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引领,自编激趣

时间:2022-05-15 01:34:15

童话引领,自编激趣

【摘要】从学生最易接受、最有亲切感和吸引力的童话故事入手,在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一系列活动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体验参与创编的乐趣,并发展成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关键词】自编童话;童话;兴趣

自编童话是一个立体的育人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但自编童话的根在哪?就在童话写作。写作过程比不上表演过程热闹,学生往往把关注点放在热闹有趣的表演上,忽略了自己的写作,久而久之,容易导致童话创编中模式化、形式化,个人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成为空中阁楼。就如一部电影,如果没有好的剧本,无论道具造型多么奢美,明星阵容多么庞大,也只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因此,要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人的童话创作上。通过阅读经典童话,以经典启迪灵感,创新思维,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自编童话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发展学习动机。

一、营造阅读氛围,让经典回到身边

1.利用网络、新华书店、出版社的资源,编印《经典童话阅读指南》。师生人手一本,指导全校师生阅读推荐书目。并根据推荐书目分年级举行阅读知识竞赛,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2.定期举行“我读、我写、我收获”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童话主题阅读”活动,每周每班利用阅读课举行读书活动,如低年级进行童话绘本亲子阅读,中年级进行童话故事演讲比赛,高年级进行童话知识竞赛等。并收集学生所写的读书感想,编辑出书,激发阅读热情。

3.利用各种平台宣传阅读。每学期会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家、编辑到校举行讲座;每天利用学校广播播放名家美文朗诵,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每期校报由老师或学生进行好书推荐,引导师生阅读有益的书籍。

二、教导写作方法,让创作变得容易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人看来无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儿童眼中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儿童在活动中,常常不自觉的运用夸张、想像、幻想、比喻、拟人等方法形象的表现内心世界,这时的儿童其实就成了一个“童话作家”。但是儿童受其知识、认知能力的局限表达的故事往往零散、不系统。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才能激发儿童天生的童话才能,才能更清楚、准确的创作完整的童话故事。

教师在教学童话文章的时候,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生感受童话的特点,学习想像、夸张、拟人等童话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带问题读人物,读懂人物。要求学生抓住展现这个人物形象的段落、句子、词语多读几遍,这样学生就知道通过什么描写方式展现人物的特点。要求学生做好摘录笔记,通过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用剪贴的形式进行专题积累,促使学生把读书过程中发现的好词好句随时地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为以后写作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三、注重个体差异,形成写作评价梯度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以后,也容易消失或转移,学生的兴趣与他们童话编写的效果以及所获得的肯定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对学生创编的童话故事,不论简单或精彩,都应给予公正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对某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增强信心,设计自编童话评比栏,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不论是对编写得精彩的或是内容一般的,只要是进步着的就及时予以奖励,让他们多体会“过程”的乐趣,从而保护和强化他们对童话自编的兴趣。

此外,教师对于学生自编童话的评语应以谈心式、鼓励式、探讨式、商量式的方法,委婉地指出作品的不足,这样既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又容易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可。同时,在批改中变“寻找错误”为“发现长处”,让学生在成功的效果中强化学习动机,增加自信,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对于一些语文基础较弱,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不太强,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不要操之过急,不能一味追求一步到位的效果,而对学生开展自编童话的行为要求进行一刀切。此时需要教师合理把握学生自编童话兴趣的发展水平,对于一些慢热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预留时间,在适当的时候引一引、扶一扶,让他们从观望者到参与者,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而真正从内心接受这一项活动,继而乐于参与这项活动。

四、老师示范引领,师生共同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共同活动,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和落实。

在学生自编童话的活动中也是如此,教师要求学生写,教师也应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教师可以将自己写得好的童话故事朗读给班里的学生听,听取大家的修改意见,共同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这时候,教师是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自编童话的活动中,学生也因教师的参与变得更积极、活跃。

我校人人有博客,班级有网页,师生把自己写好的童话进行发表,并在博客上进行交流,相互给予评价和支持,每次所写的主题围绕一定的内容。师生在讨论中激发火花,妙趣横生的故事跃然纸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在平时的单元习作中,表现出言之有物,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更通畅,好词佳句丰富了,取材也更为新颖,最可喜的变化是,在作文中学生乐于、敢于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与见解,绝大部分学生能写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不再是从前那样对着作文题无话可说,只会照搬优秀作文选了。

总而言之,在自编童话系统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体验童话写作带来的乐趣,乐趣带来动力,就一定能够真正提高学生自编童话的能力,达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静.路过起点[J].教育科学论坛,2003(7).

(上接28页)

如何寻求破解难题的系统策略

当师生冲突不断增多时,从学校到教育管理部门,再到家长,都应该从各自的职责范畴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探讨。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必须从环境的建设上、从子女的养育方式上、从学校的管理上、从教师的能力提升上去寻找解决青少年问题的策略。

从家庭的角度看,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社会的发展对如何做父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家长要优化养育子女的理念,改变养育子女的方式。家长不是要代替教师教书,而是要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孩子的择偶观、婚姻观也深受父母影响,为了每个孩子更好的发展,每一位家长都应该从为人父母的角度学习如何经营家庭,如何提高子女的情商。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指数,减轻工作压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为了有效解决师生冲突问题,教师应多读精神成长类书籍,掌握一个人成长阶段发展的心理需求,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方式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应帮助家长寻找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方案,促进亲子有效沟通,减少亲子矛盾。在学生违纪的情况下,教师应去寻问题的背后原因,从根源入手,促进学生发展。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应与家长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帮助家长转变培养孩子的观念,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利用多种媒介,让家长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让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增强。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遵循人性心理发展的基本要求,完善育人机制,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教师应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的错误,在赢得学生尊敬的同时,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董成权)

上一篇:你的“水果”性格是…… 下一篇:俞敏洪:像南瓜一样默默成长的寓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