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学生”评选是废还是改

时间:2022-05-15 03:49:55

“三好学生”评选是废还是改

主持人:据去年《南方日报》报道,在重庆一个基础教育学术会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呼吁:停止“三好学生”评选。顾会长认为,这样会“过早给我们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

消息传出,顾会长的这番言论立刻引发了人们对“三好学生”评奖制度的关注和争论。媒体评论纷纷指出,对于“三好学生”不应单纯地讨论其存废,而应改革其评选内容,保证评选的机制和程序的公正、公平,克服在加分、保送等利益驱动下的“评选腐败”,回归“三好学生”本身的激励意义。

“三好学生”评选是废还是改?请大家踊跃发言,说说你们的看法。亮亮你们的观点。

刘莲: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就是“三好”,指的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评选标准已经较为科学地处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激励学生朝“三好”方向努力。未必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在感情上伤害未被评上的学生。评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黄斌斌: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可在实际评选中,智育却是老大,存在着偏智而废其它的现象。我认为要修正评选内容。增加德、体、美、劳等非成绩类的内容,防止三好学生评选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杨柳:我认为还需修改评选程序。原来的“三好学生”是在学生中层层评选出来的,现在的“三好学生”基本上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平衡的结果:原来的“三好学生”是一种荣誉,现在的“三好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待遇;原来的“三好学生”在学生中是比学赶超的标杆。现在的“三好学生”则更多的是学生中的考试能手。这些都导致了评选过程中出现“黑手”或“权力”的现象。在这一现实下。应该增加评选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三好学生”的评选来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参与意识。

韩斌:我认为要改。评选“三好学生”虽有一定激励作用,但评价方式带有局限性,特别是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与体育的评价模式,容易让我们产生“学习成绩最重要”的错误印象。影响我们全面发展。也容易让家长与教师都按照“三好”模式去教育我们,忽略个性塑造和潜能开发。

廖雄:顾会长认为评选“三好学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在感情上伤害未被评上的学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学生有压力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压力与自信也并不矛盾。一点压力没有的学生,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看起来娇艳无比,可一经风吹雨打就可能花败叶落:而经受过一定压力的学生,恰似梅花野草,即使遭遇寒风冰雪,也能在山花丛中笑。

唐雪莲:说实在的,我已经高三了。至今也没有被评上一次“三好学生”。虽然如此,我并没有感到是一种伤害,反倒觉得那些被评上的同学,就是自己身边的学习榜样、行动楷模。

王立华:“三好学生”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评选“三好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先进,让同学们有一个赶超的目标。取消评选,压力或许没有了,动力也将荡然无存,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柳涵:我认为评选“三好学生”与其废不如改。一是改标准,打破“唯成绩至上”。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做一个有个性、有情趣、有爱心、积极进取的学生。二是改内容,在“德、智、体、美、劳”的概括要求下向具体化发展。比如做义工,做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三是改程序与方式,让学生学会民主的思维方式。体会到民主对自己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参选。陈述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哪些行为是符合评选标准的等等,然后让全班同学投票选出他们认为符合评选标准的同学。

杨阳:我赞同并支持顾会长的主张。“三好学生”的评选是一种削弱平等意识。歧视所谓的差生和后进生的做法。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在某些现实利益的驱使下,评选“三好学生”成了一些家长和学校的条件交换。不正之风的蔓延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可怕。

刘东东:我认为最好还是评。“三好学生”要求全面发展,是学习的动力,“三好学生”能刺激学生在学习和品质上能有更大的进步。“三好学生”是一种荣誉。体现了一种成就。它的评选能让我们有一些近在身边的榜样。激励我们通过努力,缩小自己和“三好学生”之间的差距,激励我们的上进心。

陈爱华:“三好学生”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我记得读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是老师的亲戚。成绩一般,又爱胡闹,可他却是我们学校的“三好学生”。另外。一些同学为获得“三好学生”,有的依靠家庭背景,有的暗地给老师送礼,现阶段的“三好学生”几乎成了官员、富商、教职工这些特殊群体的子女的专利。这种事情大家都知道,所以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好,避免不正风气影响我们。

