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水果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时间:2022-05-15 08:09:30

余杭区水果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摘 要:本文介绍了余杭区水果产业的现状,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初步实现了水果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产品无公害化、品牌知名化和果农组织化。分析了余杭区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盲目种植布局结构不合理,果园基础设施薄弱,水果品牌效应不明显等。提出了余杭区水果产业对策,明确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优化水果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加快园区建设实现规模经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果树生产条件,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品牌形象,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打造生态旅游农业等。

关键词:余杭区水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杭州市余杭区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余杭区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1393mm,年内分配集中在4~7月的春雨、梅雨和8~10月的台风雨,这两期占全年总雨量的70%,是比较适应水果生产的区域县市之一。水果产业是余杭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突出的生态效益。余杭素有“超山杨梅半山桃”之称,塘栖枇杷享誉中外,是国家四大枇杷基地之一,其中软条白沙是国家保护的品种之一。2008年贝蓝特蓝莓入驻北京奥运会,鸬鸟蜜梨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等。本文在深入分析余杭区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就余杭区水果产业发展对策作探讨。

1 余杭区水果产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区委农办、区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余杭区水果驶入快车道,面积迅速扩张,产量突飞猛进,农民人均水果收入节节攀升,整个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初步实现了水果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产品无公害化、品牌知名化和果农组织化。

1.1 生产规模化

截止2011年底,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区水果种植面积已达0.33万hm2),主要分布在塘栖、鸬鸟、仁和、余杭、良渚、瓶窑等乡镇。随着果农栽培水平的提高,全区水果产量、产值持续增长。全区水果总产量达到32731.3t,总产值达20594.8万元,其中,塘栖枇杷种植面积0.097万hm2,产量5215t,产值6600万元。蜜梨909hm2,产量11679t,产值5735.4万元(详见表1),现有规模化经营20hm2以上园区25家,水果专业合作社17家,水果科技示范户104家,基本形成了以塘栖枇杷、鸬鸟蜜梨、瓶窑水蜜桃为地方特色的优势水果栽培树种与区域,成为我省枇杷、梨的鲜销水果主产区之一。

1.2 品牌知名化

余杭区水果业经过1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每667m2产吨果、每667m2产值万元比比皆是。在高产优质,有机栽培,新品种引进与选育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通过成功举办塘栖枇杷节、鸬鸟蜜梨节、余杭蓝莓节等水果节庆活动,参加浙江省精品早熟梨评比、精品葡萄评比、塘栖枇杷品评会、鸬鸟蜜梨品评会等活动,余杭果品多次获得浙江省精品水果金奖、浙江省优质早熟梨金奖、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浙江省知名商标、部级无公害农产品等。大大提高了塘栖枇杷、“天堂鸟”牌蜜梨、“贝莱特”蓝莓等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塘栖枇杷荣获“中国枇杷之乡”称号,目前正在申报全国驰名商标。

1.3 产品无公害化

余杭区实行“行政执法为主导,行业自律为基本,社会监督为保障”的监管运行机制,通过对水果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等的方面的引导,推行“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基地认证工作。截止2011年底,全区水果通过无公害认证面积0.17万hm2,绿色食品认证0.016万hm2,历年抽检合格率达100%。此外,余杭区有机农业也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有机果园面积达到133.33hm2。

1.4 技术标准化

为了使余杭水果生产有章可循,余杭区农业局于2005年制订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塘栖枇杷》并于2011年进行标准修订。1999年、2001年分别制订了余杭区地方标准《余杭蜜梨》、《余杭蜜梨育苗技术规程》、《余杭蜜梨生产技术规程》系列标准,并于2012年进行了《余杭蜜梨》标准修订。2002年编制市级标准《杭州水蜜桃》。此外,2011年根据杭州市农业地方规范――DB3301/T011《蜜梨生产技术规程》编写了《蜜梨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塘栖枇杷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发放给果农,使标准化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1.5 果农组织化

