活血、补虚化痰之功效,适于气血失调、痰浊阻滞之病证。

茯苓、人参与陈皮:茯苓健脾利水渗湿,陈皮理气燥湿化痰,人参大补元气,为补气良药,三者配伍共补气化痰,适于气虚痰湿之证。

半夏、陈皮与钩藤:陈皮配伍半夏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钩藤平肝熄风,适于痰浊生风之证。

当归、黄芪与人参:当归补血活血、化瘀止痛,黄芪益气固表,人参为补气之要品,三者配伍重在补气活血,适于气虚血瘀之证。

当归、川芎与白芍: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二者配伍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配伍白芍活血而不伤血,适于气滞血瘀疼痛之证。

陈皮、半夏、茯苓与甘草:为二陈汤。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温燥,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此合乎“治痰先治气”之法。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配用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补脾,使脾健而湿化痰消。全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白术、人参、当归与茯苓:为四君子汤。人参味甘微苦,性温,最善补益元气;白术甘温,白术健脾强胃、止泻除湿;茯苓健脾益气、淡渗利湿。三者配伍重在益气健脾。当归补血活血,四者配伍意在补益气血、健脾化痰。

柴胡、白术、当归与茯苓:柴胡疏肝解郁、和胃升阳,白术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茯苓健脾利湿,当归补血活血,四者配伍具有益气活血、渗湿化痰之功效,适于痰浊阻滞、气血失调之证。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提取内风病证中常用的药物组合并进行简要分析,分析结果涉及内风常见证候有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虚痰湿、脾胃虚弱、气虚血瘀、肝火旺盛、肝阳偏亢、气滞痰阻、痰浊生风(痰湿、痰热)、气滞血瘀等,与前期理论分析及其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基本吻合[5]。研究结果提示,内风病证的发生极其复杂,与传统的内风病机理论不完全吻合,内风病证发生时,常伴有气郁、气滞、火旺、 气虚、痰浊(痰热、痰湿)、瘀血等病理变化[6],亦或提示气郁生风、痰浊生风、瘀血生风、气虚生风等理论成立。

需要说明的是,在挖掘过程中,由于某些使药应用比较普遍,出现频率较高,其支持度计数也高,如甘草、生姜等,但它们在方剂中往往不是主药,与其他药配伍不能形成固定常用的药物组成因子,因此仅仅依据支持度而把它们与经常与之同时出现的药物定义为关联药物则存在一些偏差。故需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与鉴别。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典编委会.中华医典[M].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2006.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李虹,蔡之华.关联规则在医疗数据分析中的应用[J].微机发展,2003,

13(6):94-97.

[5]吴建林.古籍医案内风病证用药规律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23-25.

[6]吴建林.风气内动的理论渊源与历代医家的认识[J].山东中医杂志,2013,27(7):67-69.

上一篇:疏肝益肾方加减治疗乳腺癌化疗脑142例 下一篇:自拟灭痛消疱汤联合泛昔洛韦和氦氖激光治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