李玉理:我认为应取消。因为现阶段的“三好学生”评选助长了不正之风,抹煞了家庭、学校、社会对非“三好学生”的关爱,让他们感到社会的不平等、偏见与势力,生活在一种自卑的阴影里,对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灵伤害。所以。在目前强调抓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唯成绩论”下的“三好学生”不评也罢。

汤敏:评选“三好学生”本身是一件好事,没必要废。评选“三好学生”可以激励同学们奋进的斗志,有谁不觉得评上了“三好学生”是光荣自豪的?评选“三好学生”还可以让我们朝着目标前进,如果评上了就充分证明了“我比别人好”,自己的努力也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选的学生能受到鼓励和鞭策,对于其他学生又是一种激励和督促。

雷艳艳:让我们有“好”“坏”之分,不是因为评选“三好学生”,而是老师的态度决定的。与“三好学生”不“三好学生”没有什么关系。取消了又能怎么样呢,就没有“好”“坏”之分了吗?自欺欺人!

杨琼瑶:对中小学校所谓评“三好学生”,我既愤慨,又无奈。“优秀”如同一把尺子。我们被一一用尺子量过。若无法满足全部要求,就被判为不优秀。由此,使得评优成了少数人的“垄断”,其余人则渐渐默认了那几张“老面孔”,习惯了他人的“优秀”。无奈的是,对此现象,始终没人站出来说话。我禁不住为顾会长的呼吁叫好!

管彬彬:应该保留。至少“三好学生”的评选和存在。能够让我们有一些身边的榜样,激励我们通过努力拉近与优秀同学间的距离,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三好学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参照物和奋斗的目标。正是有了这些人,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才能不断地进步,是不是?

曲解:若评选“三好学生”能树立好榜样,未尝不可保留。杜威先生曾言:“教育即生长,在生长外别无目的。”榜样从古至今,从不缺乏。许多成功的中外大家。就是真正意义上需要学校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效仿的榜样。他们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三好学

生”,他们的成功过程,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

李贵秀:赏罚不明。何以培养人?做人就必然有是非。那些泛黄了的“三好学生”奖状,现在看来也许不值一文,但它却记载了我的自豪。这样珍贵美好的记忆,谁又能说废就废呢。评“三好学生”的活动本身并没有问题,只要成人不把那些功利掺和到评比中。“三好学生”就只是一项纯粹的评优活动。学校分配名额,学生自由推荐,全班综合平衡,最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确定。评。是在学生中评;选,是在班级里选。没有社会势力的参与,就没有“走关系”之说。

傅一家:如果评选“三好学生”就意味着“给我们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标签”的话,那么我可能至少有10年是生活在煎熬、屈辱、痛苦和自责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三好学生”与其说是一种标签,不如说是社会对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美好理想。

张彩妮:与其要求取消“三好学生”评选,不如改革评选形式,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让更多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机会。并逐步实现“大家评”,“大家奖”,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三好学生”评选真正发挥作用。还可突破“德、智、体”的框框,评选“遵守纪律好、文明卫生好、积极发言好、作业完成好”或“同学的好伙伴、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自然的好朋友”等诸如此类的“四好学生”。

肖春美:评“三好学生”,未必就是给学生贴上好与坏的标签。因为“三好学生”不等于好学生,非“三好学生”不等于差学生。“三好学生”是指德、智、体三方面都好的学生。而好学生只要其中的一方面优秀就行。可见,“三好学生”的范围小,好学生的范围大。两者不同。

邓玲玲:评“三好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到彼此的差距,努力学习,赶超先进。至于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正常的。有的学生会把压力化为动力,有利于学生奋发努力。即使学生有想不开的地方,只要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成绩,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这也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杨文轩:我认为评选“三好学生”会给我们造成心理压力的说法并不成立,我相信现在的学生心灵并不那么脆弱,不会因为没有评上“三好学生”而自卑。而会更加努力地争取被评为“三好学生”,所谓的“压力”恰恰变成了前进的动力。为了评上“三好学生”,同学们在学习的赛道上你追我赶,成绩自然就得到了提高。评选“三好学生”又有何不可呢?如果废除了“三好学生”的评选,反而还会削弱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语文课程标准新在哪? 下一篇:陆蠡:烙有台州徽记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