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话庙会

时间:2022-05-15 04:00:05

复兴的民俗

春节将至,到哪里“找乐”早已被人们提上“议事日程”。在某些地方,再也不想窝在家里搓麻将的人们有了更健康更多姿多彩的选择,那就是“逛庙会”。尤其现今的春节庙会形式上和现代商业结合起来,不断花样翻新,在春节里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和喜庆,自然吸引人们前往游玩。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传统庙会在形式上虽然只是供人们游乐和祭祀的香会,但若从经济的视角去看,庙会又有临时交易的集市意义。

近几年,在一段时期短暂的中断以后,庙会在很多地区都得到强大的复兴。

拿中原地区来说,春节庙会的复兴不独表现在古都开封,在整个中原地区,春节庙会数量都在增加。截止到2006年春节,河南省市以上地域举办的大型春节庙会就已达8个。省会城市郑州2002年开始举办“商城民俗庙会”,已经办了五届,今年又增加了“城隍庙民俗文化庙会”;豫西地区的三门峡举办具有道家文化特色的“函谷关老子文化庙会”;豫北重镇新乡也举办了首届文化庙会。有些原先已有后来中断的庙会,如商丘的“火神台(阏伯台)庙会”、鹤壁的“浚县正月古庙会”等等,则重新得到了恢复。

天津古文化街的传统文化庙会也有些年头了,每到春节,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看踩高跷,听戏曲,传统过年方式的独特魅力让人流连忘返;抽陀螺、踢毽子、斗空竹,每个人都可以一试身手。

而各地的春节庙会中,自然以北京的春节庙会最为人们称道了。尤其近几年,北京大力发展春节庙会市场,现在的北京庙会已经成为春节期间的品牌活动,吸引本地市民以外,连其他地方的人们也慕名而去,一睹闻名已久的北京庙会的浓烈氛围。北京传统庙会自然不少,有的庙会已连续举办了20多届,如龙潭庙会、地坛庙会,现在每年仍有许多新的庙会出现,如汽车庙会、科技庙会、儿童庙会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春节期间全市可供百姓游玩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庙会有40多处,全市各庙会累计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各具特色的民俗表演、琳琅满目的贺岁物品、口味各异的风味小吃,使得春节期间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流连于全市大小庙会。

新奇的盛宴

自然,庙会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是因为它足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何况现在的主办者都有这样的共识,就是把固有民俗和现代庙会相结合,更多地体现民俗文化。在挖掘传统庙会内涵的同时,推陈出新,开发出一些更具文化、科技含量的新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庙会更具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求新求美求异的心理,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的要求,“照顾老年人,争夺年轻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庙会活动中,使老百姓在春节期间更有的玩,有的乐,同时使庙会成为春节“黄金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郑州的庙会就以中原地区的传统民俗展示为主,包括了生活民俗、生产民俗、游艺民俗、饮食民俗、民间曲艺、民间工艺等各个方面。生产民俗有踩水车,庙会专门搭建了一个旧式水车,依靠人力驱动将水从低处车到高处,让久居城市的市民感到十分新鲜,等着踩水车的人排成了长龙。生活民俗有抬花轿,模拟过去人们用花轿娶媳妇的行为。抬花轿的队伍由四个轿夫和响器伴奏组成,响器主要是中原地区常见的唢呐。游人只要出10元钱,就可以扮成新娘子,过一回花轿瘾。

再如全国惟一宫廷庙会――北京颐和园苏州街春节庙会,每次都成为北京春节庙会文化大餐中的一道皇家御膳。2006年的春节庙会,颐和园苏州街就举办了一场名为“金鸡报喜”的宫廷庙会。苏州街含有“鸡”的造型与图案共有99处,它代表着99个“吉庆如意”的祝福。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最先找全99处的六名游客,就获得庙会赠送的纪念品。

再有北京地坛庙会上,除了仿清祭地表演、大型综合文艺演出、天桥绝活、曲艺杂技表演、大型民间花会表演、时装表演、北京民族精品院以及食品、年货展卖等都将一一呈现之外,最有意思的是,2006年地坛庙会推出“情人一条街”,打造中国特有的情侣文化,让年轻人在过春节的时候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此外,雅典奥运会冠军、教练到龙潭公园与广大游客共度新春佳节也成为2006年庙会的一大亮点;此外,还有花车盛装行进、外国街头艺人即兴演出、耐克形象代言人的花式篮球技巧展示等节目的“洋庙会”;庙会玩动漫,音乐唱主角,宠物演节目……各种专题不断升级挑战人们的游玩极限。

