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无穷 第9期

时间:2022-05-15 08:43:06

自从实施课改以来,“健康第一”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体育教学之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 ,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师务必要开展创新型的体育教学。然而在这其间,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体育教学的源头活水。本着这一教学思想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以《立定跳远》这一课为例,谈一谈我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平中创新,引发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而每一堂课应紧扣教材,打破“常规”,跳出“老一套”,大胆设想,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引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如在教学《立定跳远》这一课时,当课一开始,我就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并力求用儿童化的语言讲得生动、形象些,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融入教师创设的这种语境中,这样就把学生真正带入课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上好体育课,开个好头很重要。平中创新,引发兴趣是关键。除此之外,我还设计创编多种准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立定跳远》这课时,为了练习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我选用一根绳作器材,引导学生快跳、单足跳、双足跳等等,让学生按需练习。常变常新,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二、 同中求异,激发兴趣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刻意求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新鲜刺激感,从而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如我在教学《立定跳远》这课中,先拿出一根绳子要求学生尝试摆出一种荷叶的形状,然后学小青蛙的跳跃动作,在荷叶上轻跳轻落。起先由我示范,学生紧跟我跳跃的路线学跳,而后我便出了这样一个题:小朋友,谁能继续用这个跳跃动作跳出与老师不同的路线?小朋友一听,兴致盎然,立刻在“荷叶”上试着跳出新的路线,有的在“荷叶”上顺时针跳跃;有的在“荷叶”上逆时针跳跃;有的从“荷叶”上跳到“荷叶”外,再从“荷叶”外跳到“荷叶”上……,一会儿,各种各样的跳跃路线都被小朋友搞出来了。接着我又出了这样一个题:哪个小朋友能把这根绳子的形状变一变,摆出不同的“荷叶”形状,并在上面学青蛙跳?小朋友一听“变形状”更来劲了纷纷拿出各自的绳子,在地上摆“荷叶”状,学青蛙跳,通过自摆自跳、互摆互跳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在此教师采用这种“同中求异”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重视鼓励,强化兴趣

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努力后,能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会感到很高兴,从而学习兴趣也更强,求知欲更旺。这样就使学生很好地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在此教师并不能放松,仍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来强化学生的兴趣。如在第二次练习立定跳远时,我把学生按起始水平分成4组,并给每组起个符合儿童趣味的组别名称:奥特曼组、蜘蛛侠组、超人初级组、超人高级组,同时在场地的跳远刻度线上写好相同的组别名称。由于小朋友平时特别喜欢、崇拜像奥特曼、蜘蛛侠、超人等这些本领强大的人物,因此,教师在此用其命名,既是一种激励手段,又可起到很好地强化学生兴趣的作用。在练跳的过程中,教师对学得好的学生可提高目标要求,对学得差的学生可加强个别辅导。这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法能使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有所提高。因此学生在跳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点进步,我就给予肯定和表扬,积极鼓励他们跳出最好的成绩,争取升级。在此“升级”又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强化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升级了会显得无比高兴,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喜悦。对这些有进步的、升级的学生,我还常常用语言“你真棒、进步真大、……;”或用手势大拇指翘翘;或给予学生一张充满赞许、期望的笑脸等形式,来肯定他们的成绩。学生在这些表扬鼓励面前,在亲自体验到的这种成就感,喜悦感之中,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四、多样放松,保持兴趣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特点,一堂课结束,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兴趣淡化,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此时教师需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来强化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趣味犹存中完成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选用游戏放松、逗笑放松、舞蹈放松、音乐放松、抖动放松等方法,来保持学生的兴趣,结束新课。如在《立定跳远》这堂课中,我采用了游戏、舞蹈放松,并让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放松动作,结束本节体育课的学习,做到“课虽终、趣犹存,”为上好下一堂课做好情绪方面的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学得主动,有了主动才会有成功,有了成功,兴趣会更强。这种良性循环会推动一个人不断向前发展。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若能把“趣”字贯穿一堂课的始终,那体育课堂教学便会焕发出它特有的生命活力,不再是一潭死水了。

【作者单位:无锡市阳山中心小学 江苏】

上一篇:试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小老师”课堂自主学习的“新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