只有将果农联合起来,才能抵御市场不稳定的冲击,余杭区果业分别于2003年、2004年建立鸬鸟果农专业合作社、塘栖枇杷专业合作社、毛元岭桃专业合作社等,至2012年10月,余杭区果业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17家,聘请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专家教授当技术顾问,推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标准”的行业管理,以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增强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 余杭区水果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余杭区水果生产大部分是以家庭分散型经营为主,小部分是股份制或单位承办,规模小且分散,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水果业持续稳定发展。分散的农户难以预料市场需要及变化,无力承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分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阻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虽成立的部分合作社,但生产经营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低,运作情况较差,总体服务能力不强,目前的生产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2.2 盲目种植,布局结构不合理

塘栖枇杷、鸬鸟蜜梨、桃等传统水果发展,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主要是追求数量的扩张,果品品种结构单一,雷同率强,早、中、晚熟品种分配不均。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工商资本转投农业,引发新一轮果树种植高潮,但新发展的水果基地因小水果(樱桃、葡萄等)效益高,一哄而上,大面积扩种,造成种植布局错位。2012年余杭区葡萄发展面积超过66.67hm2,出现6家葡萄、樱桃单品种种植超13.33hm2的情况,饱和趋势已显,短期内大量鲜果集中上市,使得水果市场呈现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供大于求而出现滞销,直接影响果农利益。

2.3 果园基础设施薄弱

余杭区水果产业一部分立地条件较差,水利建设普遍滞后,果园道路、排灌系统等基础设施简陋,大部分果园仍属“看天吃饭型”,用水全靠自然降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2012年年初的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导致枇杷减产26.7%左右;8月份的海葵台风,造成了桃减产10%左右,葡萄落果、品质下降;夏天的高温干旱和台风连续发生,导致了鸬鸟蜜梨出现异常早期黄叶、落叶现象,必将影响明年的蜜梨产量、品质,影响西部山区果农的经济来源。

2.4 水果品牌效应不明显

生产销售管理体系不健全,果农普遍缺乏商品意识和品牌意识,不讲究包装,产品规格化、标准化低,未能更好地发挥本地水果品质优势。虽然商标注册不少,但市场份额不大,优质优价没有明显体现出来,相对配套、贮存设施落后,与整个水果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3 余杭区水果产业发展对策

3.1 明确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

3.1.1 发展思路

在稳定面积、优化结构、稳定产量、提升品质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水果)、精品园建设为抓手,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推进果业“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发展。

3.1.2 建设目标

至2015年,引进、筛选一系列优新品种,加强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优化,通过集中示范与推广应用,使全区水果种植面积达到0.37万hm2,无公害率达到80%,产量达到4.5万t,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产值突破3.0亿元;建成塘栖枇杷、鸬鸟蜜梨2个万亩优势特色水果产区,形成10个标准化果园,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品牌2个,带动农户1000余户,逐步形成水果产业集群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的新格局。

3.2 优化水果产业布局

与时俱进地优化品种结构,加快枇杷、蜜梨等传统水果品种更新改良步伐,加大名优桃、设施葡萄和大果樱桃等高效水果品种推广力度,按照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规模效益的原则,整合目前各镇(街道)品种、生产、加工、销售和科技服务等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两核三纵”的水果产业集群。“两核”即塘栖枇杷和鸬鸟蜜梨2个水果优势核心产区,“三纵”即西线以蜜梨、杨梅、葡萄等水果采摘结合生态游、农家乐为主,中线以蜜桃、樱桃采摘及休闲观光为主,东线以枇杷采摘结合水乡古镇游为主,从而拓展整合农业的休闲、体验、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提升水果产业链及其产品附加值。

3.2.1 优质枇杷生产基地

主要集中在塘栖枇杷原产地保护区域内塘栖、仁和、崇贤三镇(街道)。在建成提升6个枇杷园区基础上,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继续优化品种结构,扩大设施面积,逐年更新改造传统果园,主攻品质提升和“农业创意经济”。