可见春节庙会已不仅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流行歌曲、摇滚乐、时装模特、人体彩绘等现代生活的元素,也纷纷嵌入到庙会文化的氛围中。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掺杂在一起,就像是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中为我们营造出的那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却又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存在。

新兴的商业文化

春节庙会日益多姿,自然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享受被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但是使得春节庙会如此引人入胜,还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今很多春节庙会的主办者所注重的一个思路,就是文化和商业的结合。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的古老载体,庙会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展现老百姓生活风貌的一个窗口,还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在全民商业化的今天,只有在展示文化的同时,引入商业元素,庙会才会红红火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首先值得关注的就是现今庙会的组织模式和商业运作模式了。以往的庙会往往采取民间自发的会社、会首式组织模式,民间推选出一批人从事庙会的筹办工作,举办庙会所需要的物质耗费由会社的成员集体分摊。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庙会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现在的庙会则不同,采用了商业运作的模式。投资方注册成立有独立法人代表的文化公司,公司招聘演出团体或个人在庙会期间“表演”,公司通过门票、摊位出租、广告位出租的方式获取利润,并支付演出团体和个人的劳动报酬。

2007春节期间郑州将举办的郑州中原文化庙会、城隍庙旅游文化庙会、商城民俗庙会、世纪欢乐园中原文化庙会4个庙会,除少数由政府主办以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为目的外,多数庙会由公司企业等民间资本支撑,营利成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庙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冠名和摊位费。

在商业运作方面颇具代表性的是天津2007春节大型室内游乐庙会(欢乐嘉年华)。2007年新春之际,天津首届新春大型室内游乐庙会(欢乐嘉年华)将首创国内以游乐为主旨的室内庙会模式。其间,大会将汇集二十多项当前在国际上颇为流行,妙趣横生的游乐项目,首次在国内集中亮相。同时在国内广泛招商,游乐搭台,经济唱戏,倾力打造别具一格的假日经济新模式。

而老牌的庙会早已经从庙会经济中获益不少。以北京地坛庙会为例,公园平时的门票每张仅售两元,而庙会期间的团体票为5元一张,个人票则为6元一张,以此计算,仅大年初一地坛庙会的门票收入就高达40万元。无怪乎有业内人士称,春节庙会的收入往往要占公园年收入的30%以上。

商家在充分领会到春节庙会的巨大商机时,形成竞争也是必然的。在某地就曾经出现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客源,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春节庙会来临尚早的时候展开激烈竞争的“盛况”,他们纷纷在媒体上宣传自己所举办庙会的亮点和看点,并推出了一系列的营销手段。

红火的“庙会经济”除了使主办方、摊贩大赚一笔外,也给周边商业带来了好运。比如,北京地坛西门的肯德基、麦当劳在庙会期间一直是人满为患。而一位出租车司机则坦言,2006年大年初一当天,他仅在地坛附近就拉了400多块钱,几乎是平时一天收入的两倍。

庙会在挑起春节黄金周“假日经济”大梁的同时,使老百姓在春节期间享尽了新春之乐,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遍地开花的庙会虽然增加了老百姓春节期间的去处,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欣赏能力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庙会的文化品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庙会是节庆活动的一种,应与文化和民俗相结合,具有文化内涵和自己独有的特色,向多元化发展。现在有些庙会却像一个集市一样,丧失了其特色和文化内涵。

因此,要使庙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庙会的质量,让庙会充满文化品位。庙会本来就是人们利用长假愉悦精神之所,它应该寄托丰富的精神内涵,人们在这里找到传统、现实和未来的连接点。庙会不可能没有商品交易,但不应该让商品交易掩盖精神需求。除了经营性的庙会之外,政府部门应办一些公益性的庙会,这些庙会可以通过品牌冠名、广告布展等手段吸引厂家提供赞助,让市民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市民能够免费观赏到有品位的表演、展览等艺术种类,而出卖的部分摊位费只能作为活动经费的一个补充方式。最终,庙会成为群众性的“狂欢”场所,而不是一个赚钱的工具。

上一篇:时代呼唤“创新英雄” 下一篇:笑写春色为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