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皮肤病脱敏治疗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

时间:2022-05-14 11:32:44

变应性皮肤病脱敏治疗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

【摘要】 目的 总结特异性脱敏治疗变应性皮肤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124例变应性皮肤病患者采用特异性脱敏治疗并强化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通过6个月以上的临床观察,患者变应性皮肤病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总有效率79%。结论 采用特异性脱敏治疗,强化患者的护理与健康指导,能明显改善变应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长期有效的控制变应性皮肤病。

【关键词】变应性皮肤病;脱敏治疗;健康指导

变应性皮肤病是皮肤病中有代表性的最复杂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过敏症状。本院变态反应室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对124例患有变应性皮肤病症状患者进行了特异脱敏治疗,在对患者进行脱敏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使患者能较好地配合治疗,过敏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4例变应原皮内试验阳性患者,其中男83例,女41例,年龄5~75岁,病程6个月~35年,既往均接受过不同剂量和疗程的药物治疗,疗效欠佳,均有瘙痒、皮疹等症状,均符合诊断标准。

1.2 方法 将124例变应性皮肤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除进行正规的特异性脱敏治疗,并辅以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而对照组只进行正规的特异性脱敏治疗。

1.2.1 寻找过敏原是治疗皮肤病的必要条件,有些过敏原如食物、药物均较易确定,也容易避免,而有些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真菌等难以避免。因此为变应性皮肤病患者检测过敏原就显得尤为重要。皮试的浓度吸入物为原液的1∶100,食物为原液的1∶10。变应原浸液由北京新华联协和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原北京协医诊断试剂厂)。0.01磷酸组胺作阳性对照,溶媒作阴性对照。采用皮内注射法,选用上臂外侧,提取变应原0.01~0.02 ml,作皮内注射。15~20 min观察皮肤有无风团及红晕反应[1]。

1.2.2 特异性脱敏治疗。根据变应原皮试的结果,对患者选用变应原浸液稀释成相应的浓度级,依次从低到高,从0.1 ml开始,于上臂三角肌作皮下注射,每周2次,每次递增0.1 ml,10次为一疗程。第一疗程结束后行第二疗程,浓度增加10倍。每个浓度级依次类推,直至1:100结束。维持量每周注射2次,每次0.5 ml,注射剂量不变。如患者经维持治疗后逐渐痊愈,可酌情减少注射次数,如每周注射1次,每两周注射1次等,直至停止治疗[2]。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为经脱敏治疗,停止用所有抗组胺药物后,无风团、皮肤瘙痒等症状,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好转为病情基本稳定,自觉症状减轻,有时有个别皮疹;无效为常规脱敏治疗6个疗程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2.1 脱敏治疗半年前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本组124例患者经半年的脱敏治疗,其症状改善程度与治疗前比较见表1,经卡方检验,χ2=31.3,P

2.2 脱敏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效果观察见表2,对照组显效11例(17.7%),好转23例(37.1%),无效28例(45.2%),有效34例(54.8%);实验组显效30例(48.4%),好转19例(30.6%),无效或未坚持13例(21%),有效49例(79%)。经卡方检验,χ2=56.58,P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脱敏治疗疗效缓慢,需要连续使用。治疗前必须向患者耐心讲解,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取得患者的充分合作,从而提高脱敏治疗的效果。

3.2 健康指导 变应性皮肤病的治疗体系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应用个性化健康指导,健康指导在变应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十重要的作用。

3.2.1 指导患者避免与变应原接触或者去除变应原,合理安排治疗时间。①根据变应原测试结果需要“避”、“忌”、“替”、“移”的内容;②生活指导:如尘螨、真菌过敏者避免接触霉变物品,室内要多通风,物品要经常清洗和暴晒,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霉变等;③饮食指导:如饮食中明显致敏的食物禁止食用等;④症状护理,如皮疹、瘙痒者尽量减少刺激,避免搔抓等。

3.2.2 减少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父母双方均无过敏家族史的其下一生过敏的机会为19%,若父母一方有过敏疾病的其下一生过敏机会为32%,而父母双方均有过敏性疾病的其下一生过敏的机会高达84%,因此应采取优生优育方法减少过敏遗传。

3.2.3 增强体质及提高自身免疫力,强调体育运动和自我保健意识。

总之,特异性脱敏治疗是治疗变应性皮肤病一种根本、持久的治疗方法,还具有积极预防的作用。而在脱敏治疗过程中,加强观察护理与健康指导,可避免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为变应性皮肤病患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防治途径。

参考文献

[1] 文昭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89.

[2] 乔秉善.变态反应学实验技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63.

上一篇:探讨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效应 下一篇: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