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资者的财务控制

时间:2022-05-15 02:55:29

论出资者的财务控制

(石家庄融达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出资者是对于经营者而言的。即出资者把资金投入到企业,由经营者经营。出资者想要实现投资的目的,需要经营者来实现。而经营者经营并非为了追求出资者的利润最大化。所以说出资者想要通过“我出钱,你出力”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投资目的,不但要以利润分配为动力,激励经营者为其效力,还要通过监控手段督促经营者完成出资人的委托要求。从财务角度出发,谈谈出资者如何对经营者实施财务控制。

关键词:出资者;经营者;财务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76-01

1 出资者财务控制的原则

谈及利润,出资者对经营者控制的重点就是资金,即财务控制。站在某种立场上说,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财务信息、财务责任不对等性。也就是说,委托人不知道人是如何使用其所投入的那部分资金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信息和责任的不对等,给经营者提供了“投机取巧”的机会,或是利用投入资金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是盲目决策,导致投入资金全部亏损等等。总之“机会主义”让经营者,置出资者的利益于不顾。到头来,出资者收到的可能只是一张写满亏损的白条。出资者既然投了钱,就应该了解资金被运用的情况,不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告知投资失败。所以出资者的财务控制不但重要,而且必要。通常财务监控有三种原则。

监控原则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过限制财务信息、责任的不对等性和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来分散出资者的风险,以维护出资者的监督权;二是以同样的方式维护管理者的控制权;三是通过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实现对人激励与约束并存的控制原则。

2 出资者的阶段性财务控制

可以说出资者对投资委托的控制应贯穿于委托经营的整个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2.1 事前控制

通常来讲在这个阶段出资者要对经营者提出的投资项目和经营者自身进行评估和信用评价。出资者在这一阶段对经营者的控制应体现在项目的选择上,即出资者应通过广泛收集信息,自行筛选出质量较高的投资项目,而不是被动的选择经营者提供的项目。

2.2 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即委托发生后,出资者为防范经营者有失职业道德,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密切监视,重点是对财务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

2.3 事后控制

在委托投资项目结束后,出资者要对经营者的财务账款进行确认,判断经营者是否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是否有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等等,以为出资者的下一步计划提供依据。事后控制的关键在于出资者兑现在契约上作出的能诺。即“言出必行”。假设委托双方签订契约时,出资者承诺,经营者若是亏损经营,将会设法更换经营者。若是契约期内,经营者确实亏损,出资者就要兑现当初的承诺,更换经营者。“言无戏言”,若是说到,做不到,契约就如同一张废纸,经营者依然我行我素,“机会主义”就会继续盛行。

3 出资者财务控制的具体措施

3.1 有效的业绩评估

出资者要读经营者进行财务控制,业绩评估是最有效的。我们首先来剖析经营者的责任目标,即委托人委托的经营任务:一是资本保值,二是资本增值。以经营者的眼光来看,委托人投入的资本在经营过程中是否得以保全,不是由资金数量来判断的,而在于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因此出资者要考察经营者是否完成委托任务,就要在一段时期后,对经营者的资产进行评估和审计,看是否有贬值倾向。我们通常以资本利润率来考察经营者的资产状况。但是实务操作时,评估者难免会遇到经营者资本利润了无法确认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财政部规定,工业企业不同于商业企业,没有提取销价准备金的权利。但是同处市场经济背景下,无论是什么企业都会承受着竞争压力。所以说存货已经不是价值的代表了,现金才是利润的来源。所以说出资者在考核经营者时,资本利润率应是经营者在剥离不良资产后得出真实的利润计算出来的。将真实利润率同标准利润率相比,就可知经营者业绩的优劣。

3.2 加强对现金的控制

如果企业没有赊销业务,那么企业的所有活动都需要涉及现金。资产就如同企业的血脉,资产流动就好似企业的血液流动。也就是说能控制企业资产流动,就可以控制企业的生死。出资者要控制经营者的现金流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所有现金都必须存入银行账户,坚决不允许有帐外现金存在。其次,是保证现金流动的集中化和透明化。再次是要做好预算和结算工作。日常开支都要有预算计划,而且要保证事后结算。最后是经营者对超额支出不可擅作决定,应定要经过出资者的审批,才可以处理。

3.3 对资产和负债的控制

判断经营者的业绩,资产和负债也是两个重要的指标。出资者将经营权委托给经营者,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利的下放,这时如果不加以控制,经营者就有可能利用这种权利造成出资者财产流失。所以出资者必须要对经营者的资产使用权进行控制。资产控制大致要遵循三项原则:一是经营者要使用出资者规定的财产使用范围以外的资产时,要得到出资者的批准。二是经营者对外提供贷款,要经过出资者批准,并要作出对外贷款担保。三是经营者想要将本应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产,用于非生产领域,要经过出资者批准。出资者要严格控制经营者的资产,购置、报废都要经过审批并要记录在案。此外还要定期指派监督人员进行账物核对。

在控制负债方面我们要几个问题:企业盈利,不代表到期就能还债;企业不盈利,不要代表到期还不了债。企业破产,除了经营不当,过度负债也是导致破产的原因之一。所以说理智的经营者会在企业亏损时尽量不以负债来弥补亏空,债台高筑或许会毁掉全部资本,到来了那个时候,就没有翻身的可能性了。而作为出资者,对经营者负债的控制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保障。出资者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来控制经营者的负债比例。但是负债率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这要根据经营者的规模和所处的行业来决定。对于小企业而言,资产负债率不可能很高。企业偿还负债能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偿债能力越强。二是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这是对经营者税前支付能力的反映。

3.4 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中国很多国有企业都在亏损经营,但是为什么亏损却还在持续着经营。原因就在于出资者没有对经营者进行成本控制。无论经营者经营效果如何,经营者取得的利润是固定的,在取得了这部分利润之后,其余的利润部分属于出资者所有。也就是说,投资者投入的这部分资金,只能创造出同等分的利润,出资者想要获得更高的利润,就只能增加投入。但事实上,出资者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更多的利润的。对经营者成本控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成本分为个人收入成本和非个人收入成本;第二,凡个人收入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要由出资人规定;第三,成本开支要与利润挂钩。出资者要对经营者的业务招待费用等非个人收入成本进行重点控制,其开支办法和标准应报由出资者批准并交由监管部门备案。

4 结语

总而言之,出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保值与最大限度的增值。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经营者的通力合作。但是毕竟二者是不同利益的共同体,如何才能让经营者切实的为其服务,是出资者一直以来的追求。约束与激励并存一直都是出资人对经营者行为控制的有效手段。本文着重提出出资者对经营者的财务控制。包括现金控制、资产和负债控制以及成本控制等等。力求全面掌握投入资金的运转情况,最大限度的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尽量实现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2006,(6):31-42.

[2]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理论含[J].经济研究,2007,(1):12-22.

[3]李心合.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控制[J].财经研究,2007,(9):57-63.

[4]雷新途.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要素特征及层次探讨一兼析中央企业(集团)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5):32-36.

上一篇: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分析 下一篇:新时期医院会计队伍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