3.2.2 精品南方早熟蜜梨基地

主要集中在鸬鸟、余杭、良渚等乡镇(街道)。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适当增加早、中熟和适于加工的梨品种比例;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衔接;建设无公害蜜梨生产与出口基地;进一步扩大贮藏和加工能力。

3.2.3 优质水蜜桃基地

主要集中在良渚、瓶窑、百丈等镇。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注重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及耐贮运品种的选择,适当发展黄桃和蟠桃等新优品种;推广实用先进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和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3.2.4 特色小水果产业带

主要集中在良渚、瓶窑、仁和、塘栖等近效发达乡镇以及余杭、径山镇等生态旅游强镇。发展设施葡萄、樱桃、蓝莓、杨梅等特色小水果种植面积,初步形成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小水果产业格局,成为集良种引进保存、科教培训展示及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示范推广基地,争取在时鲜水果上市季节都有成熟特色小水果供应,以调节水果供应能力。

3.3 加强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

在水果重点乡镇、重点树种区域,大力提倡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果品和优势产区的发展壮大。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发挥水果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与推广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方面的作用,推进规模种植,拓宽市场销售,搞好技术服务和物资供应,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政府应积极整合资源,加大项目资金、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着力培育1dd批示范社,使其成为引领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3.4 加快园区建设,实现规模经营

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优势产区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把农产品加工、流通与基地建设融成一体。按照市场导,围绕“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和“三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开展水果产业各方面工作,按照适时、适树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做好品种发展规划。积极响应浙江省“两区”建设、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意见,对接部级和省级果园示范园区标准,以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依据市场的需求,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一批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果树生产条件

按照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则,集中资金、人力、物力以改善水利和改良土壤条件为主,每年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进行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果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果树肥水同灌面积,增强抗旱防涝能力,基本实现水利配套。同时,积极推广微喷、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加强果树田间管理,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大力推广生草法栽培。

3.6 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品牌形象

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大精品水果生产和品牌创新力度。实施水果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施果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果品量安全管理,建立包括种苗、施肥、农药等使用规范和监管体制,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从抓精品、抓包装着手,对商标使用按包装进行严格的分级管理,按产品质量等级区别包装。精品果品要有统一定点包装,由按照标准化生产的大户实行申领制;对本地散户进行集中包装,给予商标;打击外地冒名顶替等不法行为。通过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标准”的营销体系,加强产品分级和质量监管,加大品牌营销宣传,打造精品化、高档化产品,树立品牌形象。

3.7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

以塘栖枇杷种质资源为辅、部级蜜梨种质资源为重点,利用全区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坚持与水果“引、育、繁”相结合,加快优良品种种质资源收集基地、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每年投入必要经费引进多个优良水果品种资源,给予相同的农业技术措施,重点进行丰产性、果实品质和适应性的评价,通过严格的比较和测定,筛选出适于余杭栽培的优良类型或株系。同时,在优良品种较为集中的产地(如塘栖枇杷、鸬鸟蜜梨),在果实成熟期结合群众报优,以丰产、大果、优质为主要目标,开展大范围田间选种,通过严格鉴评选出符合目标的优株,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3.8 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打造生态旅游农业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水果业是最适宜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产业。结合农业观光旅游特点,主要把名优水果生态休闲文化为内涵进行观光休闲项目和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建设以观赏旅游型、休闲餐饮型、果园种养型、生态休闲型等多元经济果园。发挥观光果园的独特效应,丰富旅游项目,把农业生产的环境、过程与物产调整为以满足人们休闲需求为主,其核心是经营人们对农业的“体验”,由此形成动静结合、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水果产业向多功能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开森,龚家强.莆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0(01):370-372.

[2] 王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1(01):351-353.

[3] 何乃波.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2005.

[4] 张发维,向青云,罗会贤.制约贵州水果产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 .现代园艺,2010 (03):10-12.

作者简介:王朝丽(1983-),女,杭州市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农,本科。研究方向:果树技术推广。

上一篇:培养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良好方法 下一篇:青海省互助县脑山地区不同浓度沼液浸泡